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曲靖古建筑中的柱础石:古朴粗犷的石艺品鉴

曲靖古建筑中的柱础石:古朴粗犷的石艺品鉴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柱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一种重要构件,俗称础石。在“此方”没有发现铜踬柱础,均为石礩柱础。在“此方”,圆鼓型极其变体柱础石居多,而且造型古拙,表面通常不施纹饰,仅以石琢刻痕较为常见,显出古朴粗犷之风。在“此方”,类似西海沈家大院和三源民居的门墙金柱柱础石不是很多,鲜有的几枚有精美雕饰的,将在后面向列位逐一介绍,与诸君共品。在台基柱础基石上的叫础顶石。

曲靖古建筑中的柱础石:古朴粗犷的石艺品鉴

诗云:

基上石毛料

承得厦万斤

天润与地度

云气可东升

(9-001 涌泉五组大埂村民居 珠街街道)

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所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踬,五曰磩,六曰磉,今谓之石碇。”柱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一种重要构件,俗称础石。在传统木架结构的建筑中,柱础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是古人为使落地屋柱不潮湿腐烂而用础石隔潮,并在柱脚上添加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二是将柱子承受的压力通过柱础传递到基座,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国人对中国古典建筑数百年不倒感到十分不解,在对故宫模型进行十级地震的测试后,也仅见房柱与柱础结合的位置稍有错位而感慨中国古代建筑大师的非凡。有文如是介绍:柱础石“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从另一侧面反映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几千年建筑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闪光点。”

据有关资料介绍,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认为安阳出土的殷商时期房屋遗址发掘的天然卵石“当系我国最古础石之遗例”。后续通过对安阳殷墟发掘的不断发现,安阳殷墟还出现了可能是现今所见最早的已有动人的雕刻柱础。在对河南殷墟的宫殿、宗庙、祭坛等建筑的进一步考古,又发现距今3000多年前不仅使用柱础,而且用的是铜质的,“这些建筑是宫殿宗庙遗址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共出土柱础三四个,其中铜柱础三十个,这种以铜为础的建筑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极为罕见。”又据战国策记载:“智作攻赵襄子,襄子之晋阳,谓张孟谈曰:‘吾城郭完,仓廪实,铜少耐何’?孟谈曰:‘臣闻董安于之治晋阳,公之室皆以黄铜为柱础,请发而用之,则有馀铜矣。’”也讲到以铜踬做柱础的案例。在“此方”没有发现铜踬柱础,均为石礩柱础。石礩柱础还有一个称呼叫“柱顶石”,在中国几千年建筑艺术的实践中,由一个在建筑中简单的机能上的需求而必不可少的基本构建,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建筑艺术门类,并且包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

于是,“此方” 的柱础皆以石礩柱础为主,并且种类丰富,除不规则形石块做柱础外(见9-001至9-004),多有圆鼓型、长鼓型、宝瓶型、金瓜型、宫灯型、镜型、四方型、长方体型、八棱型、须弥座型等多种式样,为“此方”民居老宅建筑艺术不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寓意。

(9-002 涌泉大院子村 珠街街道)

墨子云:“山云蒸,柱础润。” 或许是到目前为止见到的最早出现“柱础”一词的来源。西汉淮南子·说林训》又有提及:“山云蒸,柱础润,伏岑掘,兔丝死。一家失熛,百家皆烧。”可见,即使是讲解政治谋略的古典文献,也以建筑作比,实在是大可品味。

(9-003 涌泉二组汪家村52号 珠街街道)

(9-004 鼓镜型柱础石 小河湾梁家院子46-53号 珠街街道)

在“此方”,圆鼓型极其变体柱础石居多,而且造型古拙,表面通常不施纹饰,仅以石琢刻痕较为常见,显出古朴粗犷之风(见2-083至2-084、9-005至9-035)。至于小河湾梁家院子46-53号、涌泉二组汪家村52号、涌泉大院子村011、涌泉五组大埂村民居的柱础石则是一个勉强可以使用的圆形扁石,唯一作用,就是取到柱础石的基本功能而已,没有再使用柱顶石。

(9-005 墩子翟家四村11号屏门柱础石 珠街街道)

(9-006 西海宋家大院 珠街街道)

(9-007 涌泉五组大埂村 )

(9-008 联合三家村)

(9-009 三源青龙寺 珠街街道)

(9-010 小河湾梁家院子46-53号 珠街街道)

(9-011 中所赵家寺)

(9-012 中所箐口村村边)

(9-013 中所箐口村张氏老宅之一)

(9-014 中所箐口村张氏老宅之二)

(9-015 西海5号之一 珠街街道)

(9-016 西海5号之二 珠街街道)

(9-017 西海5号之三 珠街街道)

(9-018  西海7号 珠街街道)

(9-019 小河湾六组吴家村29号 )

(9-020 三源唐院村董家老宅 珠街街道)

(9-021 西海李家村283号 珠街街道)

(9-022 西海沈家院子 珠街街道)

(9-023 西海沈家院子门墙金柱柱础石 珠街街道)

(9-024 三源民居门墙金柱柱础石)

在“此方”,类似西海沈家大院和三源民居的门墙金柱柱础石不是很多,鲜有的几枚有精美雕饰的,将在后面向列位逐一介绍,与诸君共品。

(9-025 墩子夏家院子 珠街街道)

(9-026 堡子施家大院 珠街街道)

(9-027 堡子施家大院 珠街街道)

(9-028 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 珠街街道)

(9-029 三源四组95号)

(9-030 三源角家村民居 已拆)

(9-031 西海老公社 珠街街道)

(9-032 三源四组唐院村 珠街街道)

(9-033 三源张家大院 王雄思)

(9-034 涌泉七组汪家村)

(9-035 涌泉二板甲村22号 珠街街道)

覆盆式柱础石在“此方”仅发现 两 枚(见9-036至9-037),一是在废弃的人家门口,一是在廊下,显得很是简朴。

(9-036 小河湾但家村21号)

(9-037 青龙下村293号 珠街街道)

(9-038 三源四组95号之一)

(9-039 三源四组95号之二)

