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有道教、佛教、基督教三个宗教。民间多信奉道教与佛教,其中道教没有自成体系。佛教活动开始于明朝,旺盛于清朝。基督教于清末传入,至抗日战争时期最为兴旺。
一、道教
道教在境内虽然没有自成体系,但其宗教意识广泛渗透于民间,体现在民居的神位摆设(如设灶君、门口土地神位)和丧事的办理仪式上。凡是法师的崇拜者,都有不同一两位主偶神像:伏羲、神农、黄帝、孔子、孟子、土地神、灶神、吕祖等;其中城隍、龙王、赵元坛、狐仙等神位神像,1930年后,已渐渐消失。
康公、北帝、武候、金花、华光等神,境内多个乡村庙宇选择供奉。对于关公、康公(谓之“关康文化”),群众已把这两个神,从儒、释、道三家混成一体,经商者、住家及铺头则多供奉关公。
境内有部分人信奉道教。初一、十五都会有人家祭拜门前的土地神,祈求平安。每年一度的民间习俗“康公诞”(农历七月初七日)又称“七姐诞”,自有史以来堪称传统节日。康真君庙原址在宥南村桂涌荔枝园,于清咸丰八年(1858)搬迁到桂涌水井处,历经三次重建,距今有140多年历史。每年的七月初七是康真君庙的诞辰,逢此节日,桂涌村民都会在夜晚聚集于康真君庙,进行传统的抢炮,能抢到炮的村民意味着来年会有好的运程。康真君庙为境内香火最旺的庙宇。
二、佛教
境内佛教信徒很难加以界定,虽然一般群众对菩萨和神的崇拜历来较为普遍,但是并不专一信仰某种宗教,往往既崇拜佛教的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也崇拜道教的玉皇大帝、财神、灶君、福禄寿三星、土地公等,也敬奉祖先的灵位;在境内甚至还有信奉自然之神。民众习惯于有所求时才去寺庙进香许愿或事成后还愿,平时只在家中上香拜神。(www.xing528.com)
1949年前,境内村民于每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民间节日都会到一些寺庙上供。佛教的重大节日则举行庆祝活动,包括观音诞(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佛诞(农历四月初八)、佛成道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涅槃日(农历二月十五)、弥勒佛圣诞(农历正月初一)等。其他一般节日如释迦牟尼出家日(农历二月初八)、六祖诞生日(农历二月初八)、佛欢喜日(农历七月十五)、六祖慧能大师成道日(农历八月初三)、药师佛圣诞(农历十一月十七)等,参加活动的民众也是比较多的。
1949年后,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寺院庵堂的地租收入,原在境内居住的部分僧尼先后参加手工业和小商贩工作,有的还俗成婚,个别仍在业余时间从事一点佛事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信仰被视为“四旧”(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旧习惯)而受到批判,境内佛教活动中断。“文化大革命”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佛教活动在境内又兴旺起来。
三、基督教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发展。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教义,自称耶稣的弟弟,建立“拜上帝教”,后来成立太平天国(1851—1864)。当时境内的华侨港澳同胞受太平天国的鼓舞,开始接触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传教士过去通过传播福音、施医赠药、救济贫民等手段吸收群众信教。境内有20多个基督教信徒,教徒以5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中年人次之,青年人较少。信徒平时在家祈祷,星期日到三乡镇教堂或南区良都基督教堂参加礼拜活动,约1小时。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也有部分教徒到三乡镇教堂或南区良都基督教堂参加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