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长期以来,石岐一些“卖武佬”常常到神湾走村串巷敲锣打鼓吸引群众观看杂耍表演,项目有胸口碎石板、气功断铁线、坐独轮表演。当围观群众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向群众售卖跌打药及一些日常药品。境内群众对这些“卖武佬”都习以为常。
50年代至60年代,境内群众可以观看幻灯片《半夜鸡叫》《小兵张嘎》《刘三姐》等作品,欣赏到优秀的电影艺术作品,如《上甘岭》《青春之歌》《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小兵张嘎》等。
70年代,粤剧、粤曲、小品、革命样板戏、文艺宣传队下乡最受境内群众欢迎。外沙、古宥、南镇、沙岗、定溪、磨刀、芒涌、竹排、大排等处均建有会堂,会堂的功能主要是集中群众学习(简称“开群众大会”),农闲季节用于搞文化演出或邀请粤剧团到村唱大戏,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电影成为农村社会最重要的媒介。即使是比较偏远的村落,一个月也能看上一两次电影。放映时,几乎是倾家出动观看。“文化大革命”十年,能够观看到的只是根据样板戏创作并拍成的电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智取威虎山》《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沙家浜》《海港》等8个“革命样板戏”。报纸(包括传单)发行量空前绝后,生产大队乃至生产小队都订有报纸,并有专人组织认真阅读。广播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村民从广播中了解国家大事和聆听革命歌曲。音乐大规模大范围地介入群众生活,主要是流行颂歌、语录歌与诗词歌,抒发人民对领袖的热爱。当时的四大歌曲分别是《东方红》《国际歌》《三大纪律八大注意》和《大海航行靠舵手》。
1972年后,境内流行“战地新歌”,既有革命历史歌曲、民谣,也有新创作歌曲,有的歌曲尤受境内群众喜爱,如《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浏阳河》《红区干部好作风》《八月桂花遍地开》等。
1980年,收音机、收录机逐步进入境内农村家庭,尤其受到农村青年的欢迎。农村拥有黑白电视机的家庭增多,电视集声音与图像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收视自主性和观赏性。每当夜幕降临,农民不再渴望到远处看一场电影或者听一场好戏,看电视可以替代原有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且电视剧具有延续性,比电影更有悬念。外来的电视连续剧,以美国、日本、港台电视剧最受欢迎,电视收视率最高、最流行。如美国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日本电视剧《血疑》《排球女将》等热播,留给一代人美好的回忆。而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为“央视春晚”,或直接称为“春晚”)从1983年开办,每年除夕之夜成为城镇乡村过年的“视觉盛宴”。1985年前后,《红楼梦》在国内热播,成为境内许多农村家庭的必看节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90年代,看演唱会、唱卡拉OK、跳交谊舞及国际舞等健身舞蹈,成为境内青年人的时尚。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蓬勃发展,文学、书画、摄影、文艺创作、曲艺等文化团队相继出现。
2005年,境内群众文化涵盖观看电视、电影或参与演出、展览、自娱自唱等。
二、主要文艺团体
(一)新湾公社文艺宣传队(www.xing528.com)
新湾公社文艺宣传队成立于70年代,队员18人,队长由公社干部古陆胜担任,演出经费由公社出资,节目由宣传队结合当年实际,自编自导,表演节目有舞蹈、独唱、三句半,内容最多以宣传毛泽东思想为题材。1972年,代表公社出席中山县文艺汇演,获集体三等奖。1977年,新湾公社文艺宣传队解散。
(二)髻山曲艺社
1999年12月,镇政府为鼓励民间办文化,出资成立髻山曲艺社。曲艺社有成员20人,均来自境内曲艺爱好者,第一任社长卓月祥。曲艺社由古宥村委规划用地,位于村委会后侧,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社内配有灯光音响设备及各种乐器,逢周一、二、五晚演出排练。曲艺社开办以来,接受镇文化站安排,开展送曲艺下乡服务。2000—2005年,髻山曲艺社到境内五村一居送戏演出38场,成名的原创曲目有《神湾在腾飞》和《家乡在巨变》,深受群众欢迎。为提升曲艺社成员演唱水平,曲艺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经常与邻镇联谊交流活动。
(三)神湾镇摄影协会
神湾镇摄影协会于2003年成立。会员由爱好摄影的镇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主和社会人士组成,会员通过摄影互相交流。2003—2005年,共举办2次《神湾巨变》《山水神湾》摄影赛,收录优秀作品22件。
(四)神湾镇书画协会
神湾镇书画协会于2003年成立。会员由镇内退休老干部、中小学教师、企业和社会人士组成,有12人。2003—2005年,每年在国庆节和春节举办镇书画比赛,共收集一等奖书画作品80余件。协会会员、外沙村青年书画家霍惠成参加中山市举办的各类书画比赛,多次获得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