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曲靖古建筑之美:神龙十九潭

曲靖古建筑之美:神龙十九潭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照现行的行政区划,在“此方”的辖区范围内,共有响水洞龙潭、中村龙潭、下村龙潭、庄科三大沟龙潭、北头老瓦房龙潭、三家杨洞龙潭、九股龙潭、角家龙潭、小龙潭、何家小营汪家冲龙潭、汪家寺龙潭、李家寺龙潭、砖瓦窑龙潭、何家上村龙潭、何家下村龙潭、雷家营龙潭、中所营小龙眼龙潭、中所营黄龙潭、中所营旱龙潭等十九个龙潭,余称之为“神龙十九潭”。

曲靖古建筑之美:神龙十九潭

诗云:

或大或小聚龙涎

亦单亦双皆甘泉

不以奢华乞圈点

古井石盆情愁间

(7-001  中所举人村古井之一)

“此方”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曾经的河湖港汊、沼泽孤岛、村烟古木、山寨村落、曲径幽巷、田垄阡陌这样一方美丽恬静的水土,养育了世世代代富有创造力的人们。从中所举人村边老井井台上,取自距离仅两公里远的凤凰山的石料中的一枚鹰嘴螺化石,可以品读到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造就了“此方”在高原上极其少见的田园风光、诗意风景(见7-001至7-002)。

“此方”之水,本是极其丰沛的,根据《珠街乡志》的表述,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出现过渡船上岛耕作发生沉船事故的记载,可见“此方”曾经并不缺水。为了防止洪水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随着对南盘江的治理以及大面积水位的减退,从前的湖泊变成了水田,从前的岛屿变成村落,于是,曲沾坝子便成了“滇东粮仓”(见1-002至1-003)。

(7-002 中所举人村古井之二)

依照现行的行政区划,在“此方”的辖区范围内,共有响水洞龙潭、中村龙潭、下村龙潭、庄科三大沟龙潭、北头老瓦房龙潭、三家杨洞龙潭、九股龙潭、角家龙潭、小龙潭、何家小营汪家冲龙潭、汪家寺龙潭、李家寺龙潭、砖瓦窑龙潭、何家上村龙潭、何家下村龙潭、雷家营龙潭、中所营小龙眼龙潭、中所营黄龙潭、中所营旱龙潭等十九个龙潭,余称之为“神龙十九潭”。青龙山脉,凤凰岭下,拥西海、东河、南盘江等丰沛的水源,地下水自然是“此方” 人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甘露。于是,或单眼、或成双的老井自然就多了起来,村村皆有(见7-003至7-005)。可以大发感慨的是,漫步“此方”各村各寨、各营各所、大屯小社,无论是富裕的人家,还是豪族大姓,几乎很难见到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独立打井独自私享的。当然,院中是绝对不许有水井的,这是古制。于是,在屋外、在村口、在村巷的交叉路口、在小河边、在池塘旁等这些便于村民取用的所在都可见水井,利于大众共享。无疑,这又是一篇可以大声朗读的,晶莹着醇厚、甘甜而又清凉、透明的文化诗章。

(7-003 堡子坡坡井 珠街街道)

(7-004 堡子柿花井 珠街街道)

(7-005 西海孙家井、石盆)

“此方”打井,历来就有不进院的传统,虽然有“风水迷信”之说,但的确又是讲究科学思维的,而且是极具人文关怀的。中国古代打井,讲究在院子的外面,当然“方位” 很重要,即要放在“生旺”之位,否则便是“大凶”,因为古人相信“井属水,水生木,能够生旺”,由于井的邪气很大,打的方位和时辰不对,则会不利于家族的兴旺,会对居家有损。传统的说法:井打在院内,搞不好会自断“龙脉”。科学的说法是,院内打井一来不利于排污,反而在“四水归一”院落内,更容易纳污;二来居家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弱者,极易坠入,很不安全。故而,不可错位,理当各得其位(见7-006至7-020)。

(7-006 西海孙家井、石盆 珠街街道)

(7-007 堡子湾老井 珠街街道)

(7-008 孙家营大井 珠街街道)

(7-009 珠街古井、石盆之一 珠街街道)

(7-010 珠街古井、石盆之二 珠街街道)

(7-011 西海古井、石盆 珠街街道)

(7-012 涌泉大院子村古井 珠街街道)

