首页 理论教育 宋金战争爆发:林牙萧太师称霸中原!

宋金战争爆发:林牙萧太师称霸中原!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徽宗赵佶直到这时候才终于慌了神,急忙下诏传位给皇太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然后自己以烧香为名,逃出汴梁,跑到亳州蒙城避难去了。这样一来,宋金两国正式处于战争状态。于是,在1126年的某一天,驻扎在府州的将领折可求给宋钦宗赵桓上了这样一道表奏——在西夏国的北方,有大辽天祚皇帝的儿子梁王和林牙萧太师,统兵十万。宋钦宗赵桓得到表奏,非常欣喜,于是写了一封信,“传语林牙萧太师”,派人千里迢迢往西北送。

宋金战争爆发:林牙萧太师称霸中原!

通过和残辽政权之间的战争,女真贵族们看清了北宋王朝的真正实力。中原花花江山本就使他们垂涎欲滴,而这花花江山的守护者是一群颟顸无能的官僚加一帮胆怯疲弱的兵将,这是上天送到嘴边的肥肉呀,岂有不吃之理?

女真贵族们前一刻还在白山黑水间捕鱼猎鹿,眨眼间就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王朝,还灭亡了世仇契丹辽朝,暴发户心态是很严重的。他们才刚崛起不久,多少讲点面子,粘罕、斡离不等人想要赖一两个州不还给宋朝,阿骨打就摇头说:“做人要讲信用。”等到阿骨打死了,吴乞买继位,二将重提前议,吴乞买也说:“不能违背先帝的心愿,还是快点还给他们吧。”

可是相比之下,自命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北宋政权却完全不要脸。有那忠心的臣子,希望夺回幽云十六州,从而把北部边境推到利于防守的地区去;有那贪婪的奸臣,总想靠着在边境上占点小便宜来邀功受赏。两者出发点不同,主张和行动是一样的,幽云十六州必须尽数取回来,金人不肯全还,咱们就自己去拿!

自己去拿,你得有这个实力呀,而且一旦得手拿到了,你也得勉力去守住它呀。可这个时候的北宋朝廷真是腐朽到了极点,就像前面提过的张觉事件,宋朝惹事在先,道歉在后,既丢了脸面,又得不着实利,外加寒了北方大批想要向张觉学习、内附归宋的汉人的心。

女真人基于暴发户的心态,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想要害他。不出事还会瞎琢磨,更别说宋人主动来惹事了。这种愠怒再加上垂涎中原的江山和看清了北宋王朝的实力,到1125年十月,吴乞买终于下定决心,发兵大举攻宋。

这距离金人捉住耶律延禧、彻底灭亡契丹辽朝,才不过短短半年多的时间而已。

吴乞买任命兄弟完颜杲(斜也)为都元帅,分兵两路,南下伐宋。一路由粘罕统领,率完颜希尹、耶律余睹等将,从山西南下攻取太原,一路由挞懒、斡离不统领,率阇母、刘彦宗等将,从河北南下攻取燕京。

当年十二月,斡离不在白沟附近打败了郭药师,逼其投降,一举平定了燕地。随即粘罕包围了太原城,并且围城打援,派耶律余睹在汾河北面击退来援的宋朝西北军。金军势如破竹,斡离不以郭药师为向导,渡过黄河,直取东京汴梁。宋徽宗赵佶直到这时候才终于慌了神,急忙下诏传位给皇太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然后自己以烧香为名,逃出汴梁,跑到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避难去了。

金兵围困汴梁好几个月,全靠李纲等主战派忠臣艰难防守,到了1126年四月才终于迫其退兵。这样一来,宋金两国正式处于战争状态。于是,在1126年的某一天,驻扎在府州(今陕西省府谷县)的将领折可求(就是咱们前面说过的西北军折氏一门)给宋钦宗赵桓上了这样一道表奏——

西夏国的北方,有大辽天祚皇帝的儿子梁王和林牙萧太师,统兵十万。他们张贴榜文说:“金人无道,和南朝的奸臣相勾结,灭亡了我们的国家。现在听说南朝的天子懊悔禅位,新皇帝非常圣明,如果愿意和我们南北夹击,攻打金人,恢复我大辽的江山社稷,那我们就和南朝永志盟好,前日背盟之事当它没发生过。”

