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1954年,小学入学高峰时,区政府举办“速成师范”班,一批当年应届高小毕业(有的五年级提前毕业)、初中毕业(或在学)的青年参加为期1年速师培训后即安排到小学任教,充实师资队伍。以后随着教育事业发展,每年都有一批师范学校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到阜沙当公办教师,并吸收社会和曾经在各类学校学习过,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担任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能力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间,阜沙地区教师学历比例按中学毕业以上程度与小学毕业程度之比为4 ∶ 1,合格教师以中等师范学校毕业、高中毕业为主体。
1959年,阜沙公社兴办“正规”中学教育,于是有应届大专毕业生安排到阜沙任教。
1968年,正值“复课闹革命”时候,一批来自贫下中农的青年进入教师队伍,学历大多是初中毕业,少数是高中毕业或小学毕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这种现象至1978年以后才基本扭转,办法一是逐步淘汰学历低、素质太差的教师;二是选送部分教师脱产培训学习;三是县上每年安排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来阜沙任教;四是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以民办转公办指标刺激教师自觉提高学历水平。
1970-1976年的几年间,阜沙中学教师平均学历水平为全县之冠,原因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一批高学历、经验丰富的原在名校任教受冲击“落实政策”、重新回队的教师安排到阜沙中学,阜沙正是得益于这批教师,培养了一大批有学识的青年,成为20世纪80年代阜沙经济发展骨干队伍。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高学历、有资质的教师重新调到各重点学校、县直属学校任教,阜沙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所下降。为提高教学水平,阜沙公社中心教研组对全公社民办教师进行任教学科知识辅导、考试,作为今后任用参考依据,当年民办教师考试合格率不到40%。
1979年7月,中山县教育局发出《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阜沙公社文教办制订《五年师资培训计划》。当年报读各科专科函授学习教师均需参加入学考试,经录取后注册入学。从1982年开始,函授毕业生属“国家承认学历”。1981年9月,阜沙公社各学校教师开始分批参加各种通用教材教法学习,分科分时段完成学习任务,考核后发合格证书,不具备学历标准的公办教师和全体民办小学教师无一例外要参加函授学习,以提高学历和教学水平。(www.xing528.com)
1982-1984年,一批师范学校毕业并于20世纪70年代奉调来阜沙任教的中年公办教师,经申请获批准调回原籍。1984学年度,阜沙中学教师平均学历跌到全市最低,阜沙中学近40名公办教师中没有1名本科生,唯一1名获国家承认大专学历教师也只是佛山教师进修学校82届函授大专毕业的本地教师,其余均为中师、高中、初中毕业学历的教师。1985-1987年,阜沙中学校长也是初中毕业学历,各小学教师平均学历也由于大调换而有所下降。
1986年阜沙镇提出教师学历达标要求,规定高中教师要达到本科毕业以上,初中教师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小学教师中师毕业以上,全镇中小学教师按自己的差距参加相应函授进修学习。1987年首次教师职称评审,无人达到高级职称,中级职称5人,其余(占教师95%以上)是初级职称和不入等级。1988年教师职务初次评定,学历达标率小学62%,初中45%,高中25%。
1992年,阜沙镇政府从外省招聘一批本科、大专毕业生安排在高中、初中、小学任教,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当年阜沙镇教师学历达标率为小学78%,初中66%,高中55%,教师文化素质提高,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1994年,教师职称中级晋升高级3人,初级晋升中级8人,以后每年均有各级晋升教师。
1997年,全镇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1998年,阜沙各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考核完成,一半公办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高(职)中教师基本功考核延至1999年上半年进行。2000年以后,随着镇内调整学校布局,合并小校到大校,教师编制精简,新一轮的聘任期开始,优胜劣汰,一些年龄较大、身体欠佳、教学能力低、教龄超过30年的教师,陆续办理病退。教学行政干部竞争上岗,对学历和职称标准的要求具体化,一些领导调离原岗位到低层次的岗位,如将中学校长调任小学校长。职业高中班次缩减,本科学历的教师充实到初中、小学中去。2005年,按新颁布的教师学历要求标准,阜沙的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76.2%,小学教师达标率为93.2%。
表6-1-12 2005年阜沙镇在编中小学教师学历进修情况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