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沙的农民饲养家禽三鸟,其中养鸡最多,养鸭次之,养鹅较少,80年代之后也盛行饲养白鸽。农业合作化之前,阜沙地区饲养三鸟十分普遍,饲养量较多,1956年全乡总养量达80万只。农户一年四季都养鸡,平时将鸡放笼走地觅食虫蚁和野草绿叶,早晚两造水稻收割完后,把鸡群放到田里啄食稻田脱落的谷粒,尤其秋收季节,放鸡到田间长达1个多月,既节省饲料又捕食害虫。夏、秋两季养鸭为最佳期,掌握合适时段放鸭到田间,让群鸭追食稻虫和鱼虾,还起到除虫松土的作用,节省饲料;鹅多以冬季饲养为主,因冬季是各类蔬菜盛产时期,有大量菜荚作鹅的青饲料。农民饲养的三鸟主要是当做家庭副业以增加收入,少部分是喜庆宴席之用。
三鸟的品种种类繁多,早期以本地常规品种为主,虽然个头细,但肉滑味鲜,后来逐步引进良种,如“沙栏鸡”、“北京白旺鸭”和“阳江鹅”,80年代又从省农科院引进“迪哥鸭”。70年代后期,牛角围4个大队联合兴办鹅苗繁育场,称“牛角四联鹅场”,从外地聘请专业师傅作孵化技术指导,每年供应农户鹅苗5万多只。后来,阜东村办起“鸡、鸭、鹅”三鸟种苗繁育场,以孵化繁殖鹅苗为主,每年供应农户三鸟种苗达3万只。
1958年“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展“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活动,认为一个农户养三鸟10只以下是社会主义,养10只以上就是资本主义,要捱批斗,极大地挫伤农民饲养三鸟的积极性。“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公社三鸟饲养量降到不足20万只,三鸟饲养量下降明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实行“拨乱反正”一系列重大措施,逐步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各项事业逐步复苏和发展,农民饲养三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尤其1979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农村体制改变,农民可以自主安排生产,三鸟饲养业又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当年全公社三鸟饲养量回升至101万只,上市72万只,80年代年均稳定在130万只左右。90年代后,农村改革开放更深入,涌现大批三鸟饲养专业户,数量多者几万只。1994年,全镇养三鸟达280万只,上市209万只,达到最高峰。1997年之后,因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有所回落,因此,饲养量也有所缩减,2000年总饲养量稳定在93万只左右,之后三鸟饲养量逐年减少。至2005年,总饲养量减少到75万只,产值833万元。(www.xing528.com)
表5-2-13 1986-2005年阜沙镇 “三鸟”饲养量统计表 单位:万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