折可求的这道奏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耶律大石在可敦城附近的活动,同时也说明了大石并未主动和宋朝联络——他大概已经不信任宋人了吧——否则是不会仅仅根据传言,就把已经死了的梁王雅里抬出来说事的,更不会把大石误作姓“萧”。

宋钦宗赵桓得到表奏,非常欣喜,于是写了一封信,“传语林牙萧太师”,派人千里迢迢往西北送。可惜这封信没能交到大石手里,而被女真骑兵搜获,转头就交给了粘罕——如果北宋真的和大石联络上了,此后北部中国的局势将会发生怎样的逆转,真是谁都说不准。

不过北宋已经没得救了,金兵前脚才退,赵佶后脚就跑回了汴梁。赵桓是个没主意的皇帝,此前因为兵临城下,生死存亡系于一线,那些奸臣们大多跟着他父亲跑了,剩下李纲等坚决抗战派围在他身边,他才能守住汴梁;等到父亲回来,赵桓什么事情还是听他父亲的,而赵佶呢,他根本就不知道悔改。结果李纲等忠臣被罢黜,继蔡京、童贯、王黼以后,张邦昌、李邦彦等新一干奸臣又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金人之所以第一次进攻汴梁失败了,一方面是有李纲等忠臣的誓死守卫国土,另一方面也因为兵力不足——粘罕还驻扎在太原城下呢,就斡离不一路大军围攻汴梁,多少有点力不从心。斡离不建议说不如让粘罕放弃攻打太原,绕路南下,和自己兵合一处吧。然而粘罕反对这个主意,他说:“耶律大石割据西北,联络西夏,我如果现在放弃山西,集兵河北,他一定认为中原形势有变,说不定就会轻举妄动。会攻汴梁且不着急,咱们得一步一步来。”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大石在可敦城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对金朝的侧翼是产生了一定威胁的。可惜这种威胁并不足以挽救北宋的灭亡,到了1126年九月,粘罕终于攻克了太原城,堵住了无论宋朝西北军也好、耶律大石也好、西夏人也好的东援之路,随即他就南下和斡离不会合,二度包围汴梁城。

十一月,金兵攻克汴梁,大肆抢掠,到了1127年的二月,他们把赵佶、赵桓父子一窝端,都逮到北方去了,而在中原另立了一个张邦昌的“大楚”傀儡政权。到此为止,统治中原168年的北宋王朝终于灭亡。(www.xing528.com)

赵佶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逃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称帝,建立了南宋王朝,赵构也就是著名的宋高宗。这位宋高宗赵构其实不算是昏君,他精明着呢,不过他畏敌如虎,害怕女真人如同害怕鬼神一般,这是谁都翻不了案的。明明在应天府称帝,稍微努把力就能够恢复汴梁,他偏偏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跑去了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既而干脆再往南跑,渡过长江,到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去建都。

这段时间中原地区是谣言不断,有说“天祚皇帝的兄弟大石林牙已自立为君,号称天辅皇帝”的,也有说“大石林牙集兵十万,即将南下”的,但正经的宋王朝已经越跑越南,越跑越远,想和大石取得联系都千难万难,更不用说联合攻金了。这一局面的出现对于大石方面来说,也同样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大石在可敦城积攒实力,伺机而动,就像汉末三国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说的“一旦天下有变”,咱们就如何如何,可惜天下是有变,但不是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反而是朝着对敌人有利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使得诸葛亮屡次北伐,都无果而终。以大石当时的实力来说,比起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更是差得十万八千里,就算他比诸葛亮强十倍,也是很难靠着小小的可敦城打败金兵、恢复契丹辽朝社稷江山的。此时此刻,大石又该何去何从呢?

