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浮墟地区集体文化活动大多以时节神诞庆贺为主,“社头”(即社祠)活动有农历正月十一“开灯”,二月初二“土地诞”,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十九观音诞,七月十四“盂兰节“(一年中最隆重的社节),九月初九重阳节,除夕团年等。有以社的名义于端午节、中秋节主办小规模赛农(龙)艇(船)比赛,名为“洗涌”。庙宇除神诞外也在农历七月十四盂兰节组织村民聚餐,少则几桌,多则数十桌,经费则为善信的香油钱和捐资,仪式结束为撒馒头(本地称“文头”)。清末民初以来,浮墟观音庙(堂)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或七月十四中午举办“抢花炮”群众活动,地点在现今阜沙中学单车棚一带山坡地,场面热闹踊跃,1955年停办。(1996年起,横迳三圣宫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也举行抢花炮活动。)
做大戏(粤剧) 阜沙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最大群众娱乐盛事是做大戏,戏班多为省内流动剧团,演出时先盖大戏棚,首场为义演,名曰做鬼戏。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浮墟演出的大戏,主要在中心小学礼堂上演。70年代和80年代,做大戏均在阜沙影剧院上演,90年代以后,中山粤剧团到阜沙作下乡演出均在文化广场露天场地上演。
赛龙船 水网河涌特有的群众娱乐竞赛是划龙船,分“单人农艇赛”、3人“农艇赛”和5人“甲巾赛”,民国初年已有举办,多为地方乡绅牵头组织,商会和个人赞助,设“主会”维持秩序。新中国成立后,阜沙的各条主河涌分年份交替举办,在内围河涌举办的为村级主持,大赛和公开赛基本在阜沙涌进行,成为本地的一大盛事。规模较大的有1998年中秋五人甲巾公开赛、2001年国庆的三人农艇公开赛、2003年重阳节的大有村单人农艇公开赛。
唱龙舟、唱木鱼 为阜沙一种口头文化艺术,春节期间在各家各户门口唱些祝颂语句。有些唱词还成了口头禅,如“鲤鱼沃沃,金银满屋”、“鲤鱼摆摆尾,年头赚到年尾”等,20世纪末,新建的住宅多建有高大围墙且常闭大门,上门唱龙舟、唱木鱼的难以进入,从事的人逐渐减少且年纪老迈,后继乏人,唱龙舟、唱木鱼的行业逐渐息微。1998年,浮虚山坟地改革,清明、重阳时节扫墓期间,有人在扫墓人群中献唱,讨些小费。
书画展与书画比赛 1979年阜沙公社举办书画(首届)比赛,由廖丕烈、老裕华、冯潮胜主持,共收到书画作品30余份,评出优秀者5人:林尧初(书法)、雷俊熙(书法)、吴森全(书法)、伍学奎(书法)、高仁山(绘画)。(www.xing528.com)
1992年,阜沙镇举办书画诗文(第二届)比赛,特约参赛,由卢锦洪、吴财辉、老裕华主持。比赛分成人组和学生组,获奖作品分等次在镇政府门口宣传橱窗展出。阜沙镇工业总公司何世钧写的散文《阜沙的春天》荣获诗文组第一名,文章曾在广东省广播电台播出。1996年后,每年举办一次成人或学生书画比赛,2000年增加摄影作品比赛。2001年,阜沙镇书画协会和摄影协会成立,协会常把书画、摄影爱好者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并于2002年举办阜沙镇首次摄影作品展览,展览的作品包括原市群众艺术馆李雄摄影作品、市摄影家协会霍锦生的作品、阜沙镇摄影爱好者的《旅之美》摄影作品。2005年5月,阜沙镇优秀书画摄影艺术作品在中山市图书馆展览大厅包场展出,为期一个月。
文艺演出 1998年至2005年,阜沙镇文化站(中心)组织多次大型文艺演出,如红十字筹款文艺晚会、春节文艺晚会等。2000年阜沙镇合唱队参加市合唱比赛获银奖。2003年阜沙文艺队参加中山市社区文化艺术节4个节目分别获得金牌和银牌。2004年阜沙镇青年舞蹈队参加市团委举办的“联通杯”青年集体舞比赛获铜牌奖。老年文化丰富多样,成立的团体有阜沙镇老年腰鼓队、老教工之家的书画组、歌唱组、合唱队、民乐队等。
学校校园文化 1994年结合改造薄弱学校工作和素质教育、第二课堂蓬勃开展,阜沙中学从1995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文化体育艺术节,用书画艺术、歌舞小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青少年文化修养得到提升。牛角中学、阜沙中心小学及各村小学均举办类似文化盛事。2004年,文化站组织中小学生“我为阜沙创卫绘蓝图”百人同时绘画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