(9-040 三源四组95号之三)

有的人家仪门也使用柱础石(见9-038至9-040、9-116),对 向 一面凿有凹槽,便于固定脚坊,也是极少见到更多的雕饰,朴素依然,可惜遗存还是很少。

柱础石由柱础(脚)石与础顶石两个部分组成。在台基柱础基石上的叫础顶石。柱础石有的直接置于地面,上面没有台顶石。在“此方”,有的甚至有两个“础顶石”(见9-077至9-079、9-117、9-135至9-136)有的刻有边领,或者也有叫天头地脚的,也有叫做鼓边的,有的无花纹,有的则浮雕有乳钉或者其他图案、亦或是文字。如小河湾梁家院子46-53号、涌泉何家上村六组圆鼓型柱础,在正方形基台上雕琢圆形覆盆型的底座。自汉代开始,类似覆盆式的柱础石已经出现,“此方”的涌泉何家上村6组圆鼓柱础石在圆形覆盆型底座的基层上又有圆鼓型的柱顶石,以此支撑立柱,自然又有赋予了“天圆地方”之意(见9-041至9-063)。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有以数道圆形或弧形的线脚来刻画柱础底座以及柱础石的,“数道”并非没有定数,但是一般平民不得超过三道,这也是古规。墩子夏家大院的堰圈鼓型柱础石也是在方台覆盆型石础上有一圆鼓型柱础(见9-064至9-066、9-068至9-070),而墩子翟家四村11号的则是另一个圆鼓形柱础石埋于地,上面是圆鼓型础顶石(见9-071)。圆鼓之型,赋有传统观念中圆满、饱和的美好寓意。

(9-041 中所文举老宅之一 珠街街道)

(9-042 中所文举老宅之二 珠街街道)

(9-043 中所武举老宅之一)

(9-044 中所武举老宅之二)

(9-045 中所武举老宅之三 珠街街道)

(9-046 中所武举老宅之四)

(9-047 中所武举老宅之五)

(9-048 中所武举老宅之六 珠街街道)

(9-049  中所呈祥寺 珠街街道)

(9-050 三源青龙寺 珠街街道)

(9-051 青龙下村293号之一 珠街街道)

(9-052 青龙下村293号之二 珠街街道)

(9-053 中所赵家寺之一)

(9-054 中所赵家寺之二)

(9-055 中所赵家寺之三)

(9-057 中所赵家寺之五)

(9-056 中所赵家寺之四)

(9-058 中所赵家寺之六)

(9-059  中所赵家寺之七)

(9-060 中所赵家寺之八)

(9-061 中所赵家寺之九)

(9-062 小河湾梁家院子46-53号 珠街街道)

(9-063 西海沈家院子 珠街街道)

(9-064 墩子夏家大院之一 珠街街道)

(9-065 墩子夏家大院之二 珠街街道)

(9-066 涌泉何家上村良璧老宅之一)

(9-067 墩子夏家院子 珠街街道)

(9-068 涌泉何家上村良璧老宅之二)

(9-069 西海上河村156-158号)

(9-070 墩子夏家大院 珠街街道)

(9—071 墩子翟家四村11号 珠街街道)

(9-072 大院子村吕家大院之一)

(9-073 大院子村吕家大院之二)

(9-074 墩子张家村五组 珠街街道)

(9-075 墩子翟家四村11号 珠街街道)

这些柱础石,多为乳钉鼓型,有单行乳钉、双行乳钉、三行乳钉、W型排列、十字型排列等多种样式。珠街社区张家大院以天然的石料色彩雕琢的柱础石,红色纹饰顺势凿成,堪称一绝(见9-076)。

(9-076 珠街张家大院扁圆形红彩柱础石)

(9-077 三源四组92-96号之一)

(9-078 三源四组92-96号之二)

(9-079 涌泉何家上村)

荷叶边饰的柱础石仅在三源四组得见,也属稀罕(见9-077至9-078)。

涌泉何家上村的乳钉柱础石坐落在一个圆柱形的柱础之上,则是一个例外(见9-079)。

“此方”民居老宅的柱础石种类之丰富,花样之繁多,在圆鼓型的类型中还有长鼓型的柱础,如涌泉大院子村的长鼓型柱础石,这一对柱础石也没有过度的雕饰。在“此方”,圆柱形的柱础石不是很多见,有腰鼓型(见9-080至9-081)、上部小底部宽的圆柱形(见9-082至9-083)几种。

(9-080 涌泉大院子村 珠街街道)

(9-081 涌泉大院子村 珠街街道)

(9-082  西海沈家院子)

(9-083  中所举人村张氏老宅)

宫灯型,也有的叫“灯笼”型柱础石,在“此方”也不是很多,在普查中,仅见小河湾村吴家院子31号存留一对(见9-084至9-086),其圆润饱满的造型,显得既丰盈又活跃,也是很有特点的。这个类型,还有一种雅称“柱珠”。传说大约来源于十二柱鲁班锁。此传说是否有依据,亦未可知,与鲁班牵涉,或许有一些道理。百度云:“中国宋代柱础存在一特殊构件,称作‘柱櫍’(zhì)或柱珠。”柱珠是柱身与底座的过渡部分,安装“櫍”的原因是房屋的柱子基本使用木制,地面的水分极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侵入上升,进而腐蚀到木柱,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而‘櫍’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以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而西方古典柱式的柱础部分不存在这样的构件,一般柱础以数道圆形或弧形的线脚来刻画,增加其立体感和丰富感。”

(9-084 小河湾村吴家院子31号之一)

085 小河湾村吴家院子31号之二 珠街街道)

(9-086 小河湾村吴家院子31号之三 珠街街道)

“宋、元以前比较讲究柱础的雕刻,有莲瓣、蟠龙等,以后则多为素平‘鼓镜’,但民间建筑花样很多。后人逐渐将柱础演化为带有美观功能的装饰,特别安在正厅檐廊下的几只柱础,犹如人的眉目,不仅造型各异,并雕刻各式精致图案,成为艺术珍品,正面烘托房屋构筑规格高雅和装饰豪华。”在“此方”,这样的现象十分平常。

