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阜沙镇志:千年浮虚宗教文化概况

中山市阜沙镇志:千年浮虚宗教文化概况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阜沙镇的宗教文化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至今已逾千年历史,“千年浮虚”不是妄称。至宋朝全盛期,祐圣祠供奉“三清天尊”“四御天帝”,佛教信徒又在祠侧建起寺庙,供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称“元兴寺”,浮虚山成了佛道同供、和谐共处的宗教圣地。道教部分称真武堂,正殿供奉太上老君等三清天尊,主殿为玄帝大殿,供奉真武帝君。浮虚山上的佛道场所,随着水中漂移物转到当地民间。

中山市阜沙镇志:千年浮虚宗教文化概况

阜沙镇的宗教文化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至今已逾千年历史,“千年浮虚”不是妄称。浮虚山是宗教历史名山,是古代香山佛道和谐发展的圣地,浮虚山始称浮虚,虚者,神仙居所,浮虚即为海上浮动的神仙居所。正如“万山之祖”、“万仙之居”昆仑山称为“昆仑虚”(见《山海经》)。南宋礼部郎官邓光荐在《浮虚山记》中说“(浮虚山)其为仙佛之所宫者时时有焉……”。神话传说中浮虚山是原山东蓬莱仙境五岛中飘走的两岛之一,其中大的一个为博罗县的罗浮山,另一个小的飘岛就是浮虚山,故今蓬莱只剩下三岛。南宋工部侍郎马南宝《游元兴寺》诗句有“坐阅人间几劫灰,试从清浅问蓬莱”,就是出自这个神话典故。唐太宗李世民尊崇道教,特别“感激”道教仙官中的北极玄帝,敕封为“北极真武祐圣帝君”。不单是武当山,全国很多地方均建设供奉真武帝君的“祐圣庙”或“祐圣祠”。“仙气凝聚”的浮虚山也不例外,建成了海岛上的“祐圣祠”(与“佛山祖庙”同期修建,同是供奉祐圣帝君,浮虚山上的祐圣祠有道人主持)。浮虚山的地理位置在古伶仃洋内海,是跨珠江口航海要道的标志性孤山,海景壮观,道家有“北蓬莱,南浮虚”之说,在此修道的人不少,朝觐参拜的香客更多。至宋朝全盛期,祐圣祠供奉“三清天尊”“四御天帝”,佛教信徒又在祠侧建起寺庙,供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称“元兴寺”,浮虚山成了佛道同供、和谐共处的宗教圣地。

南宋景定元年(1260)香山县令之子、宋帝远裔赵时出资将浮虚山及近岛海域开发权买下来,大规模扩建佛道场所,修筑山道及登岸码头,合供三清四御、诸仙众神。道教部分称真武堂,正殿供奉太上老君等三清天尊,主殿为玄帝大殿,供奉真武帝君。佛教部分称元兴寺,有如来弥勒、菩萨罗汉。至景炎三年(1278)浮虚山上的真武堂、元兴寺建筑基本完成,真个是堂中有寺、寺中有堂,金碧辉煌,庙宇“宏敞壮丽”(见南宋秘书丞邓光荐《浮虚山记》,载于明嘉靖版《香山县志》)。

古道学堪舆术师把这浮动仙居浮虚山称为海龙出水的龙头,山北的波头海、倒流海是繁忙的淡水航道,山南浮虚海是喧闹的咸水渔场,游客、善信对浮虚山充满神秘、仰慕、虔诚、尊敬的心情,浮虚是龙头的传说留存至今,山北河道两岸自然村仍称为“浮墟垄”,“浮虚龙”演变为“浮墟垄”,意即积土成陆仍属神圣之地。古代对于浮虚山的神秘、浮虚海的壮丽,佛道场所的凝聚力有不可磨灭的印象。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地图,尽管香山县内地名不多,但总有标明“浮虚”或“浮虚山”的位置,足以证明浮虚山是“名不虚传”的,也可以印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元朝度宗至元二十一年(1284),浮虚山胜景“浮虚春涛”定格为“香山八景”之一,朝觐览胜的人更多,游客慕名而至者络绎不绝,兼之浮虚海盛产小黄鱼,山南海边成为渔民贩卖渔获的地段,香客善信朝觐之余,买些特产小黄鱼为手信。护坑水坳一列列的竹排码头,成为有名的“黄鱼街”,地名也流存至今。(www.xing528.com)

元末至正二十一年(1361),南方起义军与香山元军交战,一队元兵登浮虚山,驱散僧众道徒,据守元兴寺作垂死抵抗,起义军用火攻得胜,元军被歼,但元兴寺、真武堂遭受这趟兵灾火劫,明初以后,庙宇日渐荒废,庙产不继,僧道大多散去,善信到浮虚山,除欣赏海景之外,变为凭吊、怀古的场所。明朝中叶,香山官府在浮虚山驻军,治安虽好,但废寺香火不足以维持庙宇修复,日渐破败。明末清初,东海十六沙日渐露坦,到浮虚山元兴寺参拜的善信多是渔民和附近垦耕的移民,至清朝康熙临朝颁布海禁之令,元兴废寺就被冷落了。

康熙帝晚年,禁海令撤销,渔民、移民在浮墟沙一带开垦定居,建村造田,元兴废寺恢复些许香火。清嘉庆十四年(1809),打劫大黄圃的贼徒余匪扮作僧人潜藏于浮虚山元兴废寺内,昼伏夜出,打家劫舍,伤害村民及过往商船。不久,官府发现贼寇窝点,扮作僧人的贼匪被官兵尽数剿灭,但官兵愤怒之余,还把元兴废寺夷平,砖瓦器物悉数尽抛海中,昔日的元兴寺,在浮虚山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这次剿贼战绩没有官史记载,原因是官兵做得“过分”了,剿贼有功,毁寺有罪,而且是“欺君大罪”,地方官担当不起。原因是元兴寺、真武堂供奉了“北帝”,清顺治帝入关时,曾颁下圣旨,清军营要供奉“北帝”,现浮虚的北帝遭毁,是触犯了“弥天大罪”,故地方官吏只得把事件捂了起来。浮虚山上的佛道场所,随着水中漂移物转到当地民间。也就是承传了真武堂元兴寺的香火,继承了佛道的宗教传统。地方信佛扬道之人选择浮虚山邻近的乡围兴建承接真武堂元兴寺香火的庙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