(7-013 西海古井 珠街街道)

(7-014 三源古井、石盆 珠街街道)

(7-015 涌泉大院子村古井、石盆 珠街街道)

(7-016 堡子古井、石盆 珠街街道)

(7-017 三源古井、石盆 珠街街道)

(7-018 珠街古井、石盆)

(7-019 西海李家村古井)

(7-020 三源唐院村古井、石盆)

按照古代关于水井形状的惯用说法,水井之形宜方形、圆形、八卦形,是取金水相生之义。“此方”的水井,即使是在极其容易出水的位置,极少开掘方形水井,而是造双眼井,故而“此方”的水井皆为圆形,多为独眼井(见7-021至7-085)。

(7-021 珠街古井 珠街街道)

(7-022 珠街孙家井 珠街街道)

(7-023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24 西海古井)

(7-025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26 中所古井 珠街街道)

(7-027 堡子古井 珠街街道)

(7-028 联合三家村马圈井)

(7-029 中所古井 珠街街道)

(7-030 珠街古井 珠街街道)

(7-031 西海李家村古井 珠街街道)

(7-032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33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34 堡子古井 珠街街道)

(7-035 堡子坡坡井 珠街街道)

(7-036 堡子古井 王雄思)

(7-037 堡子柿花井 珠街街道)

(7-038 中所古井 珠街街道)

(7-039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40 堡子古井 王雄思)

(7-041 堡子古井 王雄思)

(7-042 堡子古井)

(7-043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此方”的水井也有被赋予雅号的,如堡子的“坡坡井”(见7-035)、“柿花井”(见7-037)、“源井”(见7-045),珠街社区的“孙家井”(见7-022)、三家村的“马圈井”(见7-028)等,一为所处位置得名,一为井旁有柿花树得名,一为表明水井源自龙潭山泉,一为某户人家开掘而成,一为三家村地处乌柴沟交通要道,多有南来北往的商贾落脚,专门在村外的低洼处为马队建有马圈,并凿井以供饮马等,均以名号记之。

(7-044 三源唐院村古井)

(7-045 堡子源井 珠街街道)

(7-046 三源唐院村古井 珠街街道)

(7-047 堡子古井 王雄思)

(7-048 青龙寺古井 珠街街道)

(7-049 中所古井 珠街街道)

(7-050 堡子古井 王雄思)

(7-051 涌泉何家小营村古井 珠街街道)

(7-052 涌泉吕家大院子村古井)

(7-053 涌泉何家下村古井 珠街街道)

(7-054 联合三家村古井)

(7-055 联合三家村古井大井)

(7-056 中所古井 珠街街道)

(7-057 涌泉大院子村古井 珠街街道)

(7-058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59 西海古井 珠街街道)

(7-060 西海古井 珠街街道)

(7-061 珠街古井 珠街街道)

(7-062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63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65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66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67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68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69 涌泉何家小营村古井)

井口形状奇异的原因是根据砂石、青石等石料产生的,并非清一色的圆形,有扇子形的(见7-070、7-072),有椭圆形的(见7-071),也有不规则有多石块砌就的(见7-073),依然是就地取材。而联合三家村的四方井,显然是因为水源口太大,又无大的石料可以完整做成一个井沿,所以只有取方料拼接而成(见7-074),口径超过1.2米。

(7-070 联合三家村井沿 刘兴丽)

(7-071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72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73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7-074 联合三家村四方井)

(7-075 三源古井 珠街街道)

