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湾历史悠久,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如祠堂庙宇、古树古木、古墓碉堡等。
一、古墓
高添墓 高添墓位于海港村芒涌添公山。墓地建于宋末,清初重修。该墓坐西南向东北,封土堆前呈圆形,直径2.3米,墓前有两级石阶,每级长2.6米,宽6米。墓碑通高1.42米,上刻“宋义士添翁高先生之墓”,石刻对联为“跸扈硇洲怀亮节,灵藏海屿仰清风”。碑额刻有蝙蝠云霭浮雕。墓前置有镇墓狮、抱鼓石各一对。高添沙溪豪吐村人,宋景炎二年(1277)端宗赵昰自潮州避敌至香山,高添献粮两千石勤王,受封为宣义郎,随朝护驾。端宗驾崩后,高添于硇洲阻击元军时阵亡。遗体由其后人运返香山神湾芒涌村安葬。高添墓作为古墓葬入编于《中山市文物志》,为中山不可移动文物。
高添墓(摄于2003年)
高 添(1251—1278),沙溪豪吐村人,马南宝襟弟。宋景炎二年(1277),官封宣义郎,召拜提调参军,升枢密使。协同马南宝匡扶南宋末代两朝幼帝。景炎三年(1278),于硇洲(今湛江东南约40公里处一小岛)与元军对战中猝死。年仅29岁。
郑爱文墓 位于宥南村古宥仙人骑鹤岭西南山坡。墓地建于清初,同治甲戌年(1874)重修。墓室坐北向南,封土堆前呈环形构筑,墓壁用70厘米×60厘米×28厘米弧形褐色花岗岩石砖砌成。楼阁形石雕墓碑,刻有“皇清覃恩诂赠中宪大夫浙江全省粮储漕务道爱文郑府君之墓”,碑额雕有花卉浮雕。墓碑正壁高1.65米。环形墓室2.6米,两边置有墓狮一对。墓前两边排列着石狮、石羊、石马、石虎、石狗和石龟。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郑爱文简介
郑爱文,三乡平岚人,清康熙十九年(1680)至二十九年(1690)任香山县丞。其子郑交泰在清乾隆年间任浙江省粮储漕务道、中宪大夫。
刘氏祖墓 位于宥南村北溪自然村圆山仔(土名)。墓地坐北向南。中山刘氏远祖少雄公,宋宣和(1119—1125)进士,中议大夫,宋建炎四年(1130),官拜南雄州刺史,宋绍兴年间因避乱携眷南迁。墓地被考证为古代墓葬,始建于宋代,清道光二十年(1840)及1990年两次重修。该墓宽4.6米,长6.8米,面积约28平方米。该墓为抄手墓,由一级护岭、垅环、山手、挂榜、踢靴、拜台、月池等组成,除山手为花岗岩外,其余均为混凝土构筑。护岭和垅环之间、拜台、月池、神道均用水泥砂浆覆盖。垅环中部镶嵌长方形花岗岩墓碑,碑上阴刻“宋敇赠孺人二世祖妣刘母高太君之墓”等字样。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保存完好。
二、遗址
古宥神道碑(摄于2003年)
古宥神道碑 位于宥南村古宥仙人骑鹤岭郑爱文墓后方。刻于清同治甲戌年(1874),用麻石铭刻楷书而成,碑额为歇山式顶石雕,通高250厘米,宽43厘米,厚17厘米。碑额竖刻上款为“同治甲戌年季春谷旦重修”,下款为“原任浙江全省粮储漕务道男交泰敬立”,每字5厘米×4.5厘米。正中刻“皇清覃恩诂赠中宪大夫浙江全省粮储漕务道爱文郑府君神道碑”,每字13厘米×5厘米。2005年保存完好。