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圆鼓型双环浮雕柱础(见9-087)、涌泉五组大埂村“道家宝宝剑”浅雕柱础石也是很有文化来历的作品(见2-088)。“双环”是否含有“年年有鱼”或者“福寿双全”的暗示,由于被修补房屋的水泥覆盖甚多,仅留下雕有双环的部分露出,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双环“心心相印”的意思是毋庸置疑的。倒是涌泉五组大埂村的鼓型柱础石上浅雕有道家八宝之一宝剑图案,可以显出该户人家的道家信仰。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八宝”仅存一宝,而且是被遗弃在屋里的,当年其础立何处,已经无人知晓,故也无从考证了,其余的或许会在今后某时见到,或许就根本是消失于“此方”过往的岁月中了。

(9-087 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 珠街街道)

(9-088 涌泉五组大埂村道家八宝宝剑柱础石 珠街街道)

(9-089 西海朱家大院之一 珠街街道)

 
(9-090 西海朱家大院之二 珠街街道)

(9-091 西海朱家大院之三 珠街街道)

(9-092 西海朱家大院之四 珠街街道)

在圆鼓型柱础石的系列中,浮雕牡丹与如玉莲花、萱草卷云纹围绕,既有富贵荣华之意,又有年年如意、男宜萱寿、萱寿延龄等的象征,为了传达老宅主人的传统文化意向,在石刻手法上牡丹为浅浮雕,如玉莲花、萱草连云既是浅雕又极具装饰造型,牡丹刀法稍粗,以表现富贵的厚实与丰韵,与珠街八塔台出土的明清时期火葬罐(见1-027)牡丹造型何其相似!如玉莲花刀法细腻,表现得柔美和飘逸,当属艺术手段的多样性(见9-089至9-096)。

(9-093 中所大箐口村张氏老宅之一 夏关锐)

(9-094 中所大箐口村张氏老宅之二)

(9-095 中所大箐口村张氏老宅之三)

(9-096 中所大箐口村张氏老宅之四)

(9-097 堡子海潮寺大殿之一)

(9-098 堡子海潮寺大殿之二)

(9-099 堡子海潮寺大殿之三)

(9-100 堡子海潮寺大殿之四)

(9-101 堡子海潮寺大殿之五)

(9-102  堡子海潮寺大殿之六)

堡子海潮寺大殿的柱础石自然以莲花为主题,其艺术表现手法上采取对称布局,显得端庄平正,其中又以卷草花相连,四面环绕,显得灵动相生,故而形态各异,并不呆板拘谨。可惜的还是剥蚀严重(有被人工打磨销蚀的痕迹),细节已经难以辨认品读(见9-097至9-102)。关于海潮寺,听说有一块碑藏在后院,房屋分给一户赵姓人家,很是兴奋。然而多次前往,均吃闭门羹。打听得知,该户人家为小两口,平时都在富源的墨红街上卖服装,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出发,晚上很晚才返回,有时也不回来。老天长眼,终于在2020年4月29日上午遇到其夫妻二人在家,吾等便得以见到此碑。由于碑藏在其工棚紧靠海潮寺大殿后山墙,堆放着各种机械、钢铁和杂物,便只能勉强摄取碑体全貌(见9-103),更由于光线极差,难得高质量的图片,勉强判读,大致得到该碑立于道光二年(1882年)仲冬的“亘古常新”之《重建碑记》大意,云:曲城东十里有海潮寺,相传明天启年(1621—1627年),一位姓吴的居士与一位姓张的人等所建,“越戊子年(1708年),又历经乾隆庚午年(1750年),海潮寺风雨凋零,墙垣倾圮,前功几乎坠矣……”“于是,相继有丁、赵、刘、王姓及住持等捐银、献地,又经嘉庆戊辰年(1808年)多次重建等……”《重建碑记》碑额提有“亘古常新”四字。在《重建碑》右,还有一通同样为“曲靖府南宁县儒学”于同时所立的功德碑(见9-104)。

(9-103 堡子海潮寺重建碑 王小春)

(9-104 堡子海潮寺重建功德碑局部)

在柱础石雕刻工艺上,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夔龙莲花如玉柱础石(见9-105至9-107)则显得十分突出,别具一格。

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夔龙期,是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以商周夔龙为代表,属于想象性神怪动物,都是玉器中经常看到的图形纹饰,是远古文明的产物。《说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龙一足。”《六帖》:“夔,一足,踔而行。”夔龙还出现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艺术表现手法上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古老的夔纹具有东方原始古拙的美感。

夔龙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是春天的龙,又为雷神。与应龙、烛龙、相柳共为春夏秋冬四时之龙。应龙,夏天的龙。《广雅》说:“有翼曰应龙。”应龙的原型为夏天的龙星;烛龙又名烛阴,其形象颇怪异,本领也极高强,《山海经》说,烛龙住在西北方的章尾山,又叫钟山,所以又名钟山之神,是秋冬之交的龙星;相柳,又叫相繇,据说是共工之臣,实为冬天的龙星。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由于长期无人居住,仅存的一个柱础石,是原本有“四时之龙”呢,还是仅此一个?调查采访中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结合“此方”依山傍水的居住环境看,祖祖辈辈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居家建筑装饰,选用春天龙星夔龙是合理的。从历史文化赏析的角度看,夔龙在儒家认为:夔、龙皆为人,而非神。于是自古相传:夔与龙是舜的二臣名。夔为乐官,龙为谏官。《书·舜典》:“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孔传又云:“夔龙,二臣名。”之所以儒家以人而论,在于讲究一个识人与用人之道,再如《韩非子》道:“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虁有一足。’非一足也。”意思是说:鲁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对有学识的人的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综合来看,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的夔龙柱础石是以“鱼米之乡”所居的特殊环境需要“牛耕春雷”表达主人的想法,还是孙氏先人长于音乐,还是诫勉子孙勤奋,即使为官也要做个辅弼良臣,夔龙造型又拥莲花,是否又是告诫已经步入仕途的儿孙清廉为官,或许仅仅是因为夔与龙都是吉祥之物,故而用之?无论如何,夔龙居春,古玉、青铜器等多以使用,皆寓生机盎然之意。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残存的柱础石当为夔龙浮雕,工艺手法上或许结合了青铜器等传统绘画、雕刻艺术的“拐子龙”与“蛟龙”艺术表现技巧,造型饱满厚实,既细腻灵动,又尽显苍劲古朴之美。

