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浮墟段各农村保校教学设备缺乏,除必要桌椅、黑板外就没有其他教学辅助工具,平时只有小操场可以活动或者集中听训话,一切教学活动以识字为目的,使用纸、笔、墨、算盘。建国乡的中心国民学校则有所不同,“九区第一中心小学”有阅览室、图书室,有自然常识教学标本、挂图,标准篮球场2个,器械场有单杠、双杠、勒木、吊环、爬竿,田径场有沙池和跨栏,各项设备达到国民政府规定要求,鼓乐队设备齐全,人数30人。大有村的“二中心小学”设备配置略简一些,但也不太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中心小学原有教学设备得到充分利用,还添置室内体育器具,如鞍马、跳箱、平衡木、垫子(藤丝芯)等,重点充实各村校常规必备器材,发展比较平衡。“文化大革命”期间各校开办“小农场”,农用器具成了学校必需设备,而且曾一度成为“评价”学校办学能力的‘硬件’。国家和集体投入经费大多用在修建校舍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大力提倡自制教具,提升教学效果。70年代中后期,教育行政部门对添置教学仪器设备逐步重视,投资逐年增加,力求达到规定的配置标准。小学自然常识课也可部分使用教具,中学理、化教学,基本在课堂上完成演示实验,教学挂图也逐渐与教材同步配套。80年代中期,小学开始引入电化教学设备,“两机一幕”(录放机、幻灯机和投映幕),成为小学课室常规教学用具,中学重视图书馆建设,各类教学资料、参考资料成为教学辅助工具。
1985年,教育局规定下拨添置教学仪器必须用财政拨款购买,变无偿下拨为有偿下拨,然后按比例补助,刺激各学校添置教学设备的积极性。各校也按预定计划购置必需教学仪器和设备,并由镇(区)教办统筹协调配给,各校相继建起实验室、仪器室、体育室。
1990年,阜沙镇各小学都配备“两机一幕”进行辅助教学,中学开始配置语音室,完善理化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职业中学建起实习工场,逐步配置扩大电脑操作实习室;各中小学创设生物园。2000年,全镇中小学图书馆基本达到10本/生的标准。各校有田径运动场和配套体育器械,小学有音乐室、语言实验室,中学比小学更完备,功能室配置按科目汇聚成实验大楼,实验仪器达到按2人分组实验,高中电脑课实现系统控制、单机操作。各校都配置办公电脑,并且实行每年升级换代和联网,实现所有学校配备校内广播系统,教学设备逐步实现电化教学。2001年,电化教育、网络教育(讯息教育)从高中开展延伸到初中,2005年延伸到小学,讯息技术课开始作为常设课程科目,各校也配置相应实习室和数码器材。
表6-1-8 2000-2005年阜沙镇公办中小学基建经费支出表 单位:万元
(www.xing528.com)
表6-1-9 2000-2005年阜沙镇校舍建设情况表 单位:平方米
(续上表)
备注:“中学教育”含九年一贯制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