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阜沙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中山市阜沙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医疗卫生政策面向广大劳动人民,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对社会医生分科目实行登记注册制度,保护和改造相结合,使医疗卫生队伍实现平稳过渡。由于破伤风感染等疾病,新生儿死亡率近50%。后阜沙公社卫生院组织并辅导了8名乡村医生参加中山县卫生局组织并主持的水平考试,成绩合格者7人,卫生局发证认定为合格乡村医生。

中山市阜沙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前,浮墟地区医疗卫生相当落后,村民大多以偏方、验方到药材店抓药医病,或自用山草药煎服为治病首选,或由有经验的长辈就地取材,以本地野生或栽培植物入药。本地野生草药随处可见,山上堤边田基各处均有,如常见的牛督鼻、黑口莲、蟛蜞菊、狗肝草、车前草,尖芋梗等是常用草药,栽培的果木如枇杷、番石榴、桑枝叶、蕉根、松须等也可作药,只有日久不愈时才求医就诊。浮墟在民国时期,曾有私人诊所和药店。中医生大多是祖传开业或是专医“奇难杂症”、跌打骨科,中药店多是店主兼坐堂医生,亦有聘请外来医生坐堂诊症。20世纪40年代浮墟中医生有梁满霖、彭雪禄、胡大炳(牛角墟为主)、老馨远、吴森胜、罗少泉、卢介眉等,中药店有广寿堂(何伯明),果善堂(彭雪禄)、全生堂(梁满霖)及益寿堂(李志海)。益寿堂曾是抗日游击队的秘密交通站,李志海是“白皮红心”的革命战士,1944年益寿堂药店被日伪汉奸烧毁。其他中医专科有痈疮科何兆斌、跌打骨科简礼(人称蛇王礼)、杂科吴添胜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浮墟开设的西医诊所,先后有玉阶医务所,黄锦耀医务所(西医)、卢德如医务所(妇产、儿科)和张澈凡医务所(西医、妇产),属于私人诊所,门诊量不多。

新中国成立初,医疗卫生政策面向广大劳动人民,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对社会医生分科目实行登记注册制度,保护和改造相结合,使医疗卫生队伍实现平稳过渡。旧中国留下落后的生育卫生观念曾在群众中根深蒂固,广大农村生育助产方式,大多仍沿用不科学、不卫生的“旧法接生”,其中最不卫生、不科学的是孕妇穿着长裤分娩,用破布废棉衣吸羊水,用人手强行拖出胎盘,用破碗片断脐,用席底泥粉、香灰混合敷脐止血,旧衣服包裹新生儿,不给洗澡,到“三朝”才给新生儿抹洗脸面。由于破伤风感染等疾病,新生儿死亡率近50%。从保护妇女儿童利益出发,1953年春季开始,全社会推广新法接生。这是本地区卫生工作首次大革新,浮墟各村选派林坤如、梁少莲等8名妇女到九区卫生所学习生育知识和助产方法,推广新法接生。各乡、村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1954年2月,浮墟成立黄圃区卫生工作者协会阜沙分会,组织全体医务工作者开展中西医互相学习,组织中医生开展中医理论学习,对当地中草药验方开展考证、订正等学术交流活动,浮墟中医师老馨远在黄圃区中医学术交流会上作中医药发展史发言,农业合作社干部和区卫生干部经常下乡宣讲卫生常识。1956年后,绝大多数妇女都接受新法接生,新生婴儿高死亡率现象得到遏止。

1952年秋季开始,提倡儿童接种牛痘,6个月龄以上儿童可以免费接种疫苗,初时由张澈凡诊所和卢德如诊所代理,1955年由阳光联合诊所代理,并提倡6岁和12岁儿童再种牛痘一次。

1956年,初夏季节出现异常的湿热天气,各村很多小孩和青壮年患有一种皮肤丘疹,在有衣服覆盖部位皮肤痕痒、发红、米尖状,群众称之为“荔枝皮”(或称作“荔枝病”,原因是病情发作于三月红荔枝成熟时期,丘疹的临床表征似荔枝的表皮),发低烧,每例病情均逾十余天不愈。“卫协会”阜沙分会动员阜沙各中医生搜集本地古今治疗该类疾病的土方、偏方,综合推荐使用陈年塘底荔枝叶煎服,用鲜薄荷叶煲水洗患处,有很好的疗效。

1958年,阜沙公社以阳光联合诊所为基础,组建阜沙卫生院,隶属黄圃卫生院领导。是年冬末,阜沙公社内爆发大规模小儿麻疹,阜沙卫生院、各大队卫生站、各生产队保健员三级联合行动,分自然村集中患儿和患儿母亲隔离治疗,前后约一个多月,基本治愈全部患儿,控制了这起流行病的蔓延。

1958年至1959年,各大队卫生站(所)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卫生工作方针可通过卫生院、卫生站两级贯彻执行,群众“小病到卫生站,大病到卫生院”,“奇难杂病找大有(丰联)卫生站”,卫生医疗系统在当时有很好的口碑。1960年夏秋间,阜沙地区的成年人(女性占多数)出现浮肿、干瘦、妇女闭经、子宫脱垂四类慢性病(简称“四病”)患者共260多人,各大队的卫生保健站在阜沙卫生院的指导下,由生产队出资购买了红枣、生姜红糖煮粥送给患病人员食用,每三天一次,生产队适当减轻患者的劳动强度,至1961年春,这批患者基本得到康复。

