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底,浮墟、牛角分别成立供销合作社,从此,打破了长期由私人经营的商业交易方式。牛角分社第一任主任梁再礼,副主任黄才胜;第二任分社主任李宇松、副主任吴奀胜。
1954年,国家对个体、私营、联合体的工商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墟镇小商贩逐步组成各行各业的合作商店,开展代销代购业务。
1955年,首批加入阜沙供销合作社有私商陈发、麦显等30多人。随后,不到半年大部分私营商业、小手工业等陆续加入供销社经营,归属供销社领导。
1956年,阜沙商业分组成立,经营范围和商业活动规模逐步扩大,除供应盐、油、糖、布、日用百货等生活用品之外,还设有3个站:收购站(属供销社)—负责收购农村的农副产品;生产资料供应站(属供销社)—负责供应化肥、农药、农具等生产资料;粮食购销站(属粮食局)—负责供应居民食用大米和收购农民出售的稻谷。
1966年初,阜沙从黄圃析出,成立阜沙人民公社,重新恢复阜沙供销社。首任主任梁桂森,供销社职工有150人,全公社的商业全部由供销社统一经营。为方便群众,各村均设有供销“下乡点”(即代购代销店)。
1968年,供销社第二任主任何超,职工人数发展至170人;1970年,第三任主任邹青龙,职工再增至200人;1973年,第四任主任黄煜桂,职工又增至250人;1975年,第五任主任吴伟,职工人数发展到最高峰,达380人。1985年最后的一任主任李建祥,职工降至280人。随后供销社的功能逐年减弱,职工人数逐年减少。
90年代,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个体工商业户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供销社独家经营。供销社的百货批发部、副食批发部、生资批发部、水产、食品粮油、日杂、肥料、农药等原垄断性的商业部门,也随着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而逐步实行转制,把供销社所有批发部和店铺转制为个体经营户。阜沙供销社只存下一个空壳,正、副社长4人归入中山市供销总社管理。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激活了全镇的商业发展。2005年,全镇个体、私营、股份、联合体的工商企业户从80年代的200家发展至600多家,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超过1亿元。
农副产品收购 阜沙地区原属半沙田、半作物地区,除盛产稻谷、甘蔗、塘鱼外,各类农副产品繁多。20世纪50年代,由供销社经营的农副产品有蔬菜、水果和土特产类,国家粮食部门负责稻谷的统购统销,水产部门负责塘鱼、河鲜的收购,食品部门负责禽畜、蛋类的购销。当年,供销社通过积极采购推销农副产品(简称“农采”),对促进农业产品流通、生产发展和增加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由集体经营,单一渠道流通。1960-1962年,开放农贸市场,允许3类农副产品(不属统、派购的农副产品)实行议价收购。1961年阜沙供销社贯彻执行国家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多种经营。供销社派出专业队伍下乡帮助农村成立多种经营专业队,兑现收购产品奖售化肥政策,发放预购款和种子种苗、农具补贴款,解决生产资金等措施支援农业。
1979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农贸市场。三类农副产品议价议购议销,“农采”从“以产包销”转为“以销定产,以销定购”,派购任务逐年减少,鼓励私人发展种养业和家庭副业,增加商品生产,推行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农村商业体制。区乡办的工商业实行产销挂钩,农、工、商一体化,原属供销社收购的农副产品,全部取消派购任务,从过去收购采用化肥奖售的方法改为议价成交,随行就市,农民自销,个体商贩运销,外贸直接收购。
1985年后,农采总量逐年下降,至90年代末基本降至零。
表5-4-1 1966-1978年阜沙供销社 “农采”统计表 单位:吨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从农业合作化开始,阜沙供销社就开设生产资料供应门市部。1966年阜沙从黄圃析出后成立阜沙人民公社,供销社也随着完善各类经营体制,设立上规模的生产资料部。经营种类繁多,有肥料、农药、农药器械、农用薄膜、杉竹木、山货、中小农具、防洪物资、绿肥种子、桐油、雨帽、水车、谷围、竹笏、绳缆等。(www.xing528.com)
70年代,除国家按计划供应生产资料外,供销社每年派出采购人员到山区采购各类杉、竹、木和小青笏,力求满足供应农业所需用的各种生产资料。
80年代后,开放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货源充足,农民自由选购,供销社亦扩大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批发业务。
表5-4-2 1989-1999年阜沙供销社生产资料销售情况表 单位:吨、架
(续上表)
生活资料供应 1966年后,供销社根据阜沙地区的特点,设立多个门市部,扩大对居民生活日用品供应,有百货批发部、日用工业品购销部、糖烟酒批发部、副食批发部、肉食批发部等。还开设百货商店、农村基层点门市部,经营百货、日用杂品、副食、中西药品。
表5-4-3 1966-2002年阜沙供销社购、销总额统计表
(续上表)
80年代初,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多,购买力日渐增强,供销社也随之扩大生活日用品货源组织和供应。原来农村主要副食品南乳、腐乳、大头菜、咸鱼虽然仍属畅销抢手货,但由于农民收入逐年增加,较高档的副食品如冬菇、鱿鱼、发菜、干贝等旺销,啤酒、汽水、及其他清凉饮料销量也日益增长,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放开销售,日用工业品货源充足,满足供应。
80年代中期之后,阜沙的社会购买力显著提高,群众对消费品的需求不仅面向高档,而且选择更新换代的时兴商品,家用电器如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电饭煲、洗衣机普遍进入农民家庭;日用百货、床上用品、五金家电、洗涤化妆用品、新款厨具、玻璃器皿、文具、玩具及各类保健品满足市场需求。
90年代初开始,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个体和私营商店日渐增多,生活日用商品到处琳琅满目,阜沙镇从此结束了供销社独家经营的历史。供销社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状况日渐衰落,1991年供销社年度商品总购进金额1.15亿元,总销售额9666万元,以后逐年下降,2000年商品购进总金额降至1237万元,销售总金额降至1372万元,分别下降了92.02%和85.81%。2002年,供销社的商品购进金额降至978万元,销售总额隆至989万元,分别比1991年下降了91.6%和89.8%。2003年开始,阜沙供销社因经营困难而结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