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耶律大石被擒,金军威胁中原

耶律大石被擒,金军威胁中原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耶律大石此后所要考虑的,不再是国家复兴的问题,而是复国的问题。虽然大石沉着应对,顽强抵抗,终于还是无法挡住全军溃败的势头。擒获大石的金军将领共有三名,一个是照立,还有两个叫娄室、马和尚。原来就是阿骨打的第二个儿子斡离不,为金兴二大将之一——另外一个就是粘罕。当时斡离不的职位是“副都统”,奉了他老爹之命追捕耶律延禧。先把析津府、大同府这些重要城镇拿下来才是当务之急。

耶律大石被擒,金军威胁中原

契丹辽朝最后一座有险可守的堡垒——南京析津府终于在1122年十二月份陷落了,政府机构被女真人一锅端,耶律淳已死,耶律延禧和耶律定躲藏在夹山,对山外任何一片土地都没有实际控制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契丹国就此已经算是灭亡了。以后的那些残存兵马、流亡皇帝,都可以用“残辽”这个词汇来指代。

耶律大石此后所要考虑的,不再是国家复兴的问题,而是复国的问题。

他保护着皇太后萧普贤女向西逃窜,在萧干分兵离去以后不久,又有一个看不清前途的悲观分子跳出来阻挠,那就是驸马都尉萧勃迭。

萧勃迭的理由和萧干如出一辙,但是要委婉得多。他说:“您是打算去夹山和天祚皇帝合兵一处吗?虽然从道理上、从形势上来说,都应该这么做,但咱们拥戴过天锡皇帝,还有什么脸面跟天祚皇帝见面呢?”

大石心里这个气呀,他心说现在凝聚力量、图谋复国最重要,在国家覆灭的前提下,个人的脸面、性命,还能考虑得了那么多吗?萧干我是动不了,你萧勃迭算什么东西,也敢胡言乱语,动摇军心?!

于是他果断下令把萧勃迭推出去斩首,并且拿这颗脑袋做榜样,通告全军:“有再敢反对西行的,一律处斩!”

在耶律大石的铁腕控制下,除萧干和奚军东行以外,其余从析津府逃出来的兵马,包括契丹兵、汉兵和渤海兵,全被他完整无缺地拉到了夹山。这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还要躲避金兵追击搜索,其艰难劳苦是可想而知的。只是大石预料不到,他以后还将走更长的路,去更遥远的地方……

好不容易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赶到了夹山耶律延禧的大营,萧干和萧勃迭的担心立刻就变成了现实。耶律延禧果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昏君,换个有头脑的,那么多人来投奔自己,应当好言抚慰萧普贤女和耶律大石。然而不,耶律延禧竟然一副胜利者的臭嘴脸,呵斥萧普贤女说:“胆敢篡位,果然你们守不住南京,还得来投靠我!”

他当即下令把那位皇后没当上几天、皇太后也没当上几天的萧普贤女拖出帐外,一顿鞭子给抽死了。

杀掉萧普贤女以后,耶律延禧又掉过头来打算处罚大石。他大声责问:“我还活着呢,你们怎么就敢拥戴耶律淳当皇帝?!”

耶律大石可没有那么软弱,况且他当初拥戴耶律淳登基就是自觉自愿的,其中的利害关系早就想得明明白白。听到耶律延禧的询问,大石把脖子一梗,义正词严地回答说:“陛下您指挥着全国的兵马都打不赢女真人,被迫逃出国都,使得土地沦陷,生灵涂炭。您自己做了那么多错事,还怎么能够苛责您的臣子呢?我们就算拥立了十个耶律淳,终究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孙,总比没有皇帝领导,被迫向敌人乞求活命要好呀!”

