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阜沙地区婚姻风俗是旧式婚俗,是从封建婚姻“三书”、“六礼”规范简化传承下来。相婚至订婚需经这几项程序:一是“相睇”,经媒人婆密约安排,让男方暗中观察女方身材、外貌是否合意,男方满意就安排二人作一次“不经意”的瞬间会面,让女方对男方的好丑“心中有数”。二是“查家宅”,双方父母访查对方三代人身体健康及当前家境贫富情况;三是送年庚,女方父母把女儿出生年、月、日、时写入红纸送给男家;四是对八字,请术师查对双方的出生时辰(俗称“查八字”)是否合配,是否有相冲相克;五是“订婚”,双方父母表态同意婚事,称“订婚”;六是开“礼单”,先由女家开具身价聘金及其他礼物的“礼单”送交男家,再经过讨价还价,到最后确定清单;七是“换利是”,所有婚姻事宜商定后,再经男家与女家互送订婚利是,表示双方“落定”;八是“择日”,成亲前由男家再请术师选择成婚具体日期,並列出冲忌年庚等注忌事项;九是“送日”,男家选择吉日,把礼物、预付聘金和成婚“日章”(写上迎亲当日到女家的时间安排及宜忌事项的红笺称“日章”)送交女家;十是“过大礼”,送日后迎娶前,男家将聘金余额总数、礼饼、海味、猪肉、肥鹅等礼物馈送到女家。
女家“接日”后,父母随即告知女儿出嫁日期,夫家姓名,俗称“知日”,同时,准丈母娘到市集为出嫁女儿租赁“头面”(婚礼期间新娘穿戴的凤冠裙挂等服饰称“头面”,相当于现代婚纱、礼服)、约请“仲嫁姐(新娘雇请的婚期私人女佣)”;并通知女儿的挚友女会(姐妹),提前到达女家与待嫁者“哭嫁”数晚,俗称“落床”(因为是“盲婚”,此举可开解、陪侍待嫁女,更可防止待嫁女逃婚)。大婚之日前一晚,男家找命运好(夫妻健在、三代同堂)的老人为新郞安嵌新床。凌晨吉时,男家要为新郞“上字”(男方新婚时,需要重新起一个名字,俗称“大字”,用木框裱好挂在大厅)。
大婚之日凌晨,新郞向父母跪拜,父母把新婚帽子戴在新郞头上(这种帽多是毡帽,类似西方人的礼帽),俗称“加冠”。中午,男家吃过午饭后出发迎娶新娘,女方“出阁”由“仲嫁姐”全程陪同。富裕之家用大红花轿迎娶,一般平民则多为用农艇“接新抱”(接新娘),嫁妆物品随同女方“出阁”运往男家。新娘入门后随即举行“拜堂”仪式,先拜天地、再拜祖先,行三跪九叩之礼。随后,依次向家翁公婆、尊长、亲属敬茶。拜堂后,由“仲嫁姐”引新娘入新房。俗例嫁娶双方均要举办婚礼酒席酬宾,新婚夫妇在席间向亲戚朋友逐一敬茶、敬酒。晚上,经过“玩新抱”(即晚饭后茶会上,新娘子向丈夫的亲友敬茶、自我介绍、表演节目)互相作乐之后,送新人入房,谓之“洞房”。翌日,上午多是向同宗兄弟,外戚长辈补行敬茶之礼。下午,女方姐妹、姑嫂等备就点心、肉粥等食物到男家探望新娘,俗称“道(待)水饭”。第三日黎明,新娘燃点香烛、拜过祖先后回娘家,等待婚后夫家有喜庆或时节,接到夫家通知才能再次入门与丈夫相聚,再次入门同样要拜祖先,叩见长辈。这种仪式称为“返满月”。改革开放后,婚事新办,简化程序,新娘子大多是出门行到离夫家大门几丈,随即回身进入夫家,重新燃点香烛、拜过祖先,然后再回娘家,这叫“三朝回门”。不用以后的“返满月”程序,可以随时入夫家过夜。(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后,阜沙地区婚姻风俗最大的变革,是“盲婚”变“明婚”,男女双方自选对象,双方各自征求父母意见,并争取父母赞同,到法定年龄,到当地人民政府办理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之后择定日期举行婚礼。婚礼仪式新事新办,迎娶方式,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改进,20世纪70年代由用艇接新娘改为用自行车队迎娶;90年代改用摩托车队迎娶;1995年后阜沙地区公路四通八达,改用汽车迎亲,沿途燃放鞭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