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节 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各家各户清洁家居环境卫生,有供奉灶君的在廿四日“送灶君”。开始有人炸煎堆、油角、蒸糖糕,到集市上采购年货食品及爆竹、春联、香烛冥纸等物品,最后一天贴春联,拜祖先,礼毕燃放鞭炮,除夕晚杀鸡、鸭,一家人共聚晚餐(食“团年饭”)。三十晚深夜十一时(即子时)起属“大年初一”,乡间开始“做初一”,点燃香烛、纸冥,生果、斋菜敬奉祖先,放爆竹。
初二早上“开年”,也是从子时开始拜祖先,用生鸡、猪肉、猪利(称龙利)等,表示新的一年开始,寄予新一年的希望。晨早男女老幼相互到亲朋家中拜年送礼,向长辈请安,长辈(指已婚的人)给晚辈派利是,表示祝愿。
年初三,俗称赤口日,这一天一般不拜年,甚至少外出,认为这一日外出容易招致全年犯口舌是非。
年初七是人日,人人生日(神话传说中按女娲造物:1鸡、2狗、3猪、4羊、5牛、6马、7人、8谷、9麻、10豆,相传至今),各家各户拜祭祖先庆祝众人日。
农历正月十一是“开灯”日,正月十五元宵节,“社头”饮花酒、投花灯。1997年开始,红十字会连续多年利用元宵节举行慈善万人行筹款活动。
清 明 节前一日称寒食节,各家各户门前插柳枝、拜祖先,清明节至立夏(墓闭)的30天内为扫墓之期,俗称“拜山”,汇集族人上山拜祭祖坟,燃烧冥纸香烛,祭品为烧猪(或烧鹅)、饼食、果品、甘蔗、油炸食品之类,2000年开始有用鲜花供奉的
端午节 大多数门口挂上“百解”符、五月剑(虎尾兰)、凤尾草(苏铁)等,意思是驱邪,保祐平安。民间习惯于吃粽子,端午节前两三天便开始裹糯米粽,端午节当天午后到河边拜祭海龙王,“放纸鸭仔”,祈求小孩不玩水,不溺水,快高长大,晚上还要用粽、肉、“生鸡”(整只的熟雄鸡)拜祖先。(www.xing528.com)
盂兰节 农历七月十四盂兰节(本地俗称“鬼仔节”),从农历七月初开始由神庙到“社头”举办“烧衣”(大型的拜祭仪式)活动,由私人、集体、厂企捐资作为祭祀费用,下午在社头做好斋饭后给各家各户分食,并请“喃呒佬”做法事,用面粉蒸成小面团(本地俗称“文头”)、冷饭、饼干,傍晚时分在河涌举办“游水陆”活动,游船上的人不时向河里抛文头(所谓“鬼抢文头”),意思是让水神吃饱了不要伤人,小孩不怕溺水。也有把文头饼干投在岸上,希望水陆交通安全,各家各户也拜祭祖先,晚饭后在河边“烧街头衣”。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节前市面上就有各种月饼出售,亲朋好友(特别是契亲)互赠月饼、水果等礼品,外出务工或经商者在当天尽可能回家吃团圆饭,并准备丰富的饭菜和赏月食品,寓意人月两团圆,即使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平常难得有饱饭吃,但在中秋节时的食品特别丰富,本地有俗话:“冬不饱,年不饱,八月十五得餐饱”。晚上,老少欢聚一起,待月出后,烧香焚化纸品拜月(俗称“拜月宫”),桌上摆的是月饼、水果、芋头、菱角、炒田螺、煮鱼粥等,有“吃一个田螺挡一场难”之说。部分人在晚上聚会,举行唱咸水歌、游园等活动,热闹非常。20世纪60年代以前,多数女青年“埋会(姐妹会)”组织贺诞,去附近庙堂拜神,回来设宴聚会。小朋友拿着各种各样的灯笼玩具走街串巷。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白天部分人登高活动和拜祭祖坟,在家拜祭祖先。农历初八下半夜,男女青年带有水果、饼食、水酒等食物选择附近最高山峰登山。阜沙人登山的地方主要是浮虚山,当地政府曾在阜沙中学北边山坡专门修建一条梯级小路供群众登山用。登高是有益身心的活动,传说登高可避灾,《幼学故事琼林-成语考》书中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故也。
冬 至 冬至是每年第十九个节气的第一天(每年元旦前10天)。当天,家人聚首一堂,拜祭祖先,晚上一起共进晚餐,晚餐菜品丰盛,有“冬大过年”的说法,意为冬天已到。
表7-6-1 阜沙地区民间节日习俗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