双井在“此方”虽然不多(见7-080至7-085),但是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体现:水井边上,一般都用砖头或石块立一四方形的水井神位(见7-006)。如堡子双井,在其边上立有一块石碑,碑额上有浮雕人物造像:一位长者居中手捧葫芦,两名童子左右分立,童子勉强可以看出为一男一女,至于他们手中又有何物?也已经不可辨认了。由于磨损过于严重,实在无法明白这是一幅什么图案。据村民的说法:“图案中间那个是井神,两边的是两个护卫,当时建这口井的时候,是朱家、翟家、刘家三姓人家人出钱建的,有8至9米深,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时建好井后没有水,从立好碑后,水就开始旺盛了。”当地人也称其为土地公公,土地神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爷,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在中国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因为土地神是功能性极强的神明。所以,一般说法,土地神为地方之守护神祇,为一乡一里之神。中国自古就有土地神的崇拜,“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左传通俗篇》有云:“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土地神为守护社里之主,谓之上公。”所谓土地神就是社神,其起源是来自对大地的敬畏与感恩。《说文解字》:“社,地主也”,顾名思义,社就是土地的主人,社祭就是对大地的祭祀。又有后土之说,《礼记》:“后土,社神也”,《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史记·封禅书》:“汤以伐夏,祭告后土。”《汉书》之《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社神与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爷”“后土”“土正”“社神”“土伯”等,其庙宇则称为“土地庙”“伯公庙”“福德正神庙”等,是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神灵之一。农历“二月二”是土地公公的圣诞日,也称祭社、暖寿、做众、做牙、社日等。我国南方“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仍沿用祭社(土地神)习俗,以奉祀土地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庙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烧纸宝炮竹,分祭肉,聚众宴饮,奏乐欢娱。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从上古开始,社神就成为祭祀系统中的祀典之神。时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变化,但祭祀土地神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并随着华人的迁徙,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堡子双井“井神”的碑体下面是一些碑文,由于剥蚀严重,并有后期破坏痕迹,只能勉强判读几个字:“……井公議……十……不准……宋倘有不遵……水……合……井……會……有名朱家……庚申年…………令……之修……不……人……饮……不……取不……不……庭……太……不……懋?”(见7-076至7-079)

(7-076 堡子双井之一 珠街街道)

(7-077 堡子双井之二 珠街街道)

(7-078 堡子双井之三 珠街街道)(www.xing528.com)

(7-079 堡子双井之四)

(7-080 涌泉大院子双井 珠街街道)

(7-081 堡子双井之一 珠街街道)

(7-082 堡子双井之二 珠街街道)

(7-083 联合三家村双井之一)

(7-084 联合三家村双井之二)

(7-085 联合三家村双井之三)

在中国传统的井文化中,一些重要的处所,通常都在井口雕龙,而井台井肩处雕饰则极其少见,如葬有虞帝二妃的岳阳君山龙涎井便是一例(见7-086至7-087)。

(7-086 岳阳君山龙涎井之一 网络图片)

(7-087 岳阳君山龙涎井之二 网络图片)

在“此方”近百数的单眼井中,中所大箐口村的老井可谓美轮美奂,在一切遵循自然形状的法则下,居然出现了以精美石雕作井肩的工艺,护佑着井口。石雕为浅雕,两块半圆弧的石料和合,一块为红色石料,一块为青色石料。两块石料上分别都有雕刻精细的龙纹,红色石料上的浅雕留存基本完好。青色石料上的由于取水踩踏磨砂过度,仅有边线痕迹可见和部分浅雕遗痕。据说原本举人村的这口古井并没有这个装饰的,是后人在“破四旧”的年代取了山上的碑额来将就组合而成(见7-088至7-095)。

(7-088 中所箐口举人村老井井口之一 珠街街道)

(7-089 中所箐口举人村老井井口之二 珠街街道)

(7-090 中所箐口举人村老井井口之三)

(7-090至7-095中所箐口举人村老井红色石雕局部图 夏关锐)

相对于当下自来水的普遍使用而言,“此方”依然保有其先人勘凿并使用的水井皆可称之为老井,再称之为古井亦不为过。具体哪个井凿成于何年何月已不可细考明断,但是,至少可以断定为自明代之军屯、民屯、商屯始,而后陆续开凿,言其既古又老则是不需怀疑的。

“此方”的人们依然是遵循节俭的传统,井口以及古老的井边那整齐摆放的,基本依照原石形状打制的石盆,或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或梯形、或多边形等等,很不规则统一,随意而作,加之石头有红色的、有白色的、土黄色的、也有象牙色的、红花石文的、杂色的……,它们就是那样任性地、随意地却坚守着老井,以老井为伴,不离不弃。直到被千家万户的千条万件衣物、千筐万担蔬菜,千磨万搓得失去了新琢的刻痕,留下了光滑舒润,然而又不曾抹去乡村的散漫、乡村的恬静、乡村的怡然自得。(见7-096至7-120)。堡子村残留老旧旁的石盆,边上刻有三幅图案,大约为上图金衣百子,中图天官赐福,下图八宝之一得胜犀角(见7-121至7-123)。