这一番话驳斥得耶律延禧哑口无言,再往帐外一看,只见大石带来的那些士兵个个神情紧张,眼睛眨也不眨地瞪着大帐。这家伙虽然是个昏君,倒并非是白痴,普通人的智慧还是有的。他知道大石在军中威望很高。士兵们见到旧皇帝可以抛弃新太后,可未必见了新将领就可以抛弃旧英雄,如果随意处罚大石,跟他西来的部队恐怕会立刻哗变。

权衡了半天利弊,耶律延禧只好假惺惺地叹口气:“你说得对,局势到了这一步,你们也是无可奈何。反正篡位的耶律淳夫妇都已经死了,朕就赦免你们的罪过吧。”

就这样,耶律延禧赦免了包括大石在内的所有前来投靠的兵将,还赐给酒食,让他们大吃一顿,以缓解长途跋涉的疲乏。然而,还没等大石洗净征尘,耶律延禧就又发出奇怪的命令,要他们火速东进,前去收复失地。

耶律延禧曾经吹牛说自己聚集了“天德、云内、朔、武、应、蔚等州的蕃汉精兵五万”,但实际藏在夹山的部队两万人都不到。大石在析津府抵抗宋军北伐的时候,手头兵马最多的时候是五万,萧干大概也有五万人,可是连番恶战,常胜军投降了,萧干东行了,他千里迢迢带到夹山来的也顶多两万人马而已。两拨加起来也不到五万人,想靠着这支部队东进去收复失地,根本就是妄想。

可是耶律延禧偏就有这种妄想,不仅如此,他也信不过大石和跟着大石来到夹山的那些兵将,只想把他们赶得越远越好。于是当年四月份,他给大石加了个“都统”(前线总指挥)的头衔,命其领兵东征。大石苦苦劝说,现在咱们还没有实力和女真人正面较量,应当收拢各处逃散的部队,积草屯粮,等待时机再去收复失地,可是耶律延禧根本不听。

大石没有办法,只好率兵离开了夹山。该往哪里去才好呢?他考虑了好久,想到西京大同府还没有被金兵攻下,自己如果能够守住大同东面的一些军事要隘,就能够暂时阻遏女真人西进的矛头,为国家保留下最后一片领地。然后就奉劝皇帝离开夹山到大同去吧——一国之君始终缩在山里,实在太不像话,更别提号召族人和残兵复国了。

于是大石一路向东行进,最后终于在龙门(今河北省赤城县西南)以东十多公里处迎面撞上了金兵。金兵人强马壮,士气高昂,契丹兵以寡敌众,这仗实在是太难打了。虽然大石沉着应对,顽强抵抗,终于还是无法挡住全军溃败的势头。最终连他自己都被女真兵团团包围,受伤落马,随即被按倒在地,绳捆索绑地做了俘虏。

这可能是耶律大石毕生所吃过的最大的败仗。

擒获大石的金军将领共有三名,一个是照立,还有两个叫娄室、马和尚。大石心里这个窝火呀,自己南征北战那么多年,经历过的大小战役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怎么竟然会被几个无名下将击败呢?可是等他被押到金军大营,再一看旗号,乃是“二太子国王”,不禁低下头去,心说:“败在此人手中,倒也不算冤枉……”

这位“二太子国王”是谁呢?原来就是阿骨打的第二个儿子斡离不,为金兴二大将之一——另外一个就是粘罕。女真贵族们大多起了汉名,斡离不的汉名是完颜宗望,粘罕的汉名是完颜宗翰。大家耳熟能详的女真大将兀术,汉名叫完颜宗弼,当时还是个小字辈,要等这俩哥哥都死了以后,他才能成为第一名将。

当时斡离不的职位是“副都统”,奉了他老爹之命追捕耶律延禧。一开始斡离不没把那位残辽末主放在眼里,一个逃到塞外深山里的所谓皇帝,还用得着紧追猛打吗?先把析津府、大同府这些重要城镇拿下来才是当务之急。可是大石的这次东征,却给他敲响了警钟——还有力量和胆子反攻?若不尽快捉到耶律延禧,久必为患!

于是在捉到大石以后,斡离不立刻就挑选了三千精锐,由自己亲自统领,如同疾风一般向西扫去。虽说是自己手下败将,斡离不倒也颇为欣赏耶律大石的才能和勇气,英雄惺惺相惜,因此他不但不杀大石,还执意把大石带在军中,一路上不停地劝说大石投降。

大石不是个愣头青,加上熟读蕃汉史书,身上多少有点读书人的气质,对于斡离不的折节下交,大石不好恶言相对。但他当然不肯投降——看起来,国家已经无望重兴了,那就让我为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的国家殉葬吧,你又何必留下我的性命呢?

