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阜沙塘鱼养殖:历经落后、起步发展、突破性大发展

阜沙塘鱼养殖:历经落后、起步发展、突破性大发展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阜沙塘鱼养殖大体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落后养殖;20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90年代出现突破性大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末的30年间,阜沙塘鱼养殖一直存在着“四个没有改变”:一是养殖面积没有改变,全阜沙鱼塘面积在3000-4000亩。

阜沙塘鱼养殖:历经落后、起步发展、突破性大发展

阜沙塘鱼养殖大体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落后养殖;20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90年代出现突破性大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末的30年间,阜沙塘鱼养殖一直存在着“四个没有改变”:一是养殖面积没有改变,全阜沙鱼塘面积在3000-4000亩。1950年是3500亩,1960年3600亩,1970年是3800亩;二是鱼塘的规模大小没有改变,全阜沙原来大部分鱼塘均属长条形状,狭窄浅小,多数个体面积都在2-3亩之间,5亩面积以上规模的鱼塘很少;三是传统养殖方法没有改变;四是以“四大家鱼”的传统品种为主没有改变。由于这“四个没有改变”,至使全公社渔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低效益的落后状态。60年代的10年中,亩产不超过100公斤的年份占了6年,年均亩产仅为91.5公斤,年均总产为354吨,该年代塘鱼亩产最低是1962年,这一年全阜沙鱼塘面积3664亩,亩产55公斤,总产202.6吨,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70年,总面积3848亩,亩产107公斤,总产411吨。70年代虽然略有提升,但增长不太明显,该年代的年均亩产也仅为136.4公斤,年均总产为526吨。1971年全阜沙养殖面积3576亩,亩产103.5公斤,总产371吨。

第二阶段:80年代,转变经营体制,促进全镇渔业生产逐步发展。实现持续增产。1981年塘鱼产量199.2公斤/亩,1985年增至363公斤∕亩,1990年556.3公斤∕亩。80年代年均亩产为395公斤∕亩,比70年代年均亩产增1.9倍,渔业生产长期落后的状况已经得到较大改变。

这一阶段渔业生产获得初步发展,主要因素有:改革开放政策改变了管理体制,由集体经营转为个体经营,鱼农生产积极性增加;从镇到村均建立鱼塘养殖科研阵地,成立公社鱼苗繁育场和大队鱼苗场,繁育提纯良种,并逐步引入新品种;逐步整治改造鱼塘,改变养殖条件,把规模不足2亩的小型鱼塘逐步改成5亩以上,据统计,80年代改良面积约占1/3;推行承包责任制,除了镇、村两级鱼技科研基地由集体经营之外,其余所有鱼塘均以承包形式转由私人经营。(www.xing528.com)

第三阶段:90年代,渔业生产出现突破性发展的阶段,养殖面积、总产、产值效益增加,年均放养面积达9678亩。1994年放养面积接近1万亩,1995-2000年连续6年,每年放养面积均超1.1万亩以上;塘鱼年均亩产为750.6公斤,年均总产达7265吨,与80年代相比年均亩产和年均总产分别增92.5%和2.5倍;产值效益方面,80年代年均产值当年价为938.5万元,不变价为405.5万元,90年代年均产值当年价为1.05亿元,不变价为7946万元,90年代比80年代当年价增长10倍,不变价增长18.5倍。从1995-2005年的11年间,塘鱼养殖面积均超过万亩,其中1996年达1.25万亩,为历史最高。渔业产值按当年价计,每年均超亿元以上。1996年达1.98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一阶段渔业产值效益获得突破性提升,最主要的因素有3点:一是全镇大力整治鱼塘,把所有原来不规范的鱼塘改为每口塘超10亩以上、深度适中、连片性高标准规范化的鱼塘;二是实行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三是提高科技含量,选准良种,大量饲养优质鱼品种,从而使产值获得大提高。90年代的10年内全镇渔业总产值中优质鱼产值所占比例年均60%,其中最多1992年占76%,最少1993年占43%。

表5-2-11 1978-2005年阜沙镇渔业生产统计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