(9-105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之一)

(9-106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之二)

(9-107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之三)

其他花卉纹饰的鼓型柱础石,在“此方”也残存几枚(见9-108至9-112),或忍冬、或枝叶、或莲花、或宫灯龙骨……

(9-108 西海李家村250号之一)

(9-109 西海李家村250号之二)

(9-110 三源五组)

(9-111 珠街一组)

(9-112 庄家屯高家大院)

已有300余年的珠街社区卢家大院的柱础石形制大于其他的柱础石,为莲花造型,可惜的是大半被埋入水泥地面之下,仅可见部分“寿”字纹和蝴蝶纹(见9-113至9-115)。

(9-113 珠街卢家大院之一)

(9-114 珠街卢家大院之二)

(9-115 珠街卢家大院之三)

(9-116 涌泉集体公房)

(9-117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

(9-118 庄家屯高家大院)

圆柱形凿有凹槽的仅见涌泉集体公房一处(见9-116),细观也属于仪门的一个构件。方形或者长方形的柱础石有柱础石和石顶两个部分组成的也仅见少数一些人家,如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和庄家屯高家大院涌泉吕家大院(见9-114至9-120)。

这些长体圆柱形、长方形、方形的柱础不事雕琢,给人以朴实无华之感(见9-116至9-120)。

(9-119 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之一)

(9-120  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之二)

多边形或棱形柱础石,在“此方”倒也常见(见9-121至9-133),至于其他样式,奇特的当属涌泉二板甲村22号门道两边长圆结合的柱础(9-130、9-135至9-136),这是在圆鼓型柱础石之上,又加长型八棱柱顶石的,圆鼓型的用意当属前面表述过的相关类型,至于长方体八棱型的柱础石,后面将试作探味。

(9-121 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之三)

(9-122 堡子施家大院 珠街街道)

(9-123 涌泉何家上村六组之一)

(9-124 涌泉何家上村六组之二)

(9-125 涌泉何家上村六组之三)

(9-126 庄家屯1号之一 珠街街道)

(9-127 庄家屯1号之二 珠街街道)

(9-128 庄家屯1号之三 珠街街道)

(9-129 堡子姚家大院 珠街街道)

(9-130 涌泉二板甲村22号 珠街街道)

(9-131 西海老公社之一 珠街街道)

(9-132 西海老公社之二 珠街街道)

(9-133 西海老公社之三 珠街街道)

(9-134 西海朱家大院)

(9-135 涌泉二板甲村22号之一)

(9-136 涌泉二板甲村22号之二)(www.xing528.com)

在四方八棱柱础上,又垫有一不规则石块,其实应该是地基塌陷下降,或者房屋因年代太久变形所致,于是房主在柱础石上又夹垫了一块大小适中,看似乎随意的柱顶石,在古代多于宫殿建筑采用。古代宫殿这样做,是取薄如镜面的石础,称为“古镜式”。“四面八棱”寓意四平八稳,预示此宅之牢固与做人之稳重,而西海朱家大院的柱础夹垫不规则石块,尤其是在四面八棱的上部,夹垫之石宛若云朵(见9-134),倒有些返璞归真的创意,又有青云直上的意蕴,实在是大可品味。

(9-137 西海民居)

(9-138 珠街老医院)

柱础石使用的规格,在古代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限制。宋代对柱础形制已有具体规定,《营造法式》中这样写道:“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但是在民间,尤其是南方则显未必全然如此。特别是西南地区,地处偏远,朝廷政令往往鞭长莫及,因此建筑艺术的发展和创造较为自由。比如柱础石的使用规格,因为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客观实际,风大雨多,忽而干燥忽而潮湿,必然出现根据实际地形采用较高一些的柱础石(见9-138至9-141),以对付较为潮湿的气候对建筑物木材的腐蚀;同时,由于人文背景上的差异,必然融入当地信奉的宗教思想、民间信仰及反应风土民情与时代背景的各种装饰题材,并在民族个性、地域特色的影响下,装饰题材丰富多样,柱础的变化也较多,既有具象的写实纹饰、也有抽象的图案装饰,往往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9-139 西海5号之一 珠街街道)

(9-140 西海5号之二 珠街街道)

(9-141 西海沈家院子)

通过以上几图可以看见,由于石料含砂成分过多,经过岁月的风雨剥蚀,已经被磨去了棱角。尽管如此,依然可见其当初的造型当属于“须弥座”类型。“须弥座”石作造型除了门外的挡风墙外,在“此方”的柱础石使用上是很少见的,此处出现或许纯属偶然,或许是被当做“宫灯型”的一种来加以利用,多方询问,依然终未得到明确答案。透过这个现象,至少可以推断的是,儒道文化在“此方”颇为受宠,佛家文化稍许单薄。西海005号属于方形长柱础,沈家院子属于圆形长柱础,都在仪门两边,造型上的变化,无疑使四四方方、条块结构的院落增加一些灵动。如前文珠街老医院柱础保持很是完好,它是回廊的柱础石,同样是方形高石材的柱础石,但是是在覆盆式柱础石上的“天圆地方” 的柱顶石,并在雕刻上有简单的变化,即四面雕刻有一道窄边,“画心”稍许高出,使之产生了图案的美感,又显得大方、端庄。总之,整个造型和用意都寓有“四平八稳”“四季发财”“四季平安”之意。

宝瓶型柱础在“此方”显得极其独特,从早期的照片反映看,堡子姚家大院的中堂廊台就是一对四方宝瓶柱础,从照片反映的阴影看,似乎还有雕刻的图案(见2-085),只可惜不仅中堂、正堂已毁,连廊前宝瓶柱础也自然不知了去向。在中堂廊台安置宝瓶柱础,固然就是赋予保护家人和宅邸四季平安之意。

