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阜沙镇志-公立学校校舍建设成果

中山市阜沙镇志-公立学校校舍建设成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舍维修由热心家长帮忙。(二)公立学校校舍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公立学校校舍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的公立学校,最早是浮墟的“三圣宫学校”,砖木结构,建于民国2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立学校校舍建设 1949年底到1950年初,民主政权开始接管学校教育,校舍建设归各乡政府管辖,私塾教育逐步限制以至取消。阜沙地区各学校建筑安全隐患,主要由于白蚁侵食,阜沙中心小学

中山市阜沙镇志-公立学校校舍建设成果

(一)私塾校舍

民国时期私塾校舍分为族办私塾和私人设馆两种,浮墟地区族办私塾的教学场所大多是竹杉结构、禾秆顶、泥墻,大的族办私塾室内面积有30平方米。室内泥地面,不用黑板,除教师用枱椅外,学生枱椅是自带自用,退学取回。1间私塾常年保持10个学生算是规模大、有名气。校舍维修由热心家长帮忙。

私人设馆的私塾亦是茅屋,老师生活起居均在私塾一隅,全靠收取学生学费维持生活,学生人数不多,三五个或七八个。

(二)公立学校校舍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公立学校校舍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的公立学校,最早是浮墟的“三圣宫学校”(即现阜沙中心小学雏型,曾称浮联小学,又称“阜抱学校”),砖木结构,建于民国20年(1931)。民国23年(1934)11月,民国政府推行保甲制,要各保设国民学校,东海区浮墟段(行政单位)共辖25保,“浮联小学”成为段办国民学校。各保开始由保长牵头酝酿建校,但多数保都因能力、资金等缺少,只有几个保能建成小规模的保校。大有“九保学校”,筹建于抗日战争前夕,选址于大有一涌横河“观音庙”后面的基地,场地较大,主房砖木结构,另有茅草房课室4间,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期间才撤销;较为简单些的保校有抱沙“四保学校”、罗松“二保学校”、上南保校和牛角保校;另外,有些保就在村公所旁临时加建简易校舍,调来私塾教师入驻作为保校,如横迳“平安社”保校,就是在村公所和兄弟庙之间加盖葵棚作校舍,教材采用国民教育课本授课,把私塾教师上报为保校教师,这类是“将就式”保校;更有近半数保将社办(或族办)私塾多聘一位政府认可的青年教师挂校长一职,以通用课本作教材,也上报为保校,例如上南石基、汇安、二扁、横迳“德胜社”等保校,这类是“变相式”保校。这样,浮墟段的保校国民教育“基本普及”。

民国25年(1936),中山县调整乡村建制,浮墟段分出阜南、抱沙、大有、牛角、罗松、大南等乡,各乡相应要建乡级国民学校。浮墟段的一河两墟市,为阜南市、抱沙墟,浮墟掌权人物又多来自于阜南、抱沙两村,故民国25年(1936)秋,浮墟段的“九区浮联国民学校”,(简称“浮联小学”,)办学“正规”,校监为阜南村军界人物何联,设校董会,委任校长、教导(教务)主任,训导(政训)主任(该职还列入地方国民党军部基层成员)各种职务,教材、学制按国家规定,浮联小学传统强项是队列操练和鼓号合奏。大有乡也着手在正河(二涌)和横河交汇处筹建大有乡国民学校,至浮墟沦陷前(1939)还未建成。牛角沙低地保校,地字河保校也先后“扩建”完毕,并成为抗日力量的活动基地。沦陷期间,大多数保校发展停滞不前,有的被焚毁消失。