磨刀角炮台遗址 位于神湾镇政府以西2公里,海港村大排自然村西。现留有断墙,是旧时营房。磨刀角炮台营地情况在《香山县志》(同治)卷八“海防”中记载:“磨刀角炮台营房十四间,雍正十二年建,有官署。乾隆三十年、三十九年、五十一年、六十年递修”。道光卷及同治卷均记载:“磨刀角炮台炮八位”。其守备情况,最早在乾隆卷中记载:“左营左哨二司把总一员驻防磨刀角炮台专管磨刀下闸等汛磨刀炮台陆汛目兵二十一名水汛桨船一只管驾目兵十四名”,“左营右哨二司把总一员原驻防磨刀角炮台等汛乾隆九年奉拨属海防同知管辖所遗磨刀角蚺蛇塘平迳营榕树埔平岚船台等汛归左哨二司把总兼防”。道光卷亦记载:“磨刀角炮台分防兵三十名把总一员拨防兵八十五名”,“左哨二司把总一员驻防磨刀炮台今同原耑管磨刀下闸等汛磨刀水汛桨船一只管驾目兵十四名”。《香山县志》记载,在抗击“张保仔之乱”中,磨刀炮台发挥重要作用。张保仔原名张保,江门水南乡人。清乾隆年间出身渔民之家,15岁出海捕鱼时,恰遇郑成功部将郑建的后裔郑一所领导“反清复明”的红旗帮,投其旗下。郑一遇台风丧生后,其妻石香姑(俗称郑一嫂)接管红旗帮。张保仔英勇善战,威望日高,荐为头领,后成为郑一嫂的新夫,接任红旗帮帮主。张保仔的船队原以上川岛为主要基地,劫掠对象以过往的官船、粮船和洋船为主,曾在珠江三角洲击沉葡萄牙海军十八艘军船,所得金银珠宝等财物用于资助贫民、奖励下属及秘藏应急,从此名声大扬,加上他处事有道、有理,因而深得众人拥戴,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装备日益精良,全盛时期拥有大船800余艘,小船1000余艘,聚众数万人。大船为平底帆船,每艘装设20—30门大、小火炮,载300人左右;张保仔的旗舰也配设18磅长炮2门、2磅小炮8门。自清嘉庆十年(1805年)起,张保仔等便不断骚扰香山县沿海,掠夺村庄,焚烧港口。为加强防御,香山县令彭昭麟下令在水道上设立炮台、水栅。又向绅士募捐缯船,禁止贪小便宜的百姓以谷米接济海盗,但都无济于事。清嘉庆十二年(1807)六月丁丑(十四日)夜,张保仔等率领百余艘海盗船围攻磨刀炮台,守台把总遣兵告急。当时右营守备李海熊率领左翼镇师船十六艘到香山县,彭昭麟命令李海熊防守芙蓉沙口,立即乘夜与署都司余时高领兵由小道驰往磨刀炮台增援,五更抵达,发炮打击张保仔船队。神湾听到号令,也从对岸夹击,击碎两艘海盗船,稍稍击退海盗攻势。李海熊又从芙蓉沙上流直逼张保仔船队,张保仔船队于是四处逃窜,海盗落水淹死者甚多。清嘉庆十四年(1809)二月二十一日,张保仔的船队再一次围攻磨刀炮台。磨刀炮台在保护乡民中发挥重要作用。张百龄出任两广总督,到任广东后,一反过去的武力镇压,而采用断绝粮食,杜绝接济,禁船出海,令其自毙的办法。张保仔在海洋上无所劫掠,出现困境。在粮缺弹尽的情况下,加上清朝派出口辨能言者游说劝降,至清嘉庆十五年(1810)四月,张保仔等归正,在大涌镇大涌村海旁受降台接受招安。张保仔被授千总衔,因捕捉海盗有功被提拔为守备。没多久,被提拔为顺德营都司,后官至澎湖协。
古宥船溪村大夫第旧址 位于宥南村船溪二巷,村民朱国振的祖父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进士,被乾隆皇帝赐封为“大夫”,御赐石牌匾“大夫第”,赐建第府。故荣归故里建造“大夫第”。“大夫第”坐东向西,广三路,深三路,一座佣人住房,总面阔26.5米,总进深46.1米,占地面积1221.65平方米。三路为硬山顶,灰雕塑正脊,碌灰筒瓦,大青砖墙,花岗岩墙基。三路均为人字博古侧脊封火山墙。头门有封火山墙,门前端有石塑狮子一对。正厅前屋檐有花草木雕,两边有白油灰线雕图案,大门花岗岩石门方。门方上镶有乾隆御赐的石牌匾,牌匾上刻着乾隆皇帝亲笔“大夫第”三个大字,下方落款“乾隆赐”。正前堂有左右偏房,中堂有大天井,天井两边有左右廊道,中堂前方有大圆花岗岩石柱,石柱上门楣坤甸木梁架雕刻山水人物图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1970年,古宥大队将“大夫第”拆除。