(7-096 涌泉大院子村古井、石盆 珠街街道)

(7-097 涌泉大院子村古井、石盆 珠街街道)

(7-098 三源古井、石盆 珠街街道)

(7-099 三源古井边石盆 珠街街道)

(7-100 西海古井边石盆、石板 珠街街道)

(7-101 西海古井边石盆、石板 珠街街道)

(7-102 涌泉大院子村古井边石盆 珠街街道)

何家下村古井边石盆 珠街街道)

(7-104 珠街古井边石盆 珠街街道)

(7-105 珠街古井边石盆 珠街街道)

(7-106 珠街老井边石盆)

(7-109  三源古井边石盆 珠街街道)

(7-107 堡子古井边石盆 珠街街道)

(7-108 西海孙家井边石盆 珠街街道)

(7-110 堡子双井边石盆)

(7-111 堡子古井边石盆 王雄思)

(7-112 堡子古井边石盆之一 王雄思)

(7-113 堡子古井边石盆之二 王雄思)

(7-114 堡子古井边石盆之三 王雄思)

(7-115 西海孙家井边石盆之一)

(7-116 西海孙家井边石盆之二)

(7-117 西海孙家井边石盆之三)

(7-118 堡子古井边石盆 珠街街道)

(7-119 三家村古井边石盆 刘兴丽)

“此方”古井、石盆以及与之相伴的一些光滑如镜的石板,她们形态之瑰丽,斑斓,极少有华丽的雕饰,不知当今美术雕塑或者园林设计某派大家可以之匹敌?民间艺术的原始思维在不经意间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古井石刻艺术极品,如今依然静静的散落在“此方”每一次漫步的不经意间。

井口被桶绳拉出的一道道深痕,深藏着一首首生活艰辛的苦歌;石盆被磨光的盆底,若日月辉映,四周依然残留的石琢刻痕,又宛如把旋转的、流淌的阳光月色凝固在各色石作上,浅唱低吟着收获的歌谣、思念的心语、欢悦的情浪或者幽怨的爱和恨。

岁月可以把石痕打磨得光滑如镜,但是打磨不去乡愁的记忆。所谓看得见的历史,就在“此方”这一个个依照自然形态琢就的石头洗衣和洗菜石盆里。它盛满的是老母亲佝偻沧桑的倒影,是小媳妇灿若桃花的脸颊,小姑娘嬉闹欢悦的笑声……它就是那不可磨灭的浓浓的乡愁。

(7-120 中所箐口举人村古井边石缸 珠街街道)

(7-121 堡子古井边石盆之一 珠街街道)

(7-122 堡子古井边石盆之二 珠街街道)

(7-123 堡子古井之三 珠街街道)

(7-124 堡子古井及石盆之四 珠街街道)

(7-125 堡子古井之五 珠街街道)

水之清澈甘洌,浸透着浓浓的村景;井之沧桑老态,沉淀着浓浓的乡愁。

诗云:

在此方

八塔台的封土记住了乡愁

五台山的风吹来了乡愁

数千载的沟壑住着乡愁

数百岁的老屋宅着乡愁

老井旁的石盆磨亮了乡愁

石磨里推出浓稠的乡愁

窄窄的村道走过乡愁

村里的街子拥挤着乡愁

曾经的牛铃摇来乡愁

马背上驼着远去归来的乡愁

铁匠的锤下绽放乡愁

堂屋里八仙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乡愁

过节的鞭炮声炸响了乡愁

自酿的美酒飘溢着乡愁

村口的梨花红柿坠满了乡愁

鲜嫩的豆腐压成乡愁

满山的野菜盛开乡愁

村旁的小河流淌着乡愁

遍地的庄稼成熟着乡愁

破了的提篮盛满乡愁

母亲的针线缝补着乡愁

在此方啊

此方的雨飘落着乡愁

此方的山伫立着乡愁

此方的雪冰凌着乡愁

此方的人劳作着乡愁

此方的木偶演绎着乡愁

此方的古乐绕荡着乡愁

在此方啊

此方有诗的乡韵

此方有画的乡情

此方有歌的乡音

此方有醉人的乡恋

在此方啊

有您的乡愁

“此方”古井石盆的奢侈豪华散落在拥有深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村落,这些村落又有哪些奇情妙事呢? 且看下章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