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式感——“超平面风格”
人对场所环境产生美感,从客观上来讲是来源于建筑形式美基本法则的运用。在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种类型的建筑中,建筑与环境形式美的法则不外乎形体、色彩、质感的组织与安排,如体的尺度、面的比例、透视的夸张与校正、色调的协调与互补以及序列组合中的闭敞、对比、韵律、穿插、交替等,都存在客观美的法则。场所环境视觉上的形式美是由具体美的形式转化为抽象美的感觉,因而具有形式感。
“超平面风格”是建筑立面设计创新手法的新流派,它们把建筑设计的某些因素作为符号,象征后现代主义装饰倾向,通过将巨大的字体或建筑的平面图形放在立面上来强调建筑的功能内涵,它们以平面作为装饰和隐喻的符号手段来强调建筑的文化性、地域性和人文特色。图形、文字和色彩都是超平面风格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后期摩登主义大师文丘里(Venturi)的作品风格常以简单的几何图形、色彩、音符、平面图、夸大的字母等起到象征和隐喻作用,建立了“超平面风格”,如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图6.10)。
(2)秩序感——歪斜、重组、破碎化
视觉秩序可表明景物的位置关系和呼应关系,可使人感觉到环境景观中的内聚力,秩序与组成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合理的结构和固定的比例之中,秩序是人们的心理需要,也是人本能的一种渴望。创造秩序感的方法有如下几点:①由轴线关系构成秩序;②由结构线构成秩序;③由风格构成秩序;④由基本形态的集聚构成秩序;⑤由“中心”构成秩序。
图6.10 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模型
旁白:“超平面风格”几何图形的运用(文丘里作)。
单纯的秩序化容易使视觉信息简单化,便于记忆,而过分的秩序化又会导致单调。现代艺术家和建筑师常在创作中打破单纯的秩序化,使构成组合的某些元素在原本的基础上倾斜或扭曲,使其与原本控制构成要素的框架、结构线、主导线不相符,从而具备了某种张力,唤起要纠正的愿望,蕴含着从秩序到新秩序的心理感受,进而产生审美愉悦。例如,德国波茨坦—巴贝尔斯贝格影视学院是克劳斯·如罗福(Klaus Roloff)2000年的作品(图6.11)。如同扎哈·海迪德的抽象绘画那样,破碎化的组合形态不能不从当代的抽象绘画和雕塑中找出原由,进而建立歪斜、重组和破碎化的新秩序。
图6.11 歪斜、重组、破碎化与当代的抽象绘画和雕塑
旁白:上左图为扎哈·海迪德的抽象绘图;上右图为德国波茨坦—巴贝尔斯贝格影视学院大楼(2000年克劳斯·如罗福设计);下左图为学院大楼外观;下右图为楼顶上的抽象雕塑。
(3)和谐的比例、尺度和模度
和谐的比例可以给人带来美感,古典主义的“黄金分割”比例为1∶1.618——在视觉上最容易辨认,因而最美。比例表现整体或局部之间的长短、高低、宽窄等相对关系,不涉及具体尺寸。比例和尺度、模度均有密切关系,并与环境中的其他审美要素如材料、结构、文化、传统等也互有影响。
图6.12 和谐的比例、尺度和模度(www.xing528.com)
旁白:上图为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的古典主义“黄金分割”比例;中左图为勒·柯布西耶的人体模度;中右图为1924年的苏联真理报大厦设计;下图为罗布(Rob Mallef-Stevens)于1923年设计的风格派住宅。
尺度和比例有关,但尺度涉及具体的尺寸大小,建筑或环境场所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和真实的大小之间并不一定一致。在设计实践中,如何使建筑形象、正确地反映建筑物的真实大小,避免大而不见其大,小而不见其小的现象,不失去应有的尺度感很重要。建筑与环境大小判断的唯一标准是人体的大小,所谓尺度即建筑和环境的大小与人体大小的相对关系。建筑师运用尺度的原理,可以创造出高大雄伟之感或精巧亲切之感,以及粗壮或细弱等不同的空间尺度感。