民国34年(1945)秋,抗日战争胜利,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浮墟段各乡着手完善国民学校办学,次年浮墟段改设建国乡,重建后的“浮联国民学校”更名为“中山县九区建国乡第一中心小学”,民国36年(1947)秋新校及附属设施全部落成,升格为“中山县九区第一中心小学”,简称“一中心”,校长程雪薇。该校以新颖的设计理念,中西合璧的外观布局,规模宏大,场地广、设计新,用料精、设施齐,具体情况是:建筑平面布局“音叉形”,内有花圃,前后操场(篮球场),主楼3层,每层有内外走廊(外走廊“栏河”有射击枪眼-少见-此为军阀备战之用),地面各教室全部走廊贯通,大礼堂(当时全中山最大的小学礼堂),室内地面用水磨白阶砖铺垫,课室及礼堂桌椅齐备,教师用五筒办公桌,有体操用的跳箱、鞍马、平衡木,组建配置齐全的30人鼓乐队(曾是闻名于南番顺的学校鼓乐队)和16人男子篮球队(曾是三九区实力强劲的小学球队),一中心学校带动各乡学校建设,大有乡小学升格为中山县九区第二中心小学,牛角乡小学为第三中心小学。民国36年(1947)秋,牛角乡的“三中心小学”划归风仪乡管辖,称凤仪乡第五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立学校校舍建设 1949年底到1950年初,民主政权开始接管学校教育,校舍建设归各乡政府管辖,私塾教育逐步限制以至取消。1950-1953年初,“土地改革”期间,除学生入学人数增加添置桌椅外,各乡学校校舍变化不大(牛角三村小学1950年由凤仪乡拨资兴建)。1953年下半年,土地改革完成,农民安居乐业,入学人数迅速增加,各乡小学都增设分校,有的村把已荒废的保校也重新修葺开办初级小学,让青少年就近入读,3间中心小学高小班得到充实。各校财产、场地重新立册,定为公产,凡属公产者由乡政府负责拨款维修。1956年,大有村办起1间“光辉学校”(茅草房学校,开初小班,归“二中心”小学领导)。1958年建起“牛角四村小学”(即后来的南强小学),各学校校舍只要求“遮风挡雨不漏水,枱凳黑板班级齐”和少量其他教学辅助设备。阜沙中心小学原有设备大多报废和散失,礼堂长椅被“分配”到各村政府和浮墟各单位作办公室设备使用。(www.xing528.com)

阜沙人民公社建立后,教育发展定为“巩固小学,发展初中”的教育框架,但有点冒进,提出发展初中“因陋就简,先上马,再完善”。1959年阜沙农业初级中学和1961年阜沙公社初级中学先招生,再解决校舍就是例子。是年“共产风”盛行,党委要借用(征用)建筑物,物主单位必须无条件提供,阜沙农业中学借用丰联生产营旧大有村办公室作临时校舍,阜沙公社初级中学就借用丰联生产营的旧大有村农会驻地和阜沙公社农场仓库作校舍,农中只能在下三丫(公社农场)、大有、上南(果苗场)用“打游击”形式办学。1960年黄圃公社把阜沙农中并入到新沙的黄圃农中,1961年集中财力资金建起阜沙公社初级中学校舍,校址在现新建街南端,占地约2亩,4间砖瓦结构课室,因赶时间,用料差,安全系数低,1962年8月31日第13号台风把使用不足1个月的校舍刮平,9月1日准备开课时,学校已成废砖瓦堆。10月,黄圃公社请示中山县教育局,获批后阜沙初级中学初一、初二级师生(除校长司徒宝林外)全部转入黄圃中学(后称黄圃“镇中”),继续学习直至毕业。

1960年起的3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阜沙公社只有大有生产大队建起群英小学,各村学校没有大变动,1963年后才对各校进行较大维修。阜沙地区各学校建筑安全隐患,主要由于白蚁侵食,阜沙中心小学每年由沙溪白蚁防治站检查施药驱杀仍不能杜绝蚁患,校舍安全威胁逐年加大。大有“九保学校”亦因蚁患有坍塌危险,归并到群英小学,光辉学校茅寮课室改成砖瓦结构课室,定为群英小学分校。上南各村隶属港口公社至1964年,分别建好砖瓦结构的“国泰小学”和“民安小学”(1953年初建时是茅草房学校)。

