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前,神湾医生很少,百姓就医十分困难。百姓有患病或受伤主要自行用草药土方土法治疗,疗效不稳定。大病、重病者外出求医,往往倾家荡产。如果请西医上门看病,须到三乡,不仅出诊费用昂贵,而且医生通常要坐轿才愿意出诊,更增加病患者的经济负担。1923年起,神湾籍老中医陈子威在神湾一带行医33年,当地村民多来求医问药。1931年,原籍沙溪中医郑纬东在古宥乡船溪自然村创办纬东医舍,直至1958年赴大排从业止。郑纬东中医在行医的同时,创立纬东学塾,济世育人。此外,还有神湾赠药局,以民间捐募和华侨赞助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慈善机构,主要从事赠医赠药活动。涌口街有仁和堂医生坐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仍处于医药资源较缺乏,人民健康水平低的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事业。1956年,平岚区神湾第一联合诊所成立,至60年代后期,境内有公社卫生院和乡村卫生站共8间。70年代,境内基本实现一大队一卫生站,多数由赤脚医生定点坐诊,逐渐缓解农村看病难问题。
80年代,神湾镇(区、公社)逐步对乡村卫生站和从业人员规范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和核证办站,建章立制,不断提高乡村卫生站医疗水平。90年代中期,神湾卫生院升级为神湾医院并发展成具备综合性医疗规模和能力的公立医院。
2000年后,神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把乡村卫生站整合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升镇村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基础医疗以及公共卫生工作。神湾医院逐年引入先进医疗设备,探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运用,危重症抢救成功率提升。
2005年,境内有一级甲等医院1间,乡村卫生站6个,卫生技术人员56名。对60岁以上老人、伤残军人、残疾人和低保对象免收普通挂号费和诊金;减免低保户、生活困难群众的挂号费、诊金费、住院费3254.6元。开展廉价医疗服务,廉价门诊就诊人数2.84万人次,开出25元以下处方9.36万张,为65岁以上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规范管理,定期跟踪回访。
表6—3—1 1950—1960年神湾较有名气的医生名录
(续上表)
一、神湾联合诊所
1956年9月,平岚区神湾第一联合诊所成立,即神湾卫生院前身,原址在神湾涌口街(现商业南街)一间瓦顶砖房内。有温健(中草药医生)、雷倩坤(助产士)、郑基澜(中医骨科医生)、郑帝全(西医)、陆顺平(中医)、陈子威(中医)、李日华(中医)共7名医生,为神湾附近周边群众提供感冒、发热以及外科伤口缝合等治理的同时,对口支援竹排、大排等偏远村庄的医疗工作。1958年,神湾联合诊所升级为神湾卫生院。
二、乡村卫生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各村医疗站用房大多是村自发搭建茅寮,由神湾联合诊所不定期选派医生到村医疗站驻点行医。1958年,境内有社会医生11人,设有外沙、竹排、磨刀、大排4个卫生站。60年代中后期,古宥、定溪、芒涌先后成立卫生站。各卫生站由大队集体办,医疗条件较差,医务人员由大队选派培养,称为赤脚医生。1966—1968年,由佛山卫校、县人民医院及中山医学院组织的巡回医疗队到坦洲公社培养赤脚医生,境内第一批到坦洲公社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的有谭业明、李旺带、陈细金夫妇、郑丽等人,他们成为境内乡村卫生站的中坚力量。1966年,培养出8名赤脚医生,翌年增至15名,每个卫生站配备人员1—2名。赤脚医生初期实行记工分制,相当于农村中等劳动力的收入。
表6—3—2 1965—1975年新湾(神湾)乡村医疗站赤脚医生名录
(续上表)
1976年后,境内基本实现一大队一卫生站。大队卫生站多数由赤脚医生定点坐诊。1982年开始,中山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乡村卫生站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考核,向考核、考试及格者合计8人颁发相当于中等专业水平的“乡村医生”证书,向乡村卫生站核发办站证书,明确规定农村卫生站的任务和职责。
1984年,境内农村卫生站普遍实行乡村医生承包制,实行包经济指标、包防病治病、包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指导的管理制度。1985年,境内乡村卫生站达到“有医、有药、有防、有治、有组织、有领导”和“一站多用”标准。
1986年9月,中山市卫生局制定《中山市乡村医生管理规定》,神湾卫生院按照有关规定对管辖的乡村卫生站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对乡村卫生站的性质、任务、经营管理形式、人员配备、人员素质、药品、器械设置等提出明确规定,要求建立和健全卫生站岗位责任制、治疗记录和传染病登记制度,消毒查对制度、学习会议制度、卫生宣教制度等。神湾卫生院每月都召集乡村医生参加例会,进行辅导学习,听取和承担上级卫生管理部门的最新指示和任务。
2000年,神湾镇实施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对境内所有卫生站进行全面清资核产,由镇村一体化办公室统一管理。古宥、南镇乡村卫生站并入神湾医院古宥分院;大排、竹排、芒涌、定溪、磨刀五个管理区保留一村一站。境内设有乡村卫生站9间,其中外沙2间,定溪、芒涌、磨刀、大排、竹排、古宥以及南镇各1间,有乡村医生16人。乡村医生统一参加中山市卫生学校培训并通过广东省乡村医生考试,持乡村医生资格证上岗。