三、碉楼
枕头角碉楼 位于神湾镇政府以北6公里,外沙村枕头角自然村的东面。碉楼始建于1839年,由林氏族人牵头,村民集资兴建而成,为青砖墙、里外砖墙夹缝中心水泥砂浆三层半楼房结构,楼板为竹篾钢筋水泥倒制,至2005年已有166年历史。碉楼所在之枕头角村,1949年前原名潭坑村,水域辽阔,水草丛生,适宜盗贼出没,为确保人身、财物安全,抵御外寇盗贼掠抢,村民组织自购枪支弹药,依据碉楼防御。现今碉楼保存较好,无人居住。
围仔碉楼 位于神湾镇政府以南1公里,神溪村围仔自然村北面,沙岗自然村门坑边上。1926年,曾添裕为控制神湾沙岗、涌口、磨刀门一带,在沙岗围仔坑入磨刀门水道出口处建此碉楼。碉楼两层结构,基底和一楼用大石块建造,二楼为青砖墙,门框、窗框用35厘米厚的石块建成,四面设有枪眼。1945年2月27日,珠江纵队参谋长和一支队队长欧初率领民族队、民生队的游击队员夜袭伪顽军神湾围仔碉楼。因敌碉楼石条又大又厚,铁门坚固,未能成功炸毁围仔碉楼。至今留下被炸过的痕迹。
围尾碉楼 位于外沙村围尾自然村中。建于民国时期,由村民集资兴建而成。碉楼占地面积20平方米,为青砖墙,里外砖墙夹缝中心水泥砂浆,三层楼房结构。
神湾旧墟碉楼 位于神溪村涌口自然村南街。建于民国时期,设计为当时“碉楼”形式的古建筑。主体房屋墙身为青砖结构,楼顶有大红星图样。融防御工事与民居于一体,内部有射击孔、瞭望台,外墙和大门修得相当坚固,易守难攻。
安隆围碉楼 位于外沙村安隆自然村中榕树旁边。碉楼建于1906年,又名安堂自卫碉楼。由大涌安堂人牵头,村民集资兴建而成,用于安保。墙身用坚硬的长方形大石头砌成,石墙夹缝中心为水泥砂浆,碉楼长5米,宽4米,楼高三层,顶层可站立岗哨,居高瞭望。1945年2月,被五桂山游击队炸毁二、三层。1991年,村民将仅存一层碉楼进行修葺。
青砖碉楼 位于宥南村船溪五巷2号。为张氏私人住宅。建于1930年。碉楼为青砖木瓦三层一进结构,横四间,主房两层。正面有油灰山水鸟兽雕塑,半圆形窗檐内雕塑白油灰山水花草图案,窗檐、窗台外突,窗框全边形外突。主房前屋檐有花草木雕,两边有白油灰线雕图案。正门花岗岩石门方,大青砖墙身,厚实坚固。瓦木上盖,三层四方亭式,顶层可站立岗哨,居高瞭望。上置通门炮,四面均设有多个枪眼。
四、古建筑
(一)庙宇
1.外沙四顷龙王庙
外沙村四顷龙王庙位于东华自然村流水坑西南斜坡公路东侧。建于1994年,占地1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平方米。为红砖瓦结构,由村民集资建造。内设神台,庙正中央供有龙王之神像。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龙王诞,村民集资购买烧猪、醒狮庆祝,燃放鞭炮,各家杀三牲酒礼拜祭,甚是热闹。外沙四顷自然村自立神以来,村境及人畜平安,可谓风调雨顺。
2.神湾祖庙
神湾祖庙位于神溪村柚柑埔自然村馒头街柚埔桥旁。占地面积80平方米,建筑面积60平方米,建筑整体为框架砖瓦结构。庙宇前有庭院,庙宇内有前厅、天井、后厅三进。庭院门牌楼顶为斗形蓝色琉璃瓦,正脊两头各有一个金身玉麒麟;方门柱上贴红色瓷片,门柱正面有红色瓷片黑色字体对联,内容为“满门忠节传宇内,世代福泽播人间”,横批为“神湾祖庙”。庙宇正面墙上贴上红色瓷片,正门有红色瓷片黑色字体对联,内容为“华庙面对清溪水,光门背靠炉山景”,横批为“神湾神庙”。庙内天井围身梁建四条方柱架空天井顶,顶铺蓝色琉璃瓦,顶脊上放有金色陶瓷双龙戏珠。后厅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天后娘娘、观世音菩萨、龙王、华光大帝等五大神。