“此方”涌泉何家下村何飞老宅正堂门外的宝瓶柱础尤其具有特色,在覆盆柱础石上,是一对南瓜宝瓶的柱顶石。除了上述寓意外,南瓜又称作窝瓜。南瓜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福瓜,是金窝和福窝的象征。南瓜多籽肉厚,自然多子多福,寓意中也就含有福气满满、福运绵长和团结一致之意了。在南瓜上端又接宝瓶,自然又是福运绵绵、平平安安的用意了。奇特的是,在宝瓶上,还刻有八个“家训”一样的字:门左为“守身如玉”,门右为“守口如瓶”。更为奇特的是,“守口如瓶”的“口”字,又刻作“品”字,而“品” 字又故意少了一个“口”字,似乎是告诫家中人既要“守身如玉”也要“守口如瓶”(见9-142至9-145)。 古人有“防意如城,守口如瓶。”的说法,故而何家人须守住那个“口”,凡事不可大喜大悲,喜形于色,凡言不可夸夸其谈,表露无余;为人、做事、说话必应讲求“谨慎”,要像军队防城一样防住口舌,一旦“失口”,可招祸灾。因此少多嘴,多做事,方可消灾避祸、安宁平和、事业腾达、富贵绵绵。南瓜上下与宝瓶链接部位,是光滑挺直的石柱,又训导家人做人要正直无暇,办事须公正。这些无疑都符合并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9-142 涌泉何家下村何飞老宅南瓜宝瓶“守身如玉”柱础之一)

(9-143 涌泉何家下村何飞老宅南瓜宝瓶“守身如玉”柱础之二)

(9-144 涌泉何家下村何飞老宅“守口如瓶”柱础之一)

(9-145 涌泉何家下村何飞老宅“守口如瓶”柱础之二)

(9-146 三源董家村董家大院之一 龙海丽)

(9-147 三源董家村董家大院之二)

三源董家大院门廊柱础石为一对,左边的在被隔离用来做羊圈的垫草掩埋了一大半, 仅露出荷花的一部分,自然表达了洁净自好的寓意(见 9-146)。右边的一说是“室上大吉”(见 9-147),室上大吉:鸡立于石上。室,也指房屋、房间和内室。《诗·小雅·斯干》:“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亦指家资。《国语·楚语上》:“施二师而分其室。” 又指妻室。《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石”,谐音“室”也。“鸡”“吉” 谐音。“室上大吉”,寓意合府安康,生活富裕,大吉大利。还有一说是“鸾鸟绶带”,象征吉祥与高贵。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门洞金柱也出现一相同的“鸡”,只是尾部并不长,另一枚固然就是梅花鹿的画面了(见9-148至9-149)。

(9-148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门洞墙体金柱柱之一)

(9-149 中所孙家营孙氏老宅门洞墙体金柱柱之二)

方形柱础石并且浮雕有图案的,在“此方”虽然不多,但是也有大可观赏之处。

浅浮雕的柱础石出现在小河湾吴家院子。从外面看去,独居院落的吴家院子与“此方” 同类型的建筑似乎没有什么两样,先多次前往补拍照片,无人在的时候,就补了一些大门的木雕。有人在的时候也进院补拍一些雕花门窗之类,直到2020年4月8日的上午再次前往,才发现穿过右厢房的一道小门,居然还有一个更大一些的院子。

院子因为常年无人居住,坍塌损毁很是严重,杂草丛生。然而,在其正房的廊前,居然有一对浅雕柱础石,同行的人都非常兴奋,仔细观看,有一面被土基墙砌实在无法看到是否有浅雕外,外露的三面均有上下格图案浅雕。

“水仙”“牡丹”(见9-150至9-152);“梅花”“松树”(见9-153至9-155);“八仙曹国舅之玉板”“麒麟献瑞或者犀牛望月”(见9-156至9-158);“竹子之节节高升”“富贵荣华”(见9-159至9-161);“一帆风顺”“荷荷莲莲”(见9-162至9-164);“八仙吕洞宾之宝剑”“鹿鸣钟声之梅花鹿”(见9-165至9-167),无疑暗喻了美好的意愿。

(9-150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一)

(9-151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二)

(9-152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三)

(9-153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四)

(9-154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五)

(9-155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六)

(9-156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七)

(9-157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八)

(9-158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九)

(9-159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十)

(9-160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十一)

(9-161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十二)

(9-162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十三)

(9-163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十四)

(9-164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十五)

(9-165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十六)

(9-166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十七)

(9-167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十八)

(9-168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十九)

(9-169  小河湾吴家院子之二十)

在院落的一角,还残存着两个匪夷所思的浅雕“鹌鹑”和“人物”的柱础石(见9-168至9-169)“鹌鹑”雕工马虎随意,“人物”则是一件深雕作品,人物形象生动,手持两把大刀,其头饰居然与呈祥寺的石雕如出一辙!或许被砖石堆砌掩藏的几面还有其他雕刻,无奈实在无法看到。

亦深亦浅的柱础石出现在西海张家大院。仔细看去,本来应该有四座柱础石的,然而被砖砌墙体淹没仅剩三座。其体现的题材繁杂,有“张生考红”(见9-170)“荷花水禽”(见9-171)“富贵平安”(见9-172)“唐尧放象”(9-173)“节节高升”(见9-174)“犀牛望月”(见9-175)“吕洞宾之宝剑”(9-176)“福寿满堂”(见9-177)“金玉满堂”(见9-178)“荣华富贵”(见9-179);其中唯有“宝剑”似乎属于道家图案,而“唐尧放象”则是在“此方”唯一所见。至于“福寿满堂”额上阴刻文字“……其苦衷也,是为序。松竹梅岁寒三友风一家,桃李杏春……桂月书。”大致应该表达了当年户主人的某些心愿,并勒石为记,其间还有何故事,亦未可知矣。然而,拙,方为大美!

