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沙地区民间风俗习惯,自古以来与中山市境北部镇区乃至番禺、顺德等邻近地区的民间风俗习惯基本相同。阜沙俗礼(例)文化分“街礼(例)”和“水礼(例)”两大类。“街礼”又称顺德“容桂礼”,各种礼节带有容桂地区特色。“水礼”又称“沙田礼”,全是水乡地方特色。
容桂俗礼特色带有中原传统的礼仪、习惯,而阜沙地区的“水礼”与之有很多不同,如在阜沙地区见不到一间祠堂,没有“前三代”牌位进祠堂的可能,只能是“祖宗随身带”,祭祖只能“从我做起”,所以阜沙人有“匹香火”的习俗,“容桂礼”是没有的。又如“容桂礼”家中的神枱分为“大神枱”和“祖先枱”,以前容桂人居屋是砖瓦房,可以做到“大神枱”和“祖先枱”分开,阜沙地区以茅寮为主,空间狭小,且可能随时搬迁,以简为好,故神枱上“神”和“祖”同桌同供。阜沙地区的“天官赐福”在自家门口的外侧左方,容桂人家的“天官赐福”牌位是在住宅门正对着过了天井的外墙内侧。阜沙人没有“门官土地”的概念,只是在一间茅寮门口的两边摆放土地神位。容桂人家的土地爷是分开“门官土地”和“门口土地”的,所谓门官土地职责管财源收入的,门口土地是管治安(阴间的治安)的,阜沙人住茅寮只能供奉门口土地,但阜沙人的“水礼”在河边又多了一个“埗头土地”。这些区别也就一代一代的承传下来了。
服饰上,“容桂礼”的平民女人上衣重视修身(收窄腰围),衣袖偏于长窄,布色(不是花)多样。而阜沙地区行“水礼”的女人上衣偏直,衣袖偏宽偏短,布色以黑色(玄色原色)为主,最显眼的是“水礼”的女人多穿“薯莨”衫,男人夏天穿“牛头裤(时麾说法是“五分裤”“七分裤”或“半筒裤”)。
女人头饰,“容桂礼”顺德人已婚女子前额是没有留“流(留)海”的,头发结长辫,但喜庆日子扎髻是“蟠龙髻”或“蝴蝶髻”。“水礼”女人结婚有“流海”,是用前额头发拨下剪短成硬发“流海”(,头发短者梳“窟辫”,已婚女性结辫后扎“捆扎髻”形状似大头菜,“容桂礼”女子戏称“水礼”者为“猪屎髻”。这些衣着服饰和头饰等在“大跃进”后逐渐转变了。(www.xing528.com)
“水礼”人的宗族意识不如“容桂礼”人强烈,是祖辈到处漂泊不定形成的,认为聚居地邻里关系融洽更重要,所以喜庆度亡红白事更体现“远亲不如近邻”。宴请之人以朋友为多,并且“受礼”较微。“水礼”人家办丧事,左邻右舍热心帮助。而“容桂礼”人家办丧事,左邻右舍大门紧闭,挂黄皮叶,摆个“掘头扫把”,以避邪。
婚姻嫁娶,“容桂礼”的一切仪式是围绕花轿接新娘为中心进行,“水礼”是围绕“新抱艇”(盖了简易簑蓬的农艇改装而成)接新娘为目标进行。过程和细节的异同可想而知。水乡城镇化后,“水礼”婚俗逐渐退化,代之的是城市化仪式甚至西方化的仪式了。
在阜沙地区还有一种“会友(‘友’读‘佑’音)文化”,由不同宗族、不同姓氏年轻人(以接近结婚年龄但未结婚者)自愿组合的一种群体,是仿效三国“桃园三结义”的形式。结义仪式之后长期维持近似兄弟姐妹关系,这个过程叫“埋会”(结义入会),互相称会友(佑)兄弟,纯男称会友(佑),纯女称姐妹(姐)。人数多的10余人,少的五六人,会友间谁家结婚、寿庆、满月、丧葬等红白事情,全体会友互相出钱出力支持帮助,农村生活水平低下,本身兄弟、宗族弱小者,能起“群策群力”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埋会”新人逐渐减少以致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会、战友会之类群体。一群会友可以维持半个世纪的情义,新中国组合的农村会友(佑),到二十一世纪仍然在联系不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