相传在明朝末期,神湾祖庙建在磨刀门东水道急水角(原东风糖厂山脚下),因漩流急转之危,海面风大水急,给出海捕鱼带来安全隐患,村民为避凶化吉,立此祖庙以镇海神。后二次重建祖庙,均由外地戏班感恩而建,规模较以前大,为一间砖瓦式结构的神庙,建筑面积40多平方米,四季香火鼎盛。1968年“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时被拆毁。1972年,迁至定溪大队黄牛坑山脚地重建神湾祖庙,沿用若干年后(年代数据不详),因排水不良及虫蚁灾害致使神像被白蚁蛀毁,村民认为该地不宜立庙,后将神湾祖庙拆毁。1989年,村民集资在馒头街柚埔桥旁重建神湾祖庙。
3.芒涌北帝庙
芒涌北帝庙位于海港村芒涌自然村老程围观音岩山脚下,神庙规模较小,坐南向北。清光绪年间,由黄、朱两姓人氏开村后建成。原庙名为“烈圣宫”。数年后改建加大。后因年长月久失修,受风雨侵蚀,一场大雨袭击,观音岩山山泥倾泻,庙后墙倾塌。1991年,由村民集资重建,建成一间红砖绿瓦庙宇,建筑面积为70平方米,改名为“北帝庙”。庙门口置有亭阁,庙正门嵌有阴刻一副对联,内容为“恩波覃海角,灵绩着不返”。庙内靠门右座门官神,庙中神案上左坐北帝神,中坐观音,右坐天后娘娘。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北帝诞辰之期,村民举行烧铁炮寓意“抢炮生子”发财的庆诞活动。2000年后,村民为防山火,在北帝诞庆诞活动时,不做烧铁炮这一活动。至2005年,该庙坛香不断,香火鼎盛。
4.马角天后庙
马角天后庙位于神湾镇与坦洲镇交界的马角山西北侧,坐西北向东南。该庙始建于1715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庙宇集天后圣母、太岁殿、观音堂、关帝庙于一体。清朝时,运输船只多经此水道运行,须缴纳当时布防于沿海的“海税”关口“流金厂”的通行费用。由于水陆畅通,马角天后庙是附近渔民理想的避风场地,信民不断拜祭,香火鼎盛。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娘妈旦”,大批民众在此求神纳福,占卦、求签。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被拆毁。1994年,李远生捐资10万元,重建庙宇为占地面积110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庙墙铺红瓷片,庙顶铺瓷绿瓦。庙宇设有天后庙、佛殿庙、关帝庙,庙门嵌刻写:恩论海角、德位天宫。天后庙入门右侧立护庙将军,神案上中坐天后娘娘像,左边为观音像,右边为天后行宫像,庙门两边挂满酬谢神恩的锦旗。每年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后诞”,村民举办烧炮、烧大猪、醒狮、唱咸水歌等庆诞活动。
5.神湾华光庙
