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沙中心小学 初办于1931年,俗称浮墟“三圣宫”学校,又称“阜(南)抱(沙)学校”,属地方集体办学性质,1936年改为官办学校,注册为“中山县九区(东海区)浮墟段浮联初等国民学校”,简称“浮联小学”,坐落现阜墟大街抱沙桥东引桥处,砖瓦木结构,设小学一至四年级,校董会主席冼观广兼任校长,校监何联,教导(兼训导)主任吴铁生(退役军人,国民党九区党部委员),抗日战争期间,曾因日军轰炸浮墟损坏校舍而重修。抗日战争胜利后,建国乡公所委托浮墟商会规划建设阜南路(又称建国路,现在的阜墟旧街)时把学校迁址闸洞涌边兴建。1946年新校建成,称“九区建国乡第一中心小学”,成为有初小、高小的学校,继续大规模扩充学校设备,1947年升格为“中山县九区第一中心小学”(简称“一中心”),校长程雪薇,学校的鼓乐队和篮球队是邻近县区出色的校园文化队伍。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小学入学高峰,人民政府为学校征用“大光楼”、“恒丰楼”作为学校的分教点,至1954年撤销分教点,将学校礼堂一部分、二楼中堂改作课室。1958年不再称中心小学,只称阜沙小学,在阜沙8队开办“阜沙小学阳光分校”,校本部招生范围为阜沙1-6队、大有7队、12队、阜沙农场、阜沙街道、浮墟工商厂企家属的适龄儿童。1964年设“横迳分校”,1966-1968年在校本部办农业初中班。
1970年小学改为五年制,1972年至1981年附办两年制初中班。1978年和1980年分两期完成校舍更新改建工程,增建靠阜沙涌河边课室和宿舍。1980年秋,阜沙公社发文重新确定阜沙小学为公社中心小学,在公社内小学的教育、教学、教研有示范带头作用,恢复小学六年制,1982年撤横迳分校,1994年阳光分校独立办学。在“三级办学”体制下阜沙中心小学的校董会由阜沙村、大有村、浮墟居委、建安居委组成。
1957年6月25日,中山县阜沙乡高级小学应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20世纪80年代的位于永红街的阜沙镇中心小学,门前石狮子为19世纪浮虚山上的文物
1992年增建实验楼,推广电化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1998年校址迁入永红街东端路口处,学校占地面积2.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有标准足球场和400米环形跑道。2000年,阜沙中心小学成为中山市一级学校和“四优”达标学校。2005年增加用地面积1.14万平方米,按广东省一级学校标准增建功能实验大楼、图书馆、室内体育馆和游泳池,大有小学并入阜沙中心小学。
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教育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吴叶林获中山市教育名师、中山市“十杰市民”称号,教师黄心堂获南粤优秀教师、中山市“十杰青年”称号。
2005年,阜沙中心小学占地面积399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86平方米,教学班36个,学生1654人,教职工75人。
阜沙中心小学历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前的有冼观广(1931-1935)、陈军凯(1936-1938)、吴铁生(1939-1945)、程雪薇(1946-1948)、吴森泉(1949),新中国成立后有吴森泉(1950)、梁丽珍(1951)、方微尘(1952-1953)、刘钧雄(1954-1956)、梁楚南(1957-1958)、司徒宝林(1959-1960)、胡伯洲(1961-1963)杨荣远(1964-1965)、杨兆昆(1966-1978)、高炽棠(1979-1986)、黎佑成(1986-1995)、罗超元(1995-2005)。
牛角小学 1935年,中山县政府颁布《中山县义务教育实验区暂行办法》,规定各保设立保办国民学校。1936年,牛角乡(牛角围)首先建成“九区浮墟段第二十五保国民学校”(简称二十五保学校),校址在牛角低地正河西侧。1946年,建国乡规划牛角围建成中心小学,二十五保学校不停课扩建,定名为“九区建国乡第三中心小学”,1947年变更为凤仪乡第五初级小学,1951年重归建国乡,称牛角村小学。1953年重修,升格为高级小学,称十四区牛角乡小学。1954年分设三间分校(其中“南闸分校”是原二十二保学校旧址重建)。1962年三间分校各自立为阜沙公社的大队办小学,牛角小学(正校)归牛角生产大队管辖。
1972年重修和扩大校舍,扩大体育运动场。1970-1984年附办二年制初中班,小学改为五年制。1983年,牛角村实现中山市(县)普及初等(五年)教育达标,牛角小学为达标学校。1984年,恢复小学六年制,停办附设初中班,裁撤学校小农场。1987年,建立校办五金电器厂,效益显著。次年牛角小学评为中山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1999年,牛角小学完成第二次重建,校址迁至牛角村育才路现址,占地40亩,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南强小学并入本校,加大学校的软硬件建设,2003年成为中山市“四优”达标学校。2005年,卫民小学、阜东小学并入本校,全校有教学班18个、学生715人、教职工56人。
牛角小学的教育科研卓有成效。2005年5月12日,中山市小学自然学会第四届年会在本校召开,牛角小学成为新一届理事会成员,教师黄凤英上现场公开课作学术交流。(www.xing528.com)
