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浮墟街市是砖木结构的商店和民居,而附近各乡农民,几乎清一色是泥拌禾草秆搭建的茅寮,就算农村富绅也多住茅寮,只不过是用料粗直、面积和空间宽大一些而已。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建起几间砖房,到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均没收为乡村公产。茅寮上部称“上盖”,骨架以小杉和竹条纵横前后成75度左右合成,富者用木杉、茅竹,穷者用水竹,盖以夹成片状的禾秆匾。茅寮下半部称“墙身”,用以支承上盖和托附泥墙,上盖禾秆因厚薄不同决定耐用时间。上盖因雨水腐蚀秆匾,大概3至5年需更换,泥墙可耐5到8年,但每年都要在冬季用稀泥糊面,富人的泥墙有用阶砖或青砖围脚,雅观一些。所有竹木连接均用竹笏捆扎,忌用铁线(丝)捆扎,用料全是易燃物品,日常注意防火。厨房(俗称“下间”)是另建一小寮,简单一些,内置自制炉灶。正间居住基本沿河而建,坐北向南,自修河边埗头方便取水和船艇运输上落,茅寮门前空地称“地塘”,用以收割后晒谷及平时晒柴草之用。比较穷的人所住茅寮只有上盖没有泥墙,支承秆匾的竹架人字形直插在地上,俗称“咸鱼夹”,里面的空间成等边三角形,中间顶尖高度2米多,木板放在地面作床(更穷者连板都没有直接以禾秆垫着睡地面),露天煮食,这类“咸鱼夹”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基本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3年,农民茅寮没有多大改变。1973年秋,阜沙公社号召各生产队自建烧砖炉(厂),大队建瓦厂,协助社员改建砖屋,各生产队的优惠办法大致有2类,一类是社员各户在生产队砖厂自己动手制砖(按统一标准规格验砖)交砖厂入炉烧制,烧成后开炉按每炉成品率分砖到各户,收回燃料费;另一类是生产队用商品砖配售,售价按市价40%-50%,每人配售2000块红砖,瓦的来源是各农户把自己的燃料禾秆或蔗壳送到大队瓦厂,用燃料换瓦片,等价交换。1975年阜沙公社在中山县建工局协助下,在罗松靠山边处建成水泥桁预制构件厂,公社内各户按所审批指标购买水泥桁7至11条,阜沙公社基本建设管理站(简称基建站),供应每户400号水泥6包(300公斤),墙灰用壳灰者多,也有购买北江石灰或广西石灰。所用沙料基本是在鸡鸦水道对掁闸口到鸦雀尾河段的河床细沙,潮退时各人用小艇涉水挖取。三合土(混凝土)用大沙则用大艇到张家边北台河溪挖取。为实现“砖屋化”,各家各户男女老幼齐出力,各户社员之间互相支援,整个“砖屋化”期间所建砖瓦房,造价低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成本价约35元,承建建筑工收费标准大体按全屋用砖料每1万块红砖收80-100元左右,当时各户平均面积40平方米-60平方米不等。1977年,阜沙公社基建站除抓好各大队民房改造之外,也着手阜墟公房建设和房产管理。
1972年统计,阜沙公社农村固定户5209户,其中茅草房4895户,砖瓦房310户,楼房4户,茅草房比例是94%,砖瓦楼房只占6%;1982年农村固定户6227户,其中茅草房1434户,砖瓦房共4793户,其中茅草房比例是23%,砖瓦房比例是77%;到1988年达到规划中的“砖屋化”(90%以上是砖屋),1990年全镇常住户只有187户茅草房(大部分是特困户,五保户)。1978年以后兴建砖房,有50%以上是水泥平顶砖屋,群众称之为“石磨头”,可以利用屋顶做晒谷场。“砖屋化”期间所建砖屋因结构简单,安全性差,例如地基大多河沙垫底,“六隅脚”算是不错的基础。1990年以后,各村有村民开始二次建房,平房改楼房,面积和规格越来越大,用料也讲究,从实用型向舒适型转变,近半数农户拥有超过2间房屋,个别富裕的农民在镇区或城市中心区购买商品房,农民居屋多元化。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阜沙镇2000年共有家庭固定户8696户,人口34957人,全镇人均居住面积23.49平方米。全镇家庭平均每户拥有住房2.69间,每人平均拥有住房0.69间。2005年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新建的房屋,一般是拆旧改建,以楼房为主,面积也大,用料讲究,追求时髦和潮流。但镇内农村少数困难户、低保户仍然住在茅草房或松皮屋。2004年初统计,阜沙镇农村有松皮房、茅草房292户,其中五保户46户,低保户29户,生活困难户217户。2004年5月,阜沙镇制定《阜沙镇茅屋、松皮屋改造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分步实施,29户低保户由市镇两级承担改建资金,动员46户五保户入住敬老院,不愿入住由镇村财政负担改建费用,对131户生活困难户给予房改补贴自行改建,其余少数动员其亲属担保向银行低息贷款改建。2004年完成改建25户,2005年完成改建88户,其余已作好改建规划。
表7-5-2 1972-2000年阜沙镇(区、公社)农村茅草房、砖屋数量表
表7-5-3 1980-2005年阜沙镇(区、公社)农村建房统计表(www.xing528.com)
(续上表)
表7-5-4 2000年阜沙镇人口普查每户拥有住房数量统计表
表7-5-5 2000年阜沙镇每户人均住房面积分类统计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