神湾华光庙位于神溪村柚柑埔自然村山脚(柚埔桥侧)。始建于1889年,1989年神湾村民及侨胞集资重建,建筑面积48平方米。庙内供奉有三皇,中间为华光祖师,左为南海观音,两旁金童玉女像。庙门两侧为文武官像,彩瓷像,神案左边为木雕观音。每逢农历九月廿八为华光诞,村民到庙上香拜祭,烧炮醒狮庆祝。(www.xing528.com)
6.外沙枕头角天后庙
枕头角天后庙位于外沙村枕头角自然村碉楼边,建筑面积为20平方米。始建于清末(1909),原庙比现在的庙宇大得多。“文化大革命”期间,受破旧立新风气之俗影响,原庙、神像于1968年被毁。1993年,由村民小组出资、村民捐资重建。天后庙为红砖绿瓦构造,庙门口嵌有对联一副,为“神恩普照千门旺,圣德劻扶万户安”。庙内右坐门官神,正中神案中坐天后娘娘,左为财帛星君、右为洪运大王,此三神像均为樟木雕刻而成,彩釉粉饰栩栩如生。每年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娘娘诞,村民集资烧猪拜祭,庙宇四季香火鼎盛。
7.桂涌康真君庙
宥南村桂涌康真君庙位于桂涌自然村北球场东侧。始建于1858年,原址位于桂涌自然村村东后林旁。1892年迁建于现址。1992年,桂涌村村民、港澳同胞及香客捐资65万元,迁建庙址于现址。康真君庙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1亩,建筑面积168平方米。庙宇为一层式双间混凝土红砖墙式琉璃瓦结构,庙门外有一对石狮子护庙,庙内右侧有门官像,正殿供奉康公真君,其左侧是龙王神像,右一为康公行宫像,右二为龙母娘娘像,正殿右侧有敇封铺帝华佗仙师神位。殿前中央放有“酒船石”,该石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雕刻而成,并有祥云图案,专供善男信女向神佛礼拜奠酒之用,因而称为“酒船石”。庙内还设案台、天井、拜台、庙柱雕龙画凤,二道花雕屏风,甚是气派,四季香火鼎盛。
据康公记道教《搜神记》记载,广福康皇仁恩大帝简称为“康元帅”,道教四大护法元帅之一,传为东岳大帝属下的十大太保之一。康元帅名字不详,义名康衡,母金氏,乃生于黄河之滨。康元帅慈爱悯众,声闻于天,玉帝特敇封其为“玉封道果无漏真君,敇封诚孚天烈广福康皇,仁恩大帝”,简称为“康元帅”,掌管各地的土地神。
8.柚埔关帝庙
柚埔关帝庙位于神溪村柚埔上巷篮球场侧。始建于民国时期,1990年重修。该庙占地面积40平方米,建筑面积32平方米。建筑整体为砖瓦木结构,门前屋檐深筒1.3米,木质门方。庙宇分前厅、天井、后厅三进,后厅供奉关帝神。关帝庙香火鼎盛,四季受香火礼品,求神纳福,占卦、求签。
(二)祠堂
位于宥南村十二自然村环篮球场旁的陈家祠(摄于2005年)
1.陈家祠
陈家祠位于宥南村十二环自然村篮球场旁。建于19世纪70年代,建筑面积约270平方米。坐北向南,单层砖瓦结构。屋檐正面有花木雕,两侧有灰雕,灰雕火山墙正脊。室内有门厅、偏房、天井、正堂。四边有方形石柱和方形砖柱,正堂有方圆盘石托。
位于宥南村十二环自然村篮球场旁彭的家祠(摄于2005年)
2.彭家祠
彭家祠位于宥南村十二环自然村篮球场旁。始建于19世纪70年代,重修于20世纪80年代。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坐北向南,单层砖瓦结构,屋檐正面有麒麟灰雕,两侧花线灰雕,半圆窗沿花果灰雕。室内有天井、正堂。天井四边有方形石柱,正堂有圆形木柱,木柱顶部有木雕,柱下有方圆盘石托。
位于东华自然村的吴公祠堂(摄于2005年)
3.东华村吴公祠堂