(9-170 西海张家大院之一)

(9-171 西海张家大院之二)

(9-172 西海张家大院之三)

(9-173 西海张家大院之四)

(9-174 西海张家大院之五)

(9-175 西海张家大院之六)

(9-176 西海张家大院之七)

(9-177 西海张家大院之八)

(9-178 西海张家大院之九)

(9-179  西海张家大院之十)

庄家屯六组高家大院的柱础石仅余正房廊前的两尊,其中右边之一被后期砖砌石墙的水泥浆涂抹,很是遗憾,所幸勉强可以通过图案的形状大致猜测其反映的内容。“麒麟献瑞”(见9-182)棱间图案与另一座的一样,都是一个小儿托举着向日葵,当可解读为“金童玉女”(见9-181、9-184);“三阳开泰”(见9-180);另一座柱础石的雕刻则很是精细,为“鱼化龙”(见9-185)和“鹿鸣钟声”(见9-183)。其额上的线雕也已经难以判读了。

(9-180 庄家屯六组高家大院之一)

(9-181 庄家屯六组高家大院之二)

(9-182 庄家屯六组高家大院之三)

(9-183 庄家屯六组高家大院之四)

(9-184 庄家屯六组高家大院之五)

(9-185 庄家屯六组高家大院之六)

三源张家大院、堡子姚家大院、珠街卢家大院的柱础石当属“此方”柱础石雕中的极品,表现题材内容丰富,文化意蕴多彩,而且都是四面浮雕,工艺极其精湛。

三源张家大院的院子极大,跨三间大房(见2-064),前厦顶上还有两棵榫接垂花的廊柱,其下面应该还有一对柱础,但是中间被后来新砌的红砖隔为内室,已经无法看到。现存的一对柱础石在正对大门廊台的两边,均为四面浮雕,共八福图案。分别为“福禄双全”“清荷连连”“代代长寿”“仙品满篮”或曰“岁岁平安”。

(9-186 三源张家大院之一)

(9-187 三源张家大院之二)

(9-188 三源张家大院之三)

(9-189 三源张家大院之四)

按照民间传统的吉祥图案观察,“福禄双全”浮雕为一葫芦有绶带缠绕盘旋而上,升腾的福气中浅雕有一个蝙蝠,葫芦表示福禄、蝙蝠也表示福运,故而应当叫做“福禄双全”,或许就是暗八仙之铁拐李;由此推之,被掩埋过半的柱础石当为何仙姑之荷花(见9-186至9-187);暗八仙之三为“代代长寿”,即张果老之渔鼓的变形表达(见9-188至9-189)。浮雕为一竹节有绶带缠绕,依然盘旋而上,云气中也有一个浅雕蝙蝠,绶带表示代代,左盘右旋代表长,故而可以称之为“寿福绵长”或者“代代长寿”,而竹节则表示节节高升,又有竹报平安的含义,故而该图案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见9-190至9-191);“仙品满篮”乃暗八仙之蓝采和花篮,雕刻中之篮更像是一只宝瓶,故而又不妨认为还有“岁岁平安”的意思。根据传统风俗不妨推测为“四季平安”或者“岁岁平安”(见9-192至9-193)。花瓶其实该叫“仙壶”,也叫方壶,蓬壶。蓬壶,是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不仅想起诗仙李白的《秋夕书怀》:

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

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

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

始探蓬壶事,旋觉天地轻。

澹然吟高秋,闲卧瞻太清。

萝月掩空幕,松霜结前楹。

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

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

沈亚之《题海榴树》诗则直接写:“曾在蓬壶伴众仙。”寓意为众人聚会共庆吉祥,如仙家焉。结合前两图“福禄双全”好似暗八仙中张果老的葫芦,“节节高升”又似蓝采和的笛子,以“八仙过海”为题材的石雕创作在民居非常普遍,如此这个浮雕图案叫做“仙壶集庆”较为妥当一些。

(9-190 三源张家大院之五)

(9-191 三源张家大院之六)

(9-192 三源张家大院之七)

(9-193 三源张家大院之八)

暗八仙已见四仙,另外四仙或许就在被砖墙包裹的墙脚里面。而右边的柱础石浮雕手法似乎又不一样,四幅图案皆以花卉为题材,分别表达的是“母慈忘忧”(见9-194至9-196)、“事事和美”(见9-197至9-198)、“富贵万代”(见9-199至9-200)。

(9-194 三源张家大院之九)

(9-195 三源张家大院之十)

  
(9-196 三源张家大院之十一)

其中“富贵万代”(见9-196),浮雕中还是牡丹,但是为两朵,也都是在同一枝株干上盛开。图案丰满,枝壮叶茂,蔓枝圆满,表达着福禄长青、富贵万代的美好意愿。在古代“蔓枝”的蔓,谐音为“万”,所以意示着“万代”,因为又是两朵牡丹,上边的弯身回首,使得花心相互对映,故而这样的“心心相映”,亦或“心心相连”也就称为“富贵万年”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需要有直观的艺术表现,从而更加彰显或者更加能够让他人明白主人家的意图,更加能够教化于众,所以民间通常就以“吉祥图案” 来表现“吉祥寓意”了。

“事事和美”浮雕图案表现的是一株发多枝:两朵莲花、四朵梅花和四颗花蕾,意思是“事事和美、心心相连”。“莲花”长在木本的株干上,看似很不合常理,其实还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美丽的含义,这也是“并蒂同心”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并蒂同心”亦称“芙蓉同心”,莲花属水芙蓉,开在株干上的叫“木芙蓉”。以并蒂莲构成吉祥图案是流行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艺术中十分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段,有中国人自己的审美理念做支撑。并蒂莲为荷花之一品种,“事事和美、心心相连”两花出自一蒂,就是体现了“心心相印”乃至“同甘共苦”的价值取向。

唐代大诗人杜甫《进艇》诗:

俱飞蛱蝶之相逐

并蒂芙蓉本自双

就是吟诵夫妻恩爱,形影相随,同心到老的意思。

“福禄圆满”浮雕图案以牡丹为核心,并占据了大面积的画面,同样是在一株上分出似叶似蕾的几枝,又如饱满的果实,亦或有待开放的花蕾,亦或有待舒展的嫩叶,表现了张氏家人和居圆满,儿孙满堂,各有前程的意向。