1964年9月5日,第15号强台风正面吹袭中山,摧毁阜沙中心小学大礼堂,历时1年多,教育部门无资金重建。1965年底由黄圃公社出资重建。1966年5月,阜沙公社从黄圃公社析出,大礼堂归阜沙公社使用,原小学后操场,东北面的厨房,东南面小广场、厕所等部分被公社征用。阜沙中心小学要发展,只能分散办学。1966年,建成横迳分校,又利用阜沙8队集体猪场,扩大、改建为阳光分校。1968年阜沙公社重新兴建了阜沙中学,校址在浮虚山南坡,校门经观音庙前,备案面积30亩。并连续3年增建校舍、操场、跑道。阜沙公社当年上报规划图是以浮虚山主峰脊为界以南的整面山坡地,西面整个圆山为附属管理地段,是30亩备案面积之外的附属部分,东面至主峰向东南伸出支脉所夹山坳为界(20世纪80年代开始迁坟后,阜沙中学围墙以外的部分山坡被阜沙公社民政办划归殡葬办公室管理,中学总面积比初申报筹建时少1/3)。

20世纪70年代,校舍建设有了大发展。1971年新建成团结小学(用地266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各村(大队)小学如卫民小学、牛角小学、罗松小学、丰联小学完成改建扩建工程和迁移新址,重建阳光小学(属阜沙小学分校),学校环境有极大改善。1978年和1980年,阜沙中心小学分2期完成改建工程,建成2层L形布局钢筋混凝土结构普通课室。1982年新建文安小学(代替原民安小学)。20世纪80年代,小学以扩展运动场为目标开展校舍环境建设。中学发展更快,1983年在上南大队建成“阜南初级中学”(用地4.3亩,建筑面积1212平方米),1985年在牛角低地公路旁新建起“牛角初级中学”(用地6.5亩,建筑面积1318平方米)。各中小学80年代末90年代初都在校舍范围内增设植物动物园,运动场地增设器械场。1994年,阜沙中心小学阳光分校独立办学,在“独树”边新建校舍,用民国时期的行政地名为校名,称“四保小学”。20世纪90年代改建的学校还有牛角小学、阜东小学、罗松小学和文安小学,全镇完成学校布局大调整。

1996年,阜沙职业高中从阜沙中学析出独立办学,建校于永红街大有路口,用地32亩(规划报批用地40亩,但临阜南大道旁8亩“卖出”作商住地“换取建校资金”),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标准课室28个,有标准足球场及400米跑道。世纪末提出改造薄弱学校的工程展开,再次进行校舍资源调整,撤销阜南中学,并入阜沙中学;1998年,改造薄弱学校工程启动,阜沙职业高中重新并入阜沙中学;调整阜沙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校址(阜沙中心小学迁入原阜沙职业高中校址,阜沙中心幼儿园迁入原阜沙中心小学校址);新建阜沙中学5层高标准教学大楼和4层实验大楼;1999年撤销南强小学,并入牛角小学,各校危房课室全部拆毁重建。2000年,全镇改造薄弱学校工程基本完成。

2004年,抓好学校布局调整,推动社会力量办学,鹏城集团公司在上南村征地32亩,投入1000多万元,按市一级学校标准设计,筹建民办鹏城实验学校,将原上南、文安两所小学的学生安排入读鹏城学校。2005年共投入1500万元,征地17亩及完善扩建阜沙中心小学,按照省一级学校的标准扩建,并建设体育馆和游泳池,撤销大有小学,学生分地段并入中心小学和丰联小学;另外,投入600多万元用于牛角中学、牛角小学、罗松小学上市一级学校硬件建设,次年通过市评估验收,升级为市一级学校,创造阜沙镇一年内创建3所市等级学校的历史,通过调整,实现“并3留8”的调整计划,使全镇中小学的办学规模达到市的标准,为创建省、市教育强镇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