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大学生经过小学、中学的前期学习,在书面汉语方面已经储备了一定基础知识,具有了初步的汉语应用能力,有的还具备一定的口语交流能力。因此,在高等聋教育阶段,“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本应在高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巩固与提升聋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继续补偿学生听(看)、说、读、写的必备能力[1]。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聋校语文教学效果不尽理想,许多聋大学生通过单考单招形式进入大学就读,“矮子里面拔将军”的考核形式无法改变聋大学生汉语水平整体偏低的现实。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得不挪用许多时间和精力,继续致力于聋校中小学阶段的未竟目标。
总体来看,聋大学生的汉语教学既要秉承和聋校基础教育衔接的原则,又要在此基础上谋图更高层次的发展,就教学理念和方法来看,这一阶段的聋生大学语文教学和普通生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1)聋人大学生是双语者,除了少数自幼就读于普通学校,进入大学之后才接触手语的学生外,大多数聋大学生在成长历程中首先完全掌握的语言是手语,他们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因此,其学习原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都不同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健听学生。前人曾指出,“聋人的书面语学习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熟悉程度上更接近外语”[2],这就是聋人学习汉语和健听人学习汉语之间的差别。(www.xing528.com)
(2)聋大学生的思维认知方式和健听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手语是一种不同于有声语言的、以手势动作为载体的视觉空间语言,有声语言的主要特征是线性、较弱的象似性和较强的概括性,而手语则具有立体多维度的特征[3],象似性强,善于形象的刻画和摹拟。手语的使用使聋人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得到有选择性的加强,能比健听人更快递形成复杂的表象[4]。在语言学习中,聋生更多地使用唇读、手语助记、字形记忆等视觉手段策略。
(3)聋大学生听力和语言发展状况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仅以我校2011级聋生为例,全班20名同学中一直在聋校就读者为11人,一直在普校就读者4人(其中进入大学前能以自创的家庭手势与聋人同伴交流者2人),2人在普校有过1年以下的短暂就学经历,3人有过8~9年的普校经历,总体来看,在普校经历的长短与学生汉语水平呈现正相关联系,但也有全聋校的学生汉语成绩较优异、全普校学生汉语水平不理想者。可见,即使是小班授课,由于学生情况过于复杂,“因材施教”的原则仍不易贯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