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相伴相随,互相促进。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大批劳动力转移,县委、县政府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尤其是从1983年恢复种植杂交水稻。1988年“汕优63”面积达总面积的80%以上。“旱育抛寄”两段育秧技术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和多种经营,加快农业商品化发展。经过初步调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00.2万亩减少到1986年93.3万亩,减少7.4%;蔬菜面积由1978年的0.42万亩增加到1988年的5.94万亩,是1978年的14.14倍;由于粮食单产提高,虽然播种面积减少,但总产量仍然增长。1978年粮食亩产量500斤,总产量5.01亿斤。其他经济作物和蔬菜产量则是大幅度增长,油料作物由1978年的927万斤,提高到1986年的1919.2万斤,增长1.07倍。蔬菜产量由1978年的1680万斤增加到1988年的14552.8万斤,增长7.7倍。大蒜面积产量分别由1978年的5000亩、150万斤增加到1988年20850亩、905.4万斤,产量增5.04倍。白木耳、黑木耳、香菇、蘑菇等食用菌干鲜品产量1991年达到297.6万斤。显然这些成效的取得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1992年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突出优质、高效,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粮食生产方面,大力压减小麦,突出优质稻和水稻种植技术革新。1995年市政府提出在保任务、保口粮的前提下,开放调整,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压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1998年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减粮棉面积6万亩,扩大蔬菜、西瓜、经济作物,农业10项主要生产和经济指标,除棉花外,其他均比上年增长,其中粮食产量突破9亿斤,为创历最好水平。就农作物调整方面,2008年与1988年相比,粮食、油菜、大蒜面积分别调减11.19万亩、调增7.5万亩和调增2万亩,产量依次增加2.84亿斤、2649.6万斤、7844.6万斤。食用菌干鲜品产量由2000年的295.2万斤,到2008年达到831万斤,增长1.81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逐年增加,蔬菜年产量年年攀升。到2008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3.8万亩、总产量12.768亿斤,分别比1988年增加3倍和7.8倍。蔬菜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20%以上。(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