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洋花园:乾隆皇帝构筑中国首个西方园林

西洋花园:乾隆皇帝构筑中国首个西方园林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由于西方传教士在绘画、喷泉营造等方面的能力引发了乾隆皇帝对他们所阐述和描绘的西洋喷泉及建筑的好奇,为追求这方面的乐趣,遂决定毗邻圆明园东北角外的长春园北界,营造一区欧式园林建筑。西洋楼及其花园于乾隆十二年开始筹划,至乾隆二十四年基本建成。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圆明园内的西洋楼景区,是中国皇家园林中首次大规模仿建西方建筑与园林的重要实例。

西洋花园:乾隆皇帝构筑中国首个西方园林

正是由于西方传教士在绘画、喷泉营造等方面的能力引发了乾隆皇帝对他们所阐述和描绘的西洋喷泉及建筑的好奇,为追求这方面的乐趣,遂决定毗邻圆明园东北角外的长春园北界,营造一区欧式园林建筑。这便是现今俗称“西洋楼”的景区(图15)。景区平面呈狭长的T 字形,其中包含谐奇趣、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

王致诚来华之前,所见的欧洲庭园,正值巴洛克时期,在法国则盛行古典主义的“勒诺特风格(Le Notre style)”。这种风格的园林,布局强调严整对称,园林中的植物被修剪成几何的形体,植物布置用以图章为主题的模纹花坛和花境,以便呈现完整对称的几何形式,其中建筑更是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均衡的布局加以建造。可以说,这种完全程式化的设计,在凡尔赛宫苑的建设中达到高潮。

凡尔赛宫苑是法国皇室的园林,始建于十七世纪上半叶。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以一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了原为森林和沼泽的一百十七法亩的荒地,并在此处修建了一座二层的红砖楼房,作为他狩猎的行宫。这栋二层小楼的行宫拥有二十六个房间,包括了国王办公室、寝室、接见室、藏衣室、随从人员卧室等房间,一层为家具储藏室和兵器库。小楼之外,仅仅做了一些环境修整,并未有园林营造。

凡尔赛宫真正营建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自诩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加强了专制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并发动了两次战争。由于妒忌财政大臣维康的府邸花园,“太阳王”决定在凡尔赛宫苑基础上新建一座宫苑。全新的宫苑于1661年动土,1689年竣工,历时近三十年方才完成。全宫占地一百十一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十一万平方米,园林面积一百万平方米。

凡尔赛宫作为法兰西宫庭长达一百零七年(1682—1789)。宫殿建筑气势磅礴,位于整个园区中轴线的一端,正殿呈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如今拥有两千三百个房间,六十七个楼梯和五千两百多件家具。正殿沿轴线可俯瞰全园景观,建筑布局严整、景观协调有序,形成轴线两侧几乎对称的几何图案。

凡尔赛宫苑内,凡尔赛宫正殿为轴线起点,全园以“轴线式”进行布局设计,将建筑统筹到全园的景观布局之中。全园主体景观结构中,平坦的地形上做了很多微地形的处理,形成相对丰富的游园观景点,同时应用了大量水渠和运河等静态水景将各个游览点串联起来。这些像镜面一样的规则式水面使全园增加了一种辽阔、深远的气势。从正殿远望,仿佛这宫苑花园将伸展至无限的远方。

凡尔赛宫苑的设计,深深地影响了法国乃至欧洲十八世纪的园林设计。那种整饬划一的几何形态、严肃对称的景观布局、丰富多样的植物栽植,更是令年轻的传教士们印象深刻。在没有见到中国传统园林之前,这似乎就是他们认为的世界秩序:对称而富有逻辑的规划、庄严而统领轴线的宫殿、平静如镜且无限延展的水面景观……都将人世间的园林赋予了至上君权的神圣意义。

