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沙镇属沙田地区,1826年有顺德人进入浮墟沙围海造田、开耕种养,小部分人捕鱼、从事小商小贩谋生,在现阜沙境内位于浮虚山南侧名为黄鱼街之称就是当年渔民捕鱼交易地而得名。
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百多年来,人们饱受战争之祸、天灾人害的侵扰,受尽了侵略和压迫,当牛做马、入不敷出,求得两餐便为满足,但也难于实现。
1949年全国解放,经过清匪反霸、分田分地,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0年至1955年,农民收入以家庭经营为主;1956年至1978年,在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期间,农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记工分形式计算劳动报酬,农民的收入形式主要靠从事集体生产中得到的口粮分配和年终现金分配,家庭的收入只占小部分。1979年后,阜沙公社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村富余劳动力经商或进城务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开始,阜沙农村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人均年纯收入170元。1985年,阜沙镇“先富起来”的“万元户”(家庭全年总收入1万元)共8户,受到阜沙区政府表扬。1992年,阜沙镇“万元户”占全镇户数5%。到20世纪末,农民收入快速增加,“万元户”只算是镇内低收入家庭。2000年人均年纯收入4349元,20年间纯收入提升25倍。全镇居民储蓄存款2.9亿元,人均存款7713元。2005年,阜沙镇农村人均纯收入6672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存款余额1.67万元,比上年增长17.6%,自来水普及率100%,生活用燃气普及率92%。
表7-5-1 1961-2005年阜沙镇(区、公社)农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