1129年,金朝和南宋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一次高潮。赵构派遣主战派大臣张浚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全权负责西线的军务——这张浚是个著名的志大才疏之辈,不过他一心北伐,恢复失地,在当时的名望是很高的。这一年的九月份,张浚向赵构奏报说:

“臣最近听闻部将曲端所得的消息称,契丹的大石林牙从招州(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可敦城正西150公里处)派人手持国书前来联络,可惜路过西夏的时候被扣留下了。使者有随从是汉人,逃到泾源(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宋代的正式名称是安化),供出相关消息……”

张浚的这段话,比前面提到过的折可求的话要靠谱多了。首先,它时间、地点都很明确,再没有“梁王”“林牙萧太师”之类的胡话;其次,它来源准确,是契丹使者的汉人随从跑到泾源来说的。这一消息证明了大石想主动和南宋取得联络,但同时也说明了西夏这个时候已经彻底倒戈,倾向于老老实实当金朝的臣属了,所以才会扣留使者。

大石终于想到了联宋抗金,可惜时间晚了一步。现在宋朝的主力又南迁了数百公里,并且在其中还夹了一个见风使舵的西夏,联络尚不可得,使者尚且被扣,要想联合采取什么军事行动,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不过,大石终究不是预言家,考虑到可敦城僻处偏远,考虑到当时的交通状况和通讯条件,他这招缓了整整一拍,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实在是让人惋惜。

任何一个地区在确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总有一个上限,虽然不清楚大石在可敦城的治理是否卓有成效,招兵买马的速度有多快,但终究以可敦城弹丸之地,又人口稀缺,发展到头也集聚不了数十万人马,传说中的十万便顶天了。哪怕大石是当时最卓越的民政家,甚至具有某些超时代的想法和实行能力,要靠小小的可敦城积累和几乎统治了整个北中国的金朝相对抗,用脚趾头都想得出来是不可能的。大石下一步要怎么发展呢?很明显的,他必须冲出可敦城,扩大根据地

事实上,大石也正是这么干的。就在张浚向赵构汇报相关大石情况的同一年,金朝泰州都统婆卢火也向金太宗吴乞买汇报说:“大石最近攻取了北部二营,如果放任不管,定成祸患。而且他所占据的地区离北方游牧民族太近了,来去如风,咱们就算不立刻发起进攻,也应该设立营垒,限制他的行动范围。”

北部二营到底在什么地方,已经难以考证,但可以分析得出两个结论:一、这是金朝的士兵驻扎地,被大石给连锅端了;二、泰州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境内,这条消息由泰州都统婆卢火向朝廷奏报,可见所谓北部二营大致位于可敦城的东面,大石是在东征。

当时金朝正在大规模进攻南宋,逼得赵构放弃扬州,逃奔临安,实在没精力再进攻西北方的大石,所以吴乞买回复婆卢火说:“为了两个营就发兵西征,恐怕引起草原游牧民族的恐慌。你还是多派人去侦察情况,等待朝廷的命令就好。”

一直等到1130年,金朝才终于派遣耶律余睹、石家奴、拔离速等将前去征讨耶律大石。不过大石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金朝来说非常尴尬,那地方太远了,又太荒僻,发动大军去进攻吧,光调集粮草物资就得忙上小半年,实在缓不济急;派兵少了吧,终究传言大石已有“十万大军”,客场作战,没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基本上别想打赢。一般对待这种情况,是朝廷派出一支小部队前往,快到地方了就狂撒诏书,召集周边游牧民族兵马前来会合,利用草原人打草原人,这才是上上之策。

可是大石当年在可敦城那篇志气昂扬的演讲,早已经把绝大多数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都争取过去了。这些游牧民族就算不肯直接帮着大石和女真人干架,也不至于彻底倒向金朝,前去讨伐大石。所以几员金将到了草原上,快马使者络绎不绝,召集大家来开会,商讨出兵事宜,可是周边游牧部族纷纷找借口,没有几家真肯发兵。没有办法,他们只好空着手悻悻而归。

这是金朝第一次主动向大石发起进攻,虽然还没接仗就失败了,但可想而知,是第一次,不会是最后一次。对此大石必须要作出决断,他是否现在就有实力和金朝开战?还是必须继续积聚力量?如果继续积聚,想扩大根据地的话,他又应该往哪里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