在参与西洋楼景区的建设时,这些关于凡尔赛宫的印象必然成为传教士们进行设计的范本。可是,整个基地在圆明园中所占比重实在太小了,仅有东西向展开的狭长用地。作为迎合皇帝趣味的“微缩景区”,要想在如此小的面积上展开如凡尔赛宫那样的景象实在太困难了。西洋楼景区的设计只能在东西方向上铺陈出一个他们认为的“西洋景”。

西洋楼及其花园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其中建筑和大量的喷泉、雕塑、植物由供职于宫廷的欧洲传教士朗世宁、王致诚、蒋友仁等与中国匠师合作设计完成,主要为欧洲十八世纪巴洛克与洛可可建筑风格,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兼采中国传统建筑手法。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景区内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圆明园内的西洋楼景区,是中国皇家园林中首次大规模仿建西方建筑与园林的重要实例。(www.xing528.com)

首先建成的“谐奇趣”(图16)位于西洋楼景区最西部南侧,毗邻“方壶胜境”和“涵虚朗鉴”,以三层水法殿为主楼,左右以弧形游廊连接两座八角亭,楼前辟有海棠形喷泉水池。其北为“万花阵”,仿欧洲园林中的迷宫,以砖墙分隔成复杂的路径,中央建有一座西式穹顶八角亭。

东侧的“养雀笼”,实际是一座西式穿堂门,门内库房中,豢养孔雀等各种观赏鸟类。再向东,是一座名叫“方外观”两层小楼,入口室外两侧设弧形楼梯直通二楼,室内设置刻有阿拉伯文字的石碑,传说是乾隆帝所宠爱的维吾尔族香妃的礼拜场所。其对面建有五座竹亭。

“方外观”东侧的“海晏堂”是西洋楼组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建筑,西部为十一间“水法楼”,东部为“蓄水楼”,同时在西面设大型喷泉水池,池岸两侧树立十二生肖铜首座像,按十二时辰顺序依次喷水。

中央位置沿南北中轴线设“观水法”“大水法”和“远瀛观”三处景观,其中“观水法”是一座石屏风,面北背南,前设宝座,供清帝在此欣赏喷泉。“大水法”(图17)依托一座巨大的西洋石龛,前设椭圆形水池,池中的梅花鹿和池边的铜兽可一起喷水,左右另有两座十三层的喷水塔,水花四溅,蔚为壮观。“远瀛观”采用倒“凹”字形平面,面宽十一间,梁柱拱券雕饰精美,中央圆券中刻有时钟图案。

“大水法”东侧的“线法山”(图18)是一个圆形的土台,以黄绿琉璃矮墙围合出盘山小道,可供清帝骑马登山。东西两侧各建一门,其中东门俗称“螺狮牌楼”,造型很复杂,上刻军旗盔甲、刀剑。东端的“方河”,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池,其东岸南北对称树立七道石墙,成“八”字形,墙上悬挂西洋油画,称“线法画”,具有深远的透视感,成为一道特殊的布景。

西洋楼景区建筑群密集分布,以集锦方式展示了各种欧式楼、阁、亭、台、喷泉等建筑形象,植物也如西欧园林般栽植有序、修剪整齐,与中国传统园林风貌迥异,反映了清代帝王对西方文明的猎奇心理。整个景区占地面积不超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百分之二,是以一个很小的局部来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艺术成就虽然有限,却是十八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例证。

乾隆皇帝也有他的考虑,虽然驻跸理政是皇帝在圆明园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但东北隅那狭长地带上由西洋传教士们设计的西洋花园内的大水法,是如此精巧,令人流连。皇帝甚至还曾为了陈设法王路易十六所赠挂毯,而将建成的“远瀛观”进行改造——此处之前还曾作为皇帝宠妃“香妃”的住所。当皇帝带他的后妃们逐一穿过充满异国情调的西洋楼,抵达最后一个方池景区,隔着平静如镜的池面,池水中倒映出对岸不远处的线法墙,看着那上面所悬挂的通景画“阿克苏伊斯兰教建筑十景”无限延伸至远方时,不知是否也会感觉到法王路易十四无限的追求和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