模度是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对古典主义“黄金分割”比例的进一步发展,运用模度法则可以避免建筑在大量产品时代的重复和单调(图6.12)。模度反映在人体自身的比例分割上。将建筑的比例比喻为人体的比例,是一种整体与部分之间逐段决定尺度的度量方法,这种模度制的推算规律可以举一反三,从立面设计到广场设计都能应用。
(4)样式、格局、风格各异,异曲同工
样式是各种装饰之总称,可以作为模式、典范、图案之解,亦指环境布置之格局。从城市到家室都讲究格局,在环境空间布局的层次上也讲究一定的模式。如中国式庭院常以中庭空间为核心,周围采用走廊、厢房、围墙环绕,以形成明确的对称中轴线,并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严谨格局的代表性特征。若施以西洋建筑的布局手法,则就构成西洋式的建筑体系格局特征。图案式图形也都从属于建筑内在的格局特征之中,表现某种独特的样式与风格。
风格是民族的特征也是时代的特征,作为艺术家、近代建筑大师们强烈而独特的个人作品风格为世人所推崇。建筑师设计作品的标新立异无不全力表现个人的创作风格,建筑设计就是建筑师的自我表现,就像音乐和绘画一样,建筑设计的创作构思是不能联手合作的。如若建筑大师们能联手同建一个作品,那也只能是历史性的接建。美国艾奥瓦州首府得梅因(Des Moines)市内有一处得梅因艺术中心是由三代建筑大师分别接建完成的(图6.13)。由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完成第一部分,运用扁长形石料贴面、方格窗式的摩登古典主义手法,略有包豪斯的影响。第二部分由贝聿铭接建,采用摩登风格组合,即混凝土与玻璃的组合,窗户由IMP字头组成。第三部分由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1934年至今)接建,采用白色大陶板贴面,曲线的外立面、内部也全都是白色光洁的装修,三个部分内部连通,共同围绕一个水池,风格各异,却异曲同工、别有风味。
图6.13 美国得梅因艺术中心
旁白:这是三代建筑师接建的作品,样式、格局、风格各异,异曲同工。
(5)形与面——网络的面造型
在错综复杂的自然景象中,应有一定秩序的焦点,此焦点被称为自然的形。画家在画面上组合而成的造型,是绘画上的造型,被称为形象。绘画上的造型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自然为对象且与画家精神反映一致的造型,如自然主义的绘画;第二种是侧重自然规律的造型,其主观倾向较强,以严格的形式主义方法表现对象,以观念造型为作画的方式,如抽象派的艺术家;第三种既肯定以自然律为基础,又以主客观参半的态度作画,对待画面是为了合乎主观精神而造型,为了富有独特的量感而强调它的运动感,这种变形的造型方式,已成为现代作品最具价值的创作要素。
将鸟瞰城市时所见到的城市立面称之为第五立面,建筑空间以外的第四度空间是时间性的,第五立面是屋顶面。良好的城市第五立面有利于城市标志物的塑造。第五立面使城市有了展示标志物的背景,包括屋顶绿化、屋顶的附加空间手法等。例如,运用新型有机材料、自然采光的顶棚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创造集休闲、健身、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位于屋顶之上的“空中花园”。第五立面使得公共活动由户外的地面延伸到屋顶上,从而形成城市的空中景观,为城市空间从多个角度竖立起了新的标志物。
图6.14 伦敦公园中的斯潘亭展览厅
旁白:这是一处网格立面展览厅,是线性网络组合的展览空间,由伊东丰雄于2000年设计。
建筑的“面造型”是城市可认知空间的关键要素。古典建筑的造型大多只是二维立面上的面造型。“面”从属于体,面是体的子元素,方盒子成了现代建筑的代名词,然而却逐渐失去了审美的生命力。面作为体的元素,也可以相对于体独立存在。“面造型”新的设计方法,将面从体中提取出来,编辑后再组合到建筑体形之中,其特点是在形体设计中更突出建筑的面感而弱化形体。点、线、面、体经过视觉感知以后,在认知上互相转化,密集排列的点产生面感,单薄的体也可被看成面——面化的体,面是对“面造型”的形式认知,有面的叠合、面的延伸、面的分离、面的穿插、面的独立等多种类型。新面是图形,旧面是图底,“面造型”复合的效果就呈现出许多新颖且自由生动的建筑设计。如伊东丰雄于2000年设计的伦敦公园中的斯潘亭展览厅,即为线性网络组合的空间(图6.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