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概况
神湾的小学教育始于民国时期,乡村先后设立简易小学(实为私塾)。神湾境内有神湾学堂,古宥乡有髻山学堂、外沙枕头角学堂。均属初级私立小学,每校学生约30—40人,没有专用校舍,主要以庙宇、祠堂或闲置房屋作为教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对教育进行整顿和改造,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和完善。1952年,国家全面接管小学,农民子弟入学踊跃。1953年后,贯彻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掀起全民办学的高潮。到1957年,神湾、古宥、南镇、定溪、四隆围、藕围、十二顷、磨刀、芒涌、竹排各村先后新建和改建校舍,逐步脱离祠堂、庙宇学校。神湾乡设立神湾小学、古宥小学、南镇小学、定溪小学、四隆围小学、藕围小学、十二顷小学、磨刀小学、芒涌小学、竹排小学共10所,设立东华村分校、新墩村分校、后隆围分校、顷三分校和外沙农场分校5所,学生人数322人。
1965年,神湾人民公社成立,调整学校布局,调整为神湾小学、古宥小学、外沙小学、南镇小学、大排小学、磨刀小学、芒涌小学、竹排小学、定溪小学九所全日制小学,设有官佃围、东华村、新墩、后隆、顷三、外沙农场、四隆围、马角八个分教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实行“停课闹革命”,1968年复课,但教学秩序仍不正常,学校管理下放到农村,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教学内容不齐全,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学校普遍开办“小农场”,实行半天上课半天劳动的制度,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8年,学校贯彻教育部重新颁布的《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恢复和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又根据上级关于“每个公社要办好一所中心小学”的指示精神,新湾小学被确定为神湾公社的中心小学。1979年起,全面调整教育,着眼于打好基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普及小学教育工作开始。1980年,神湾中心小学新建一座面积为150平方米的教学室。1981年9月,境内各小学全部撤销附设初中班,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历史结束。1983年,境内撤销各小学分教点,保留十所完全小学,实现学校“一无两有”,并且不断充实教学设备和教师队伍配备,适龄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实现普及小学教育。
1984年,神湾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义务教育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整治学校校容校貌,投资87550元修建校舍面积1076平方米。其中重建校舍面积661平方米,大修面积415平方米。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普及小学教育得以巩固,1987年,全镇有小学10间,共58个教学班,有小学生人数1748人,7—11周岁儿童入学率达100%。
1990年起,境内各学校响应中山市教委的号召,开展创“四优”(优美校园、优质教学、优良校风、优化管理)活动,以优质教学为核心,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前提,继续抓好校园建设、教学设备和场室的配套,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定溪小学由港澳同胞陈伟夫先生捐资50多万元重建两层教学大楼,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教学楼建成后,陈伟夫先生再出资20万元进行校园美化绿化,购置教学设施设备。1990年9月新校园建成交付使用,定溪小学更名为定溪仁爱小学。
1991年,神湾镇采用“市拨一点,镇、村自筹一点,群众集资一点,动员港澳华侨同胞捐资一点”的办法,共筹措54万元在神湾中心小学旧址,改建三层教学大楼,共18间教室,建筑面积1789平方米。同年,古宥小学通过动员社会各界热心教育的人士捐资60万元,改建两层教学大楼,共16个室,其中教室12间,功能室4间,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1995年,神湾中心小学、古宥髻山小学、定溪仁爱小学、外沙二小顺利评为市“四优”达标学校。
2000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要求,全镇着手筹集资金投入电脑室的建设,至2003年,共投入200多万元,建有小学电脑室5个,配置电脑126台,三年级以上按要求全部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2003—2005年,神湾镇开展创建“省教育强镇”活动,分三步进行全镇教育布局调整,第一步在2003年将大排小学、芒涌小学、磨刀小学合并成1所海港小学;第二步在2004年将海港小学、外沙一小、外沙二小撤销,同时引进2所民办学校,在原外沙二小校址改办为神舟学校,在原海港小学校址改办为育才学校;第三步在2005年完成全镇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形成公办学校为1所中心小学,1所神湾中学,2所民办学校的布局。2005年9月,有小学生3103人,其中公办小学生1768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为神湾镇次年顺利通过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验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制变革
民国时期的学堂和私塾没有统一学制。1952年根据教育部《小学暂行规程(草案)》,神湾境内部分小学试行五年转六年的学制改革。
1955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教学计划》,神湾境内开始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1960年执行中山县《二部制教学计划》。1962年7月试验二部制的小学在五、六年级尝试开设外语课。1965年,按《广东省1965—