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阜沙公社委员会 1966年10月至1968年2月,第一届阜沙公社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组建阜沙公社行政领导机构和部署工作任务。经过三年任期,阜沙公社粮食总产量由1966年的11334吨提升到1967年的13474吨,年亩产由383公斤增至451公斤,创办了阜沙农械厂,开设了阜沙乡渡等,促成上南大队由港口公社划归阜沙公社。1967年全公社工农业总产值387万元。
第二届阜沙公社革委会 1968年2月至1970年2月,第二届阜沙公社革委会经历“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及发展阶段,通过《正确处理“文化大革命”与发展生产的关系》决定,开展“复课闹革命”、“工厂复工闹革命”、“农村复耕闹革命”,全镇人民回到原单位工作。全国开展“上山下乡”运动,自广州、石岐、黄圃等地到阜沙公社落户的知青有300多人。处理边远吊耕地,发动迁居,将阜沙大队、罗松大队、大有大队、丰联大队的347户1900多名社员迁居到三角公社福龙围、头围,组成新团结大队。1969年全公社生产总值435万元。
第三届阜沙公社革委会 1970年2月至1973年1月,第三届阜沙公社革委会组织公社部分生产大队、生产队到南海县学习种养技术,推广“田头氹”养殖水仙花喂猪、猪粪回“田头氹”、塘泥回田的耕作方式,解决禾田基肥不足问题;到番禺学习高产甘蔗种植经验,田头田基种青皮冬瓜、白豆、“稻底麻”,秋收后冬种小麦、紫云英、蚕豆等复种方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收入。开展水利建设,重建浮墟头水闸、大有北闸、丰联东闸、上南南闸,疏浚卫民顶至浮墟上三丫4.5公里长、8米宽、3米深的河道,新建丰联中围、二农场、大有二顷七、阜沙横迳4座低扬程排灌站,提高排涝灌溉能力。1972年,水稻亩产达1003.6斤,生猪上市量5197头,全公社生产总值518万元。
第四届阜沙公社革委会 1973年1月至1977年1月,第四届阜沙公社革委会处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后期,经历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农业、工业发展措施得到落实,经济得到发展,1976年全公社工农业总产值632万元。
第五届阜沙公社革委会 1977年1月至1980年6月,第五届阜沙公社革委会主要工作是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的方针政策,开展整改行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年来的“学大寨”、“大集体”、“大派工”的生产管理模式和民主评分的计酬方式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按件计酬的方式转变,在卫民大队展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在全公社推广,释放了农村生产力。新建阜沙影剧院,配备放映机。1979年全公社工农业生产总值839万元。
第六届阜沙公社革委会 1980年6月至1984年1月,第六届阜沙公社革委会任期的重点是开展交通能源建设,新建万阜公路和埠港东路、横迳自来水厂,推进新城区的规划建设;创办了轮窑砖厂、水泥厂、石场、建筑队等10家社办企业,餐饮业39家,服务业45家,运输业8家,建筑业5家,农林牧渔5家,其他11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全公社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99万元。
第七届阜沙区公所 1984年1月至1987年1月,第七届阜沙区公所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粮不稳”的工作方针,在抓好稳定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商业,到石岐开设广中商场、中山市五金家电联合服务公司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产品流通的农业服务公司,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将长13.5公里的万阜公路全线铺水泥路面,为阜沙镇工业发展打下基础。1986年全区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2844万元。(www.xing528.com)
第八届阜沙镇人民政府 1987年1月至1991年1月,第八届阜沙镇人民政府稳定农业发展,完成五乡联围大堤阜沙段加固达标工程,集中力量加大交通能源建设、加快城区建设改造力度,更新中黄高压过海输电线,动工兴建阜沙镇110kV变电站;实行高标准改善投资环境,开发阜港工业区、兴建阜港工业大道;完成三阜公路大有、丰联路段建设。1988年7月,成立阜沙广播电视站;11月15日成立阜沙建设委员会;12月份阜沙卫生院完成留医部扩建,增加医疗器械,更名为阜沙医院;成立阜沙经济发展总公司、阜沙工业总公司、外经贸办公室,由香港永谊投资有限公司开办的阜沙镇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埠城制衣厂开业。199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091万元。
