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沙地区江河沿线北沿鸡鸦水道9.3公里,南沿小榄水道3公里,江河鱼群聚集的地方,种类少、数量也不多,捕捞作业多以单家独户、零散活动为主。
江河捕捞季节性强,每年5月洪涝期间以捕捞黄鱼和三泥鱼为主;冬季寒冷北风起,渔民就安装风鳝网捕鳝;盛夏初秋是内河各种贝壳类盛产季节,特别是河蚬、河蚌和石螺,浅坑荒凼盛产大口螺。渔民们掌握各种海产品生长活动的季节特点,选择性地开展捕捞作业。
六七十年代是阜沙地区进行江河捕捞最兴盛的时期,每年旺季期间从事各种捕捞的人有五六百人,盛夏季节有不少人在内河撑虾、摸螺、挖蚌,捕捞方式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的划艇出海抛下长程渔网进行网捕,有的撒下长串鱼钩钓鱼;在内河采取深罟,“塞箔”或拉网等形式捕鱼;有的在内河涌抛下数百个虾笼捕虾,有的采取流动船抛网捕鱼。采捕贝类水产更为简单方便,捕捞作业者可直接下水用手捉摸即可,采取“虾缕”撑螺效果更好。(www.xing528.com)
1976年,阜沙公社全年渔获产量:鱼虾类约有800-900吨,以螺、蚬为主的贝类产品年产量有800-1000吨,除少量自食之外,大部分到市场销售。每年江河捕捞的产值(按当年市场价计)在400-500万元左右。70年代,卫民村有4个壮健的老人,组合成专业队从事内河“刮鱼仔”(用网捕鱼苗),每天捕捞鱼虾30公斤左右,随捕随即销售,将收入所得平均分配。有的专门撑蚬摸螺,多数每人日产量超过200公斤,属河蚬类则煮熟卖蚬肉,属石螺类就分别拣出大个头的交售餐厅,小个头的交售加工作坊用作饲料。
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江河鱼虾日渐减少,尤其转入90年代之初,由于各地工业污水大量排出,受农田化肥农药的影响,外河、内河的水生动物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有不少水产品绝迹。因此,江河捕捞作业逐渐减少。2000年,阜沙全镇江河捕捞鱼虾类总产量全年仅有50吨,贝类产品30吨,产量仅为1990年的1/10,至21世纪后数量更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