当女真骑兵来到了一个名叫青冢(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的地方的时候,斡离不突然发现道路泥泞,难以通行,怎么办呢?必须找到一条适合骑兵驰骋的通路,如果停留时间太长,或者在泥泞中缓慢地穿行,耶律延禧逃跑的本事可是一流,要是让他听到一点风吹草动,肯定就先跑了。

无奈之下,斡离不想到了耶律大石。他命令部下把大石带过来,问道:“你对附近地形应该比较熟悉,给我指条明路吧。”大石闭上双眼,一言不发。斡离不连问好几遍,也得不到答复,终于急了,大喝道:“不管你给不给我带路,耶律延禧都是死路一条。契丹辽朝气数已尽,你又何必再为那个昏君卖命?!”下令用绳子牵着大石,拿鞭子在后面抽,逼他带路。

士可杀而不可辱,这般待遇,实在让大石气愤难当,却又无法抗拒。或许就在那一刻,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扭转——“斡离不说得不错,我何必再为那个昏君卖命?他如果早听我的话,不仓促派我东征,国家或许还有救,如今要取他性命的不是女真人,不是我,而是他自己,他这是咎由自取,怪得谁来?!”

最终在女真兵的逼迫下,大石还是把他们带过了青冢,直取耶律延禧的夹山大本营。这一仗给了耶律延禧很大的打击,数年来积聚的辎重几乎被劫掠一空,两个儿子——秦王耶律定、许王耶律宁,还有大群妃子、女儿、臣属全都做了俘虏。耶律延禧本人倒是命大,他当时恰好不在行营,而在应州(今山西省应县),竟然又逃过了一劫。

给敌人带路,这是耶律大石生涯中的一大污点,是白璧上的瑕疵。部分专家否定发生过这种事,因为《辽史》《契丹国志》等许多史料中都没有相关记载。然而可惜的是,《金史》和《宋史纪事本末》等同等价值的史料中,对此事却都记录得非常详细。

当完颜阿骨打褒奖此次战胜有功人员的时候,他下诏说:“林牙大石虽然没有归降,但作为向导有功,也应该获得赏赐。”从这句话里可以得出两条信息:一、耶律大石确实给斡离不等人带了路;二、他并非投降了金朝,带路是被迫的。

即便是被迫的吧,终究也算是背叛本民族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尝试揣测大石当时的心理,或许他是为了留下有用之身,好将来为复国再出一份力,或许他是对耶律延禧那昏君彻底失望了,但不管哪一种可能性,也都无法为他此番行为做开脱。

决?裂(www.xing528.com)

为了抢回被金兵掳走的辎重,耶律延禧第一次主动出击,率领五千兵马行至白水泊——大概是侦察到了斡离不等人所率领的才不过区区三千人而已吧。然而昏庸皇帝哪里会是名将斡离不的对手?耶律延禧没能救回自己两个儿子,反倒把另一个儿子——赵王习泥烈也扔给了金兵。

耶律延禧一共有六个儿子:长子敖鲁斡,中了谗言,被自己亲爹宰了;耶律定、耶律宁是同母兄弟,加上个习泥烈,都当了金人的俘虏;此外还有一个早死的燕王挞鲁;最后一个是梁王雅里,在行营被攻破的时候,太保特母哥保护着他杀开一条血路,逃到阴山山脉深处去了。

等到耶律延禧在白水泊以多打少,被斡离不杀得大败,率领残兵逃到云内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东南方),特母哥和雅里赶去会合。耶律延禧当时那叫一个惨呀,左右望望,手下恐怕还不足一千人,再一看儿子带来的兵,他心里就慌了:“竟然比我人多,他们不会趁机夺权吧?”立刻下令把特母哥给捉起来,责问他说:“我三个儿子在行营,你怎么就救出来一个?”掉过头来还问儿子雅里:“特母哥有教过你什么吗?”言下之意,他有教唆你造反吗?雅里苦苦相劝,耶律延禧才算勉勉强强把特母哥给放了。

