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意馆的西洋画师们:十七至二十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拾遗

如意馆的西洋画师们:十七至二十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拾遗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如意馆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如意馆内聚集宫廷画工则是不争的史实。在如意馆画工的艺术家中,传教士艺术家显得最为特殊。对于随侍帝王的中国画师而言,这是莫大的荣耀;而对西洋画师,这却是颇为苦恼的。如意馆的画师们不独西洋人,大量的工作仍然是由中国画师完成的。清代乾隆时期设立的如意馆、画院处,汇集了当时主要的宫院画家。

如意馆的西洋画师们:十七至二十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拾遗

好在我略通绘事,否则,我就会与之前来华的几位耶稣会士那般,虽曾在这里居住二三十年,却未能涉足这宏阔园林一步,一窥堂奥。在这儿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所有欢愉都是为了取悦他。这些迷人之地,除了皇帝本人及其后宫的嫔妃宫女太监等,其他人罕能得以一见。西人来华,唯钟表匠及画师可得入内,探览各处,皆因职业使然。我工作的画室是我曾提及的一个小小的宫室,皇帝几乎每日来此巡视,这样一来,我们皆不敢懈怠。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得逾越该宫室之界一步,除非他们无法将需要我们绘画的题材带到我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安排大批太监卫士引领我们去到画画的地方。[12]

清代宫中,专门画画的机构曾经叫做“画作”,又称“画画处”,最后称“画院处”,是属于造办处的一个单位。画院处有一部分人员在造办处内的房屋内工作,但房屋不敷用,于是分散在六个地点。有一部分人员在“慈宁宫裙房”,一部分人员在“启祥宫配殿”,一部分人员在“咸安宫”,一部分人员在圆明园内“芰荷香”,一部分人员在圆明园内的“春雨舒和”,到乾隆年间又有一部分人员在圆明园内的“如意馆”——也就是王致诚所在的宫廷画院。如意馆是圆明园“洞天深处”内的一组建筑(图12),原为各年幼皇子居住并读书的附属建筑。

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启祥宫南的画院,地处紫禁城西华门内武英殿以北,亦归属于内务部造办处。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二称 “造办处在白虎殿后房”,并考证白虎殿即为明代的仁智殿,是明代宫廷画家作画之地。又据《清史稿》载清代宫廷绘画机构称:“清制画史供御者无官秩,设如意馆于启祥宫南。”礼亲王昭裢在《啸亭续录》载:“如意馆在启祥宫南,馆室数楹,凡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裱褙帖轴之诸匠皆在焉。”虽然这不多的两条记载语焉不详,但基本勾勒出清代宫廷画院的轮廓。

也有学者指出,如意馆为圆明园内的一处建筑,当皇帝驻跸于紫禁城时,在如意馆中工作的人员移至紫禁城内启祥宫服务,皇帝于初春迁往圆明园时,所有在启祥宫的人员又移至如意馆中当差。[13] 清代内务府在“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内就专有“如意馆”部分,记录包括绘画诸事项在内的清账。从存留下来的档案看,除了绘画绘工,还包括了与绘画相关的工艺美术书画装裱等匠作。通览雍正朝档却未见相关记载,只写“画作”。“如意馆”三字最早见于乾隆元年(1736年)档,此时先于王致诚来华(1738年)两年,可见,尽管郎世宁等人供职宫廷绘事已十余年,但作为画院,最早见到的是乾隆朝的记载。

虽然如意馆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如意馆内聚集宫廷画工则是不争的史实。在“画院处”当差的人员有三类:第一类是有官衔而专职在画院处当差的人,如唐岱;第二类是无官衔的,通称为“画画人”;第三类是画匠。画师们开始时也被称作“南匠”,概因当时供职宫廷的画家和艺术家皆大多来自江南而得名,直至乾隆九年(1744年)弘历下旨:“春雨舒和并如意馆画画人嗣后不可写南匠,俱写画画人”。这些“画画人”有的是子承父业或兄弟相偕而入如意馆,有的则是旗人。前者较为知名的如张震、张为邦、张廷彦祖孙三代,吴璋、吴棫父子,以及丁观鹏、丁观鹤兄弟,余省、余穉兄弟等;后者如镶黄旗的福隆安等。