“母慈忘忧”浮雕图案,乍一看似盛行于中国隋唐时期的传统吉祥纹样“宝相花”。宝相花是吉祥三宝之一,又称宝仙花、宝莲花。仔细一看,其叶又若水仙。结合该柱础石所居北方的位置,才大致推断为萱草。《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传说在古代,游子远行之前,当在北堂种植萱草,以此寄托减轻母亲对孩子思念、牵挂的希望,从而忘却烦忧。

著名的《游子吟》作者,唐代的孟郊的《游子》诗写道: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充分表达了这份慈母之情。于是,萱草花很早就成为我国的一种母亲之花。萱草的栽培,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有“忘忧”的含义,是因为萱草花古名谖草,“萱” 古通作“藼”“萲”“谖”。最早在《诗经·卫风·伯兮》中可见到有文字的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释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可见“谖”意为忘记。《博物志》中还这样写道萱草的药理作用:“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于是在古代萱草又有了更多的别称:忘忧草、解思草、疗愁草、宜男草、万年韭之名。萱草之所以又名“宜男草”,在《风土记》中还记录了这样的一个风俗:“妊妇佩其草则生男”,又丰富了萱草在民居传统文化中的深层含义。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诗《偶书》吟到:

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

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墨萱图 其一》又云: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对于萱草,历代文人常常作为创作、咏吟的题材,据说曹植曾经为萱草作过颂,而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等等历代大家为之作赋、作诗不计其数,足见萱草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该浮雕的雕刻手法类似宋元风格,又有丰满的唐韵,显得厚实温润。

(9-197 三源张家大院之十二)

(9-198 三源张家大院之十三)

(9-199 三源张家大院之十四)

(9-200 三源张家大院之十五)

张家大院的柱础石浮雕图案,在艺术手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细润粗犷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比如一些叶面,没有过多的拘泥于枝叶茎脉的繁琐,使得画面看似不甚精致,但是却让人感到布局得体,疏密有序,轻重和谐,可谓匠心独运,自然为三源的张家大院增色不少。

“此方”堡子村姚家大院的建筑艺术堪称难得一见的经典作品,除去已经被毁坏的右厢房、中堂和后堂,仅就保留下来的大门(见下卷4-001、5-473至5-476)和门楼、左厢房、首院天井,处处体现着当地的一个说法“一寸木渣一寸金”,没有之一。在本章结束的部分,先将其柱础赏析一二,算是一个铺垫,详细的各处精彩,将在后面的章节陆续介绍。

姚家大院大门可谓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在八字挡风砖墙的须弥座上,有一对石雕南瓜嵌于墙体之中(见9-201至9-202)。

(9-201 堡子姚家大院之一 珠街街道)

(9-202 堡子姚家大院之二 珠街街道)

同样嵌于墙体中的柱础石还有一对在门洞的墙腰间,也是置于须弥座的上方砖墙之间,用以支撑门廊的雕花构建。由于石雕面部被破坏过,只能做出如下的推测。左右柱础石各为一个人物石雕造像:左边人物,头挽发髻,一手高举如玉祥云,一手持果上臂赤裸,身着如玉祥云兜胸绣花披肩、长裤嬉闹奔跑,当为男童,即金童(见9-203);右边的人物动态与服饰相同,只是右手所持为花朵,霞帔如玉,背带裤雕刻如玉云纹,动态欢快,身体飘逸,当为女孩儿,即玉女(见9-204)。花果的寓意前面已经表述过,表现都是祈福居家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9-203 堡子姚家大院之三 )

(9-204 堡子姚家大院之四 )

支撑雕花门柱的柱顶石,是一对置于覆盆式柱础石之上的,雕刻精美而基本保持完整的石雕作品。

八棱柱础各雕有两组共八福图案,四幅为浅雕、四幅为浮雕(见9-205)。

(9-205 堡子姚家大院之五)

在左、右柱顶石的内、后面为四幅浅雕图案,分别雕刻着松、竹、梅、兰(见9-206至9-209)。在第五章墙之影中曾经赏析到的武举老宅的门洞彩绘也是松竹梅兰这个题材,在“此方”很少见到“竹兰梅菊”花中四君子在石作中的表现,倒是“松竹梅兰”多次出现,这或许与当地先民的军屯历史有一些关系。松的四季常青、坚贞不屈、孤傲不凡,如《论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只有经过恶劣环境的考验,才能看得出一个人的操守;竹的高风亮节、谦虚谨慎、操守不减,如白居易诗《池上竹下作》吟:“水能澹性为吾友,竹解虚心是我师。”说的是做人做事图业的基本道理,做人要虚心更要有尊敬他人的节操,唯有心胸开阔,方可成就大的格局,也才可以达成大业;梅的耐寒开花、淡雅清高、风骨苍劲,又南宋词人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寂寞开无。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咏词,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以及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以自己的坎坷人生暗喻坚贞不屈的初始之心。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则表达了不图虚名与春争色,唯与寒斗只报春讯的坚强品格;兰的集雅聚香、孤芳自赏、君子之心,再如韩愈《幽兰操》道:“兰之猗猗, 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 于兰何伤。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总之自明代才子程明政作《岁寒三友图》,颂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后人加入兰成为“松、竹、梅、兰”四君子,无疑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

在左柱顶石正面及通道左右相对的,是四幅浮雕在柱顶石的图案。正面的左右均浮雕了两位武士,左边为手持一鞭一锏双器,右边的由于残损严重,只能看到单剑(或者一锏)。根据中国民间的风俗传统,大致可以推之此两个人物造像当是“鞭锏门神秦琼与尉迟恭”。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传说敬德面如黑炭,擅使铁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秦琼,字叔宝,秦琼与尉迟恭等参与玄武门事变,随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事后被拜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尉迟恭因与秦琼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传说因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免于龙王鬼魂之犯,成为两位道教传统门神。尉迟恭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乃黑煞星转世,为隋唐十八杰里的第十三杰,与秦琼并列。

(9-206 堡子姚家大院之六)