都到这个份儿上了,还无端怀疑自己的儿子和大臣,可见人的智商是没有下限的,昏庸的皇帝尤其没有下限。

这时候金兵步步紧逼,耶律延禧加上雅里的兵马顶多两千人,别说打仗了,能在女真骑兵的快速奔袭下逃得了性命就是异数。昏君没有办法,一面写信给斡离不,表示愿意当附庸,只求保他一条小命和一片土地;一面派人去和西夏国接洽。

当时西夏国主是崇宗李乾顺。

李乾顺答应接纳耶律延禧一行人,耶律延禧大喜,打算渡过黄河,跑去西夏境内避风。他剩下不多的大臣们全都苦苦劝谏:“您留在国内,复国还有希望。皇帝抛弃他的臣民,流亡去外国,眼见得就没有希望了呀。”可是大昏君只想保命,把旁人的话当成耳旁风。

于是将领耶律敌烈(另一说叫萧特烈)、耶律元直、特母哥等人秘密商量:“事态既然发展到这一步,咱们必须得在皇帝和国家之间做选择了,不尽早做出决定,社稷江山就要彻底完蛋。”照说他们干脆宰了昏君耶律延禧算了,可大概传统的忠君心理在作祟,下不去手,只是劫持梁王雅里向帝国的西北边境逃窜,找地方另立了一个新的朝廷——这个小朝廷在历史记载上和耶律淳建立的析津府朝廷相同,也被叫作“北辽”。

最后几个忠臣、最后一个儿子,也全都离自己而去了,耶律延禧可毫不在意,他还高兴于总算有一处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担忧金兵来攻的避风港了,匆忙西渡黄河,驻扎在金肃军(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北方)的北面——此地距离辽、夏边境不过三十公里,他随时都可以逃去西夏主的羽翼下避风。斡离不率兵追赶到黄河岸边,不敢贸然挺进,只得暂时停下脚步,一面派遣使者去和李乾顺协商,不准他庇护耶律延禧。

新兴的金朝和逐渐走下坡路的西夏国,使者往来不绝,互相讨价还价。耶律延禧听闻此事,知道不妙,西夏和金朝实力差得太远,很可能扛不住压力,断了自己的后路,要想保命,还得找更牢固的靠山才行。他一方面收拢几次大战后跑散的大臣和战斗人员,一方面到处去拉关系。

其实契丹辽朝对于帝国西部的控制力一直不强,草原、荒漠之间居住着大量只是名义上承认契丹辽宗主地位的游牧民族,耶律延禧把目标放在了这些游牧民族身上——我可以向他们借兵复国呀。

终于,阴山室韦谟葛失一时头昏,没看清楚这条破船随时会沉,竟然答应了耶律延禧的借兵请求。室韦是古老东胡民族的一支,原本居住在今天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后来逐渐向西方迁徙,分散到整个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唐代以后,室韦也被称为“达怛”,元朝则音译为“塔塔尔”。这谟葛失是室韦所传下来的哪一个部族,没人知道,甚至连谟葛失是部族名还是部族首领的名字,也没人说得清楚。但总之,看起来谟葛失实力颇为强大,耶律延禧从他那儿借到了兵,腰杆立刻硬了起来。

王国维先生认为,所谓谟葛失,其实就是“蒙古”的另外一种音译,聊备一考。

俗话说“福无双至”,而耶律延禧在1123年的下半年却好运连连,或许也算是一种“回光返照”吧。不仅仅谟葛失发兵相助,并且到了九月份,突然一只七千人规模的契丹部队开到了辽夏边境,统兵将领不是别人,正是失踪已久的耶律大石,这可真使耶律延禧喜出望外。

那么,被女真人俘虏的大石,又是怎么逃出来的呢?

耶律大石因为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在被俘之后,也得到了女真人的尊敬,估计受到的待遇不会很差——英雄是敌我双方都会崇敬的。据说阿骨打为了收服大石之心,还特意赏赐给他一个或多个女人做老婆。

宋人洪皓在《松漠纪闻》一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叙述大石从金营中逃跑的原因和过程:

辽朝灭亡以后,大石林牙投降了金朝。后来他和粘罕玩“双陆”(一种赌博游戏),争吵起来,粘罕起了杀心,但被大石看破,于是在回到自己营帐以后,就收拾东西,抛弃了妻子,带着五个儿子连夜逃走了。等到第二天,粘罕不见大石,派人去他的营帐里催促。大石的妻子回答说:“昨天晚上,我丈夫因为喝多了酒,言语冲撞了大人,所以畏罪潜逃了。”询问她大石的去向,那女人坚决不肯吐露。于是粘罕大怒,打算把这女人许配给部落里最卑贱的人当妻子,女人不肯,反而愤恨地辱骂粘罕。粘罕大怒,就把她给射死了。

这则逸闻的可信度不大。粘罕为人粗暴,脾气很臭,因为赌博口角就起杀心,因为耶律大石逃走就射死他的妻子,这种事情他完全干得出来。问题是大石是不是干得出来?他会不会真心投降女真人?不是为了复仇,不是为了复国,而只是害怕遭到杀害而逃走。

不,根据大石此前此后的表现来看,他不是这样的人。他可能会假装投降女真人,尤其在被迫作为向导,领着斡离不的军队袭击辽主行营以后,或许在一瞬间他产生过自暴自弃的想法,从而投降了金朝,或者他想着既然为了保留有用之身犯下如此大错,就不应该不给自己赎罪的机会,从而对女真人虚与委蛇,但他不会心甘情愿投降的。

不管大石是不是表态投降女真人,既然追击耶律延禧的战斗已经基本结束,他就被押离了前线,千里迢迢回归金朝的首都。在这种情况下,看守不会很严,以大石的智慧和勇气,想逃出生天也不算难事吧。

大石的威望很高,当时契丹族的百姓和残兵受到女真人报复性的屠杀,走投无路之下,能够作为主心骨的也就只有大石一人了——谁都知道昏君耶律延禧完全不可靠。因此大石在逃脱生天、一路西行的过程中,各地的契丹族人纷纷前来投靠,好像一个滚动的雪球似的,这支队伍越走越大,等他找到耶律延禧的时候,已经从孤身一人(或许真如洪皓所说,还带了几个儿子)变成一支总数达到七千人的大部队了。

耶律延禧刚从谟葛失那里借到了兵马,大石又率领七千名战士前来投靠,昏主重新拾起已经扔到狗屎堆里的信心。他未必真想着东进复国,但他觉得必须得和女真人打上几仗,占点地盘,才好增加谈判的筹码。

大石重新投到耶律延禧麾下,他此前给斡离不当向导偷袭辽主行营的事情,估计知道的人不多,起码在契丹人中,没有几个人了解,耶律延禧依旧保持着对他的打折扣的信任——况且,他不信大石,还能信谁呀?

大石逃回来的准确日期有多种说法,以1123年九月间比较可信,此后过了不久,到1124年正月,才正式决定向金朝称臣。耶律延禧在金肃军附近待不下去了,再次渡过黄河,回归夹山。到了当年七月,他自认为兵强马壮,打算再派大石领兵出征,要求“不高”,重新拿回南京道,收复幽云各州,让自己能当女真人的附庸国王,和西夏一样就成。

这时候耶律延禧麾下的兵马,或许比大石第一次东征数量更多,战斗力也更强(增加了草原民族谟葛失的兵)。耶律延禧是记吃不记打,毫不接受教训,大石可没有他那么愚蠢。经过上次在龙门东面的战斗,再加上被女真人俘虏后的所见所闻,大石对金兵的实力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他立刻就站出来反对耶律延禧的轻举妄动。

大石的话说得很不客气,他说:“金人最初攻陷长春州、辽阳,陛下您不肯前往广平淀(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东)督战,反而跑去中京;等到金兵攻陷上京,您又逃往南京;金兵攻陷中京,您干脆去了西京,进而又跑去夹山。那时候不修战备,使得大半个国家都沦于敌手,国势日益衰弱,到了今天还想出兵求战,是很不明智的。咱们应该继续休整兵马,积聚力量,等待时机,绝不能轻举妄动!”

这话直接就戳到耶律延禧的痛处了。

所谓“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我如此信任你,你竟敢当面来顶撞我,还捅我的伤口!你想干什么?想造反吗?!于是耶律延禧就派亲信萧乙薛和坡里括把大石看管起来,打算再次“御驾亲征”,前去收复幽云。

昏君和英雄,终于彻底决裂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