1965年,各大队的卫生站医务人员大多数是“公社化”以来各生产队的保健员挑选担任,除个别刻苦钻研、学有所成外,大多数有初级操作技能,但理论水平低下,对病理、药理理解不深,缺乏系统知识,在阜沙卫生院的主持下,各大队对医疗卫生人员作了适当增减和调整。

1968年,阜沙公社按照中共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要求,迅速培养了面向农村、直接为贫下中农服务的“赤脚医生”(即后来的乡村医生)12人,形成了普及农村的医疗卫生体系。这批各大队卫生站的赤脚医生于1982年参加广东省的统一考试(俗称“出师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当于中等专业水平的《乡村医生证书》,同时对原乡村医生(指免“出师考试”的该部分社医)核发临时从业证书。后阜沙公社卫生院组织并辅导了8名乡村医生(持临时从业证书的赤脚医生)参加中山县卫生局组织并主持的水平考试,成绩合格者7人,卫生局发证认定为合格乡村医生。

改革开放以后,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不断更新。医疗卫生机构重视卫生常识的宣传和普及,医疗体制改革激发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涌现一批救死扶伤、探索创新的先进人物和科研成果。阜沙镇医疗保障体系也日臻完善,公费医疗合作医疗、社保医疗、救助医疗等。

20世纪80年代,对医疗卫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逐步强化医务人员从业资格的要求,做好镇村两级医疗机构的规范化、专业化,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暂时不达标者,限期进修,力求达标。1984年,中山市卫生局要求农村卫生站坚持有医、有药、有防、有治、有组织、有领导(简称“六有”)和一站多用,阜沙区卫生院除自身完善外,帮助各个大队卫生站逐一对照落实。1986年9月,中山市卫生局制定《乡村医生规定》,阜沙区卫生院按规定标准核实和协助报批各卫生站、各乡村医生的执业资格,从而使阜沙镇(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达到整体标准化、规范化的水平。(www.xing528.com)

1991年9月,阜沙镇政府执行《广东省农村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发展规划的通知》、广东省初级保健委员会《关于在全省开展初级保健宣传活动的通知》及中山市人民政府文件精神,建立“阜沙镇初级卫生保健领导委员会”,机构组成如下:阜沙镇初级卫生保健领导委员会主任梁坤华;副主任郭惠泉、林华广;委员陈卫延、吴锦辉、麦培南、梁佑根;办公室主任林华广;办公室成员梁佑根、贲维胜、黄佩芬、胡艳娟。同年9月,阜沙镇政府发出《阜沙镇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决定》,以推动阜沙镇初级保健及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号召各级领导提高对卫生保健事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树立社会大卫生观念。

1992年8月,阜沙镇实施婚前健康检查,设立婚检诊室,招聘一批外地医生,是年开展第一例剖宫产手术。

1993年,阜沙医院成功抢救1名严重脑挫裂伤昏迷20天患者,成功抢救1名脾破裂失血性休克、肾挫裂伤、腹膜后巨大血肿、股骨骨折、复合伤者。当年底,开展对4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小儿麻痹糖丸强化免疫服食活动,阜沙医院和各村卫生站建立小儿档案,免费开展服务。当年底,经中山市医院评审委员会评审,阜沙医院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

1994年,阜沙医院施行首例子宫全切手术。1996年7月,阜沙医院聘入眼科主治医师,开展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年8月,广东省卫生厅厅长黄庆道为阜沙医院题词“团结、求精、真诚、廉洁”。1998年,阜沙医院通过广东省初级保健评审验收,成为省、市级初级保健达标单位,全镇13个农村卫生站初级保健功能也基本达标。

2002年1月,阜沙社区康复站在阜沙医院成立,收治阜沙镇和邻近镇区精神病患者。是年,阜沙医院医师曾伯生的论文《人工晶体悬吊术对复明效果的临床观察》在德国波恩大学医学院举办的全球远程医疗国际年会暨第二届东西方医学优秀成果国际交流会上发表。

2003年,阜沙医院新门诊和住院大楼落成启用,成为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帮扶单位,得到医疗技术的支持,设立阜沙医院急症救治中心、阜沙防疫所、新生儿、幼儿护理中心和社区康复站。阜沙镇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偶发病也能就近医治。阜沙镇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善,成为广东省和中山市两级卫生镇。防“非典”和防“禽流感”工作卓有成效,全镇无一疫例发生。

2004年,阜沙医院有医护人员69人,住院病床77张。镇内村级卫生站10间,乡村医生48人,有医药商店14间。妇幼保健得到加强,阜城西路的计生医疗服务所对育龄妇女实行计划生育的定期查环查孕工作,对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给予及时治疗,对婴幼儿童加强免疫预防,对各村计生服务站给予技术指导。

2000-2005年,阜沙镇对基层医疗实行大整合,将22间基层卫生站整合为7间,以方便群众就医为原则重新布局,并对社区医生作合理配置,以取得最大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