为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就医环境,境内推行将乡村卫生站整合成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村级疾病预防控制、基础医疗以及公共卫生工作。2001年,试点建立宥南社区卫生服务站(又称神湾医院古宥分院)。2002年起,根据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及市卫生局要求,增建神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设在神湾医院内,负责神溪村医疗以及指导境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原外沙社区卫生站整合成外沙社区卫生服务站;原芒涌卫生站整合为海港社区卫生站;原竹排卫生站整合为竹排社区卫生站。2002年8月底,境内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有26人。2003年,投入20余万元重新装修社区中心服务楼,选派9人次参加省、市级的社区卫生服务培训。境内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增至31人。除海港社区因基础设施较差未能正式批建外,其他社区均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境内享受社区卫生服务人群达65%以上。神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社区站均配有专用电脑和专用软件。宥南社区卫生站设有康复室,配有康复器械一批,并设有专用宣教室,配备电视DVD等。神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站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风湿关节炎、癫痫、肿瘤、精神病等14种类的疾病跟踪调查。宥南站具备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6大功能;外沙、竹排社区站具备预防、治疗、保健、健康教育等4大功能。2005年,境内有卫生站9个。神湾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11368份(包括海港社区3541份)、家庭健康档案2673份,实行双向转移870余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率60%、宥南建档率90%、外沙建档率70%、竹排建档率80%、海港建档率60%。2005年,境内有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明确职能,强化队伍建设,群众得到了经济、便捷、满意的医疗保健服务。(www.xing528.com)
三、国营东风糖厂医务室
国营东风糖厂于1965年投产后。为解决糖厂职工看病问题,成立专门服务糖厂职工的医务室,由部队退伍卫生员坐诊。1972年,神湾籍部队退伍卫生兵李北河回到糖厂医务室坐诊。1982年,中山县经济委员会委托县卫生局对国企医务室的医生进行水平测试,测试由笔试和实操考试两部分组成,从事临床工作20年以上者免考笔试,考试合格者由县卫生局统一颁发“红医证”,规定在厂企、农林场从事执业活动。1984年,中山市卫生局规定厂企“红医”必须取得医师证方可上岗,李北河通过考试取得乡村医生证。同年,东风糖厂医务室对糖厂以外群众开放。1999年东风糖厂转制,翌年,东风糖厂医务室撤销。
四、神湾医院
前身为神湾卫生院。于1964年迁到东风糖厂(在建)一间100平方米房屋开诊。1965年,迁至神湾涌口东岸(现商业南街)一间两层瓦房开诊。1978—1979年,佛山地区卫生局、中山县卫生局及新湾公社先后拨款,在旧圩镇(今涌口市场东侧)兴建一栋两层的门诊大楼,面积800平方米,病房250平方米,产房200平方米,全院职工由建院初期7人增至34人。1988年,因业务发展需求,神湾卫生院在外沙村设立神湾卫生院外沙门诊部,安排郑炳坤中医驻点坐诊,巫立波、梁剑锋等医师不定期到该门诊部坐诊。1993年初,神湾镇政府搬迁,镇政府办公旧址(沙岗街15号)改建为神湾卫生院。同年起,神湾卫生院连续5年获评为市文明单位。1995年初,神湾卫生院迁入新址,占地面积11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同年,经中山市卫生局批准,更名为神湾医院。
1996年,神湾镇政府发动热心家乡建设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捐款新建三层高、1500平方米的住院部大楼,同年,神湾医院被评为中山市爱婴医院和国家一级甲等医院。2001年1月,在神湾影剧院举办神湾医院重建门诊大楼筹款文艺晚会,由中山市卫生局、神湾镇政府、慈善团体以及干部、群众、客商和港澳乡亲捐资,筹集资金312万元。同年12月28日,建筑面积为3158平方米,高五层的门诊大楼落成。门诊大楼设有候诊厅、急诊室、中西药房、注射室、留观室、全科诊室、各专科诊室及B超、心电图、X光、康复等辅助科室,并购置带电视遥控500mA的X光机、进口心脏除颤机、三导联心电图机等,神湾医院发展成具备综合性医疗规模和能力的公立医院。同年,根据神湾医疗发展需求,在神湾市场侧建成神湾医院古宥分院。2001—2005年,神湾医院各项医疗事业迅速发展,配置了美国熊猫牌进口呼吸机、麻醉机、B超、心电监护仪、全自动生化仪、血液分析仪、钾钠氯机、纤维胃镜、红外腺乳腺仪等设备,引入颅内血肿的微创治疗、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心包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髓内交锁针治疗骨折、腰硬联合麻醉、红外线普查乳腺肿瘤等新技术、新项目,成功抢救脑出血、脑梗死、急性心衰,股骨多发性骨折重建交锁针内固定,开颅探查血肿清除,脾破裂失血性休克,肺炎并心衰,重度新生儿黄疸等一批危急重症病人。同年,神湾镇政府投资20万元,建设神湾医院电脑联网系统,筹集30万元购置1辆救护车。
2005年,神湾医院门急诊人次169778人次,住院3270人次,比2001年分别增长73.8%和138.7%,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表6—3—3 2000—2005年神湾医院医疗服务情况表
表6—3—4 1958—2005年神湾医院负责人名录
(续上表)
表6—3—5 1996—2005年神湾医院人员及病床数情况表
五、神湾镇预防保健所
2004年10月,神湾镇预防保健所(简称防保所)挂牌成立,委托神湾医院管理,差额补助经费。陆志良主治医师主持全面工作,配备主治医师1人,医师2人,医士3人,专职收费1人。镇防保所成立之初,投入10万多元配置1辆防保专用车。镇防保所主要业务是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控、妇幼保健以及食品安全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以及饮用水卫生等工作。2005年,神湾医院挪出一栋三层楼房用作防保用楼,并按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标准和防保所功能要求,投入20多万元进行全面设计和升级改造,科室设置齐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镇防保所预防接种门诊经广东省专家组考察验收为省预防接种门诊。
表6—3—6 2005年神湾镇医疗单位登记表
表6—3—7 1979—2005年神湾镇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统计表
(续上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