第九届阜沙镇人民政府 1991年1月至1994年1月,第九届阜沙镇人民政府围绕农业发展“六个稳定”的工作思路,稳定农业布局,确保水稻面积2.1万亩、甘蔗6250亩、鱼塘5000亩、水果600亩、年生猪饲养量3万头以上,推进“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益)农业发展;促进交通路网建设,与东凤镇合作新建东阜公路和东阜大桥,与港口镇合作新建阜港公路和大南沙大桥,对阜城路、阜圩旧街、工业大道进行改造和扩建,阜沙镇110kV变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加快城镇建设,新建阜沙酒店、阜沙镇政府大院、工业总公司大楼、建委大楼、建设银行大楼等投入使用,完成城区排污系统建设。新办川婷电器有限公司、微电机厂等一批大型镇办企业。完善镇办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对全镇11家镇办企业实行转制。3年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总和8.7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5亿元,镇属工业年均增长率达94.3%;1993年农民人均收入3539元,私人存款余额1亿多元。
第十届阜沙镇人民政府 1994年1月至1996年11月,第十届阜沙镇人民政府的工作思路从“农业兴镇”逐步转向“工业立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发展农业力度,划定农田保护区,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耕作条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以及城乡面貌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三年间投入基础建设资金达2.5亿元,“两桥”(东阜大桥和大南沙大桥)、“两路”(东阜公路和阜港公路)于1995年全面开通,上南、牛角、南强、新团结等4个村的村级公路开通,110kV变电站、2万吨级自来水厂以及容量为一万门的程控电话通讯设备投入使用。建成“三高”农业基地13个。任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工农业总产值3年总和19.26亿元,年均增长20%,是上届3年总和的2.2倍,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为3200元,比上届末年增长620元。
第十一届阜沙镇人民政府 1996年11月至1999年10月,第十一届阜沙镇人民政府实施“工业立镇”发展战略,加快优化投资环境和优化服务体系,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和领域。至1998年,全镇引入外资企业47家,引进资金达12亿元,开发工业用地2000亩,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7亿元,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128.8%。1999年,招商引资领域从工业发展到第三产业,当年引入新项目25个,引入资金1.2亿元。全镇工业企业发展至9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亿元,增长43.7%,企业固定资产增至3.65亿元,增长率达99%。村级企业发展迅速,全镇村级企业共有33家,工业总产值1.9亿元,增长42%。1999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72亿元。
第十二届阜沙镇人民政府 1999年10月至2002年7月,第十二届阜沙镇人民政府于2000年成立“农桥农路建设指挥部”,拨出专项建设资金开展农桥、农路建设,使每亩农业土地的发包价格增加300-500元。全镇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农业产品“一村一品”发展格局。2001年,阜沙镇从“工业立镇”转向“工业强镇”战略,对已确立的“一园三区”——阜沙工业园及牛角、罗松、大有等3个工业区的道路、通电、通水、通信及排污设施进行完善。至2001年底,阜沙工业园完成首期开发土地2800亩的征地工作,三年任期共引入企业105家,开发工业用地1900亩,合同引入开发资金8.5亿元。
第十三届阜沙镇人民政府 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第十三届阜沙镇人民政府实施“工业强镇、科技兴镇,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工业发展为重点,创建特色工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做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科技创新行动。在工业经济带动下,农村“一村一品”的产业化格局形成。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镇,成功抵御“非典”、“六二四”西江特大洪水袭击。2005年,全镇工业企业发展至196家,其中,规模企业66家,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6.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7亿元,外贸出口总值1.12亿美元,各项税收入库1.12亿元,居民存款额5.09亿,农民人均收入6672元。2005年为弱势群体发放困难救济金65.25万元,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9130人,参保率90.2%;参加社会保险人数有7647人,完成市下达任务101.9%,全年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813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