历任校长:胡大炳(1949-1951年)、梁允熙(1952-1954年)、阮小玉(1955-1958年)、陈文镜(1959-1964)、高炽棠(1965-1977年)、卢棠辉(1978-1998年)、吴明元(1999-2005年)。
罗松小学 民国25年(1936年),罗松乡(围)首先在下一村“兄弟庙”旁办成“浮墟段第十三保国民学校”,开罗松围“普及国民教育”先河〔“普及教育”是民国23年(1934)国民政府下令各省实行“保甲制”,并要求各保设国民学校,以普及国民初等教育,九区浮墟段共辖25保,罗松兄弟庙一带属第十三保,故称十三保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十三保学校命名为“建国乡罗松村初级国民学校”。
1952年,学校移址重修,称罗松村初级小学(一至四年级),1957年扩建校舍,升格为高级小学(一至六年级),分设罗松村和罗松三村两所分校。1969年,学制改为五年制,开办附设初中班(两年制),大办学校小农场,开发浮虚山生产基地。1983年,初中班和小农场结束,学制恢复六年制,重建校舍,主楼为二层混合结构,开辟体育运动场、器械场,增设图书馆、阅览室。
1995年,连同两所分校整体迁至埠港西路,占地面积1584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学校增设功能室,推广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培优辅差,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96年成为中山市“四优”达标学校。
1999年5月29日,中山广播电台“醒目仔大本营”30名小记者到罗松小学开展迎“六一”联谊活动,互叙情谊。
2005年,有教学班12个、学生504人、教职员17人。
历任校长:欧阳学强(1966-1969)、冼铨荣(1970-1976)、罗洲泉(1977-1980)、刘霭彬(1981-1984)、吴建华(1985-1993)、吴旅玲(1994-2005)。
丰联小学 丰联小学原为大有乡小学校,1936年大有围的一涌横河和二涌的两校址上报兴建,先完工的是大有围一涌横河中段校址,规模不大,一间砖瓦房,两间禾稈草房和面积不大的操场,因地处九区浮墟段第九保,故称“九保学校”或称“观音庙学校”(校址的前面是大有围观音庙,故称),只设小学一至四年级。同年开建的“正校”选址大有围正河与一涌横河交汇处,规模大,砖木结构,但工程进展慢,至1937年仍处备料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建校工程停顿,延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建国乡督办,大有乡全力投入建校,1946年秋建成投入使用,称大有学校,正式注册备案,称“九区建国乡第二中心小学”(简称“二中心”),次年升格为“中山县九区第二中心小学”,原“九保学校”备案为“二中心”分校,“二中心”的校舍建筑整齐,有带篮球场的操场,有器械场,教学设施较完备,建校的同时,修整了周边的道路、桥梁,校内有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开设小学一至六年级,校风优良。
新中国成立后,“二中心”称大有小学,1953-1954年曾试行过小学五年制,1954年大有暴乱事件中,校长陈宽励因上报匪情后遭暴徒杀害,广东省民政厅追认其为革命烈士。1956年,大有乡辖下的行政单位以乡内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层单位,大有小学在各农业生产合作社范围内设立分校,在“下丫尾”自然村办了“光辉分校”,在一涌河中段办了“群英分校”,在东闸河段办了“联丰分校”。
1962年,大有小学本部和各分校按所处地域行政隶属分成两大部分,校本部(二中心)和联丰分校属丰联大队,学校易名为丰联小学和联丰分校,原“群英分校”易名“大有小学”,“光辉分校”转为“大有小学光辉分校”,撤销“九保分校”。1968-1982年,丰联小学校本部附设两年制初中班,小学采用五年制,1982年秋恢复小学六年制。
1983年因丰联小学(二中心)不在丰联村的中心地段,原校址的地貌不适合学校的扩建,丰联大队决定把丰联小学(二中心)迁址到二涌河仔与横河交汇处(现丰联村祥和街),撤销联丰分校。1996年和2000年两度扩建校舍和运动场,加建电化教学等功能室,充实各项教学设备,校门改向横河(现丰联村福财街),2003年成为中山市“四优”达标学校。
2005年,丰联小学占地面积897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08平方米,有一至六年级共9个教学班,学生320人,教职员工28人。历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前有:吴森泉(包括九保学校1936-1947年)、罗树松(1948年)、刘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有:张洪友(1950年)、陈源(1951年)、孙瑞仪(1952-1953年)、陈宽励(1954年)、龚永伦(1954-1956年)、高炳新(1956-1958年)、梁楚楠(1959-1962年)、梁兆辉(1963-1965年)、杨荣远(1966-1973年)、彭汉容(1974-1977年)、欧阳学强(1978-1983年)、梁宽荣(1984-1994年)、郭润广(1995-1997年)、梁柱明(1998-200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