东华村吴公祠堂位于宥南村东华自然村中央,坐东向西。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斗门县八甲汉溪村(汉坑村)吴氏子孙吴传环、吴观富等建村后,陆丰、三灶及汉坑等村吴氏族人陆续迁入而扩大村落,取名“东华村”后,建造吴公祠堂。祠堂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祠堂前右面有一棵木棉树。祠堂为砖瓦木结构,粉墙绿瓦,分东西两厢。正门横额“上颖吴公祠堂”,对联“源宗渤海,脉接朔峰”。祠堂神案放置吴氏历代祖先牌位,正中横额“百世其昌”,两边对联“祖宗千年烈,子孙万代昌”。门面及堂内四围画有花鸟人物山水图画,中间天井,采光通风良好,是神湾境内保存较好的古建筑。
(三)古桥梁
1.神湾圩石桥
神湾墟石桥位于涌口市场东侧。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石桥由花岗岩石铺砌而成。桥长20米,宽1.4米。桥墩2个,离水面约3米。桥面由9条花岗岩石板搭建而成,每条石板长6米,宽0.45米。1992年,在石桥西侧建一座水泥钢筋结构的新涌口桥后,原石桥保留,但不再使用。
2.柚柑埔石古桥
柚柑埔石古桥位于柚柑埔自然村柚埔亭旁。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1978年与1991年重修。南北走向,为五孔石梁桥,沙石水泥结构,长23米,宽3米。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保护单位。
(四)古住宅
1.陈铭方、陈土方古宅
陈铭方、陈土方古宅位于神溪村柚埔上巷22、23号。陈铭方、陈土方太祖父于民国时期(约1908年),聘请陈金泉建筑建造。房屋占地面积1470平方米,为中西式两层楼结构。主体房屋墙身大青砖,楼房内部为栋杉木瓦结构。二层楼板处前面各有白油灰雕塑花图案,门顶两边柱子正面有白油灰雕塑花图案和文字。房屋正门大理石门框,半圆形窗檐内雕塑白油灰山水花草图案,窗檐、窗台外突,窗框全边形外突,窗框由大理石铺砌而成。
位于神溪村柚埔上巷22号陈铭方古宅(摄于2005年)
位于神溪柚埔上巷22、23号古宅(摄于2005年)
位于神溪村邱屋自然村老邱街的邱容生古宅(摄于2005年)
2.邱容生古宅
邱容生古宅位于神溪村邱屋自然村老邱街8号之1。建于1913年。华侨富人(俗称“金山客”)邱容生带资产回国,耗资1000两白银建成。占地面积208平方米,坐北朝南,单层,金字形屋顶,以泻雨水。古宅兼具西方风格和岭南特色,青色砖瓦结构,装饰精美,趟拢门,雕镂金门楣、青雕灰塑的门官。古宅保存现状良好,无人居住,现用以安放祖先的神位。
位于宥南村东华自然村北二巷的吴氏四合院(摄于2005年)
3.吴氏四合院
位于宥南村东华自然村东华北二巷。19世纪80年代末,由吴氏华侨回国建设而成。该房屋建筑面积252平方米,坐北向南,两层砖瓦木结构。墙四角均有大花岗岩条石,屋顶分为东西金字形山墙,门庭顶建有阳台。房屋建有门庭、天井、中空正厅、正房、南北厢房、客厅、厨房,二楼设客房、书房,南北厢房一、二楼可相通。正门两边方柱上各有山水灰雕,花岗岩石窗框,花草鸟兽彩灰雕塑的半圆形外嵌窗檐,线雕屋檐。房屋内木雕风格,装饰精美,具有中西式混合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为当时最具特色的华侨古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