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阜沙镇志:文化大革命及红卫兵组织

中山市阜沙镇志:文化大革命及红卫兵组织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6月底,阜沙公社启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从农村到工厂、机关、学校的农民、工人、学生建立“红卫兵”组织,各中小学建立“红小兵”组织。

中山市阜沙镇志:文化大革命及红卫兵组织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6月底,阜沙公社启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从农村到工厂、机关、学校农民、工人、学生建立“红卫兵”组织,各中小学建立“红小兵”组织。

1966年夏收后,阜沙公社开展全民学习“毛主席著作”、破“四旧”(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文化、新思想、新风俗、新习惯)运动,废除封建迷信陋习,各家各户将先人的神位(俗称“神主牌”)集中焚烧,不准燃烧香烛和纸品等迷信品,禁止临时道士(阜沙地区称“喃呒先生“)和神婆、神汉进行迷信活动,提倡丧事新办,家中有人去世,不做道场、不打斋超度,改为开追悼会的形式。男女青年结婚不准大摆宴席,要举行革命婚礼,婚礼上背诵毛主席语录和唱革命歌曲。拆除了大有对掁的北帝庙、大有横河的观音庙、牛角北闸的牛王庙、横迳口的三圣宫、抱沙村的武帝庙、浮圩大街尾的五圣宫、浮圩汛地的至富庙、汛地的纯阳仙馆、罗松口的华光庙、浮虚山南麓的土地庙、牛角河仔的兄弟庙、牛角推艇路旁的兄弟庙,并将全公社90多间社祠(阜沙地区称“社头公”)全部拆除。一些有纪念价值的文物被摧毁,群众收藏的旧书刊、旧画报、文物被没收。

8月5日,中央报刊发表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和《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等文章后,阜沙公社大量发放《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章,成立阜沙公社学习毛泽东著作办公室,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串联”等活动,在阜沙中心小学礼堂举行了为时一个月的“破四旧、立四新”和“不忘阶级苦、永记血泪仇”的阶级斗争史展览,包含实物、图片、解说、群众现场诉苦等内容。

群众学习《毛主席语录》、“老三篇”(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3篇文章的简称),家庭布置要求有“忠字枱”,摆放“雄文四卷”(《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墙上用红漆写上“毛主席语录”和大个的“忠”字,正门写上“雄文四卷不离手、永保江山万代红”的红色对联,每天进行“早请示”(学《毛主席语录》三段)、“晚汇报”(小结当天所做的事或思想表现),吃饭时“饭前三句话”(全家人一起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要斗私批修”、“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

阜沙公社成立了一支脱产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和流动电影队,定期定点到各生产大队演出或播放电影,曾应邀到黄圃、三角、东凤、坦背等公社的大队进行演出。卫民、牛角、阜东、罗松、阜沙、大有、丰联7个大队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利用晚上到各生产队巡回演出,阜沙大队宣传队和大有大队宣传队曾联合到南海舰队小榄水道鸡笼渡口的两艘军舰进行拥军爱民慰问演出。宣传队的队员担任本生产队的“辅导员”,辅导社员学习毛泽东著作和语录,全镇138个生产队成立文化室。阜沙公社和阜沙大队两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联合徒步到中山市革命委员会所在地报喜,当晚在石岐工人文化宫参加文艺晚会演出。

通过通讯、走访等进行交流,徒步行军或利用交通工具到省内外进行革命大串联,当时,阜沙派出陈金友、黄庭坤两名农业中学学生作为红卫兵代表参加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第三次接见百万红卫兵活动,阜沙卫生院医生梁锡添作为中山县随团医生赴京。阜沙的中学生吴财辉、梁锡松、梁丽英、关玲标、李炎昌等作为红卫兵代表徒步到井冈山韶山等地进行革命大串联。

造反派”和“红卫兵”等组织在户外墙壁上写标语,贴大字报,冲击机关、学校、工厂等,从干部、教师、群众中揪出“牛鬼蛇神”,关进“牛栏”,游街、批斗后,强迫劳动,开展“斗私批修”活动,社会秩序和生产受到严重冲击。(www.xing528.com)

1967年4月1日,根据广东省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指示,中山县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实行军事管制。5月份,阜沙公社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控制了混乱局面。学校也响应中央的号召,实行“复课闹革命”,教学秩序得以恢复。1968年2月,随着“文化大革命”形势的发展,成立阜沙公社革命委员会,各村也随之成立革命委员会,全公社的生产秩序逐渐恢复。1970年2月,阜沙公社第一届党代会召开,通过关于《正确处理“文化大革命”与发展生产的关系》的决议,进一步开展“复课闹革命”。

1969年起,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阜沙大队和罗松大队的每个生产队安置2-3个来自黄圃公社的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或毕业生,其余各大队安置的知识青年均来自广州市。至1978年冬,大部分知识青年分批陆续回城,小部分与当地村民结婚落户,个别在阜沙公社当干部或教师。

1968-1969年,党中央发出“备战备荒”和“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阜沙公社开展挖地下防空洞工作,各生产队派出3-5名基干民兵到浮虚山的东、西两侧挖防空洞(贯穿东西两侧),现浮虚山下仍有残缺的防空洞。

1970年上半年,开展“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反贪污、反盗窃、反投机倒把)运动。开展“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把社员的副业生产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把社员种植的蔬菜拔除或践踏破坏,将农作物攀援的棚架全部拆除,规定每户养鸭不得超过20只,养鸡不得超过10只。

1973年秋,阜沙公社开展“批林整风”、反击“右倾复辟回潮”运动,在各生产大队开展“大批判促大干”,凡有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做法提出不同观点的,即认定为“复辟回潮”,受到批判。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阜沙各界人民举行庆祝大会。至此,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阜沙公社的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走上拨乱反正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