(9-207 堡子姚家大院之七)

(9-208 堡子姚家大院础之八)

(9-209 堡子姚家大院之九)

“据传,唐朝开国年间,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其中执锏者即是秦琼。执鞭者是尉迟敬德。”在中国,民间过年都有贴门神的习俗,许多地方都在自家门上贴上秦琼与尉迟恭的画像,以驱邪避鬼、护卫家宅、保佑平安、祈祷功利、迎降吉祥。

“此方”姚家大院门前雕花立柱的柱础迎外一方,把通常贴在门扇上的门神作为浮雕石刻凿于柱础石上,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具有创意的艺术行为,两人身着短打战袍,足蹬云鞋,秦琼双手左锏右鞭(见9-210),尉迟恭美髯执鞭(见9-211),姿态凛然。

门神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桃符风俗。亦有人云:“桃符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相传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桃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为对偶的诗句。这就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了。同时,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通道相对的一对浮雕,右是一背插靠旗、身着铠甲、头戴头盔,手举利剑的人物(见9-212);左边则是一位在古井边观井遐思的女子(见9-213)。这对石刻以及所设置的位置等,着实让人很费猜疑,户主到底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特别是人物面部和头饰被损毁严重,持剑者又身背靠旗,显然极像戏曲人物。而且女子坐在井沿,那六边圆口的井口外壁上居然又赫然阴刻一个“井”字,又是要向世人强调什么呢?还是要记住某位贵人的恩德?

(9-210 堡子姚家大院之十)

(9-211 堡子姚家大院之十一)

(9-212 堡子姚家大院之十二)

(9-213 堡子姚家大院之十三)

《周易》中的“井”卦以穴下泉水取象,是对贪欲进行匡正,是教人们抑恶扬善,重在一个“修”字。因为泉水具有清洁养人、潺潺不断的特性,古人倡导的修身重在养正。井君子修身养德要始终如一,不可迁移,不可懈怠,要源源不断地滋养成长,要像井水那样,不枯竭也不满盈,恒常自己的德行。就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而言,井属阴。中国古代哲学中提出了著名的阴阳概念和范畴,认为阴阳是世界的对立统一,万物都分为阴阳。曹邺《金井怨》:“西风吹急景,美人照金井。”井与美人相提并论,浸透着阴柔的色调,姚氏门口柱础浮雕有女子护井,也就不足为怪了。井既为阴,属水,必然克火,在看家护院的门外凿有“井”,自然有避火的意思,再则,水生金,金即为财,故井边妇人即守住家财是也。同时,井还有“藏纳鬼魅”的民居风俗,置于门口,也应该包含了挡住灾祸的寓意。在与相对的持剑武者“阳”结合推测,一来阴阳相为互补,二者武者为胜,水井之“井”谐音“谨”,武者之“胜”谐音“慎”,便又有告诫家人为人处世当以“谨慎”为要的暗喻。如此这般,或许荒诞,或许另有其他解读,当由高人明示。介于姚氏已无后人,老宅属于集体财产,着实无法在当下寻得准确解答,但是其精美的石作工艺确是无法抹杀的。

珠街三组卢家大院据90多岁的卢德胜老人说,他们一家在“此方”已经居住了至少九代人,他现在居住的老院及其弟卢德茂家老宅,听老辈人讲已经有390年的历史了,大致推算,当为明末清初那个遥远的岁月,其院子遗存的柱础石便是当年建盖院子留下的,一共有两座,四面浅雕,均为“寿”字(见9-214至9-216)。

另外还有两座,在其兄弟卢德茂家院子,我们寻去,就在村巷对面,进入长长的通 道,来到院子,见花台前的确有两座尺寸几乎一样大的柱础石。上面浅雕着几幅文字图案,分别为“遍地春风落草绿”配兰花图案(见 9-217 至 9-218),“……”配牡丹图案(见 9-219至9-220),“满天秋月桂花香”配牡丹石榴图案(见 9-221 至 9-222),“梅为造物添佳色”配梅枝图案 (见 9-223 至 9-224),虽然其中一面已经腐蚀严重,无法辨认,但是,诗意化的表达 四季意象,依然可以领略其石刻、书法和诗意的艺术风采。

(9-214 珠街社区三组卢家老宅之一)

(9-215 珠街社区三组卢家老宅之二)

(9-216 珠街社区三组卢家老宅之三)

(9-217 珠街社区三组卢家老宅之四)

(9-218 珠街社区三组卢家老宅之五)

(9-219 珠街社区三组卢家老宅之六)

(9-220 珠街社区三组卢家老宅之七)

(9-221 珠街社区三组卢家老宅之八)

(9-222 珠街社区三组卢家老宅之九)

(9-223 珠街社区三组卢家老宅之十)

(9-224 珠街社区三组卢家老宅之十一)

(9-225 中所武举老宅碉楼对联石刻)

中所大箐口村武举老宅雕楼的石刻,其内侧门拱石雕刻有喜鹊登枝及“旦在乙酉年孟仲月正”文字,为碉楼建成时留下的文字记载。据张氏后人张洪兵、张洪泽介绍:武举老宅的碉楼为张开元1821年中武举人,1825年(农历丙戌年)又高中“武进士”后所建,结合文字看,乙酉年当为(1885年)。据时任珠街文化站站长的章昱介绍,面南拱门上曾经有一副对联,横批为“清河世第”上联是“一勤天下无难事”,下联道“百忍堂中有泰和”(见9-225),无疑具有劝导后人不忘勤劳,牢记忍让,不与世争的品格修为。

而涌泉大院子村良璧老宅门头“勤俭持家”的石刻则是把家风标榜得尤其明显,也无疑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风尚(见9-226、下卷4-068)。

(9-226 涌泉良璧老宅门头勤俭持家石刻)

诗云:

有基之户

其家亦瑰

有础之魅

其屋也威

有柱之厦

其阁点魁

有德之门

其福必蕤

“此方”石作之美,姑且暂表一二,因其丰富至极,后章将以“石之灵”为题继续赏析,诸君如有雅兴,何妨继续近前一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