在如意馆画工的艺术家中,传教士艺术家显得最为特殊。年长的如马国贤、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年轻些的如贺清泰、安德义、潘廷章等,都曾在宫廷中供职,其中又以马国贤、郎世宁、王致诚最为突出。马国贤是这三位传教士中,较早进入中国并且以画技入侍宫廷的传教士,也是西洋画师中年纪稍大者。

乾隆皇帝对如意馆的绘事保持了浓厚的兴趣,礼亲王昭裢在《啸亭续录》载:“乾隆中纯皇万几之暇,尝幸院中,看绘士作画,有用笔草率者,辄手教之。”王致诚作画时,“帝来视之,谈话亲切。辄留二小时余,使致诚绘其种种姿势,种种衣服,不合意者帝手改之。”对于随侍帝王的中国画师而言,这是莫大的荣耀;而对西洋画师,这却是颇为苦恼的。

出于对传教事业的忠诚,很多传教士并未正式接受皇帝授予的官职。马国贤便是如此,郎世宁亦然,直到来华很久之后,郎世宁才接受并担任掌管皇家园林营造的工作,被授奉宸苑苑卿一职,官居正三品。然而,并非所有传教士都对供职获官有意愿。王致诚虽然亦供职宫廷,却始终未接受任何官阶职位。

王致诚来华担任宫廷画师至1754年7月29日,乾隆皇帝 “欲奖其劳,决授以官。”致诚闻讯,即求某大臣转辞。“其人见其不受官爵,力劝之,见其固辞如前,乃语之曰既不受官,不妨受俸。致诚并俸禄亦辞而不受。”[14]于是便有了第二天的这段对话:

帝:闻汝不欲为官,其意安在?

致诚:臣为教士不应受此尊荣。(www.xing528.com)

帝:郎世宁亦教士,然曾为官也。

致诚:因皇上强其为之,然彼辞谢已屡矣。

帝:刘松龄缘何为官?

致诚:松龄亦教士,既主钦天监事,居官尽职不得已而为之。

帝:然则汝不妨在一衙门尽汝之职。

致诚:臣仅解华言,不善华语

乾隆皇帝也就不再勉为其难,“改言他事,不复强之为官。”

如意馆的画师们不独西洋人,大量的工作仍然是由中国画师完成的。清代乾隆时期设立的如意馆、画院处,汇集了当时主要的宫院画家。聂崇正指出,在宫廷中供职的大多数画家都是职业画师。只有极个别的画家,原先是士流文人,进入宫廷以后也以画画为业,但他们在宫中供职一段时间后,皇帝批准他们参加会试,通过后便离开宫廷脱离了“画画人”的身份成为官员,重新加入士流画家的行列。[15] 这其中,如绘制了《盛世滋生图》的徐扬就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入宫廷供职,弘历恩赏同意他参加会试,他在丙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会试后被授内阁中书。[16]

这些如意馆内的“画画人”并非一直待在如意馆内作画,而是常常随侍于皇帝身旁,以便经常记录皇帝的行踪事迹。他们会经常分散于若干地方作画,常以其绘画创作所在场所名之,见于史料的如“慈宁宫画画人”“南熏殿画画人”“启祥宫画画人”“如意馆画画人”“春雨舒和画画人”“礼器馆画画人”等,若在某宫内作画,又以“行走”称之,如“启祥宫行走”“如意馆行走”等。

虽然有关肖像、花鸟动物静物的绘画创作可以在画室内完成,但在开展造园活动时,一些需要在墙壁上创作或需要悬挂、张贴的大幅创作仍然需要在现场或就近完成。为了便于创作,在圆明园和热河避暑山庄就设有如意馆的分支机构。王致诚信中提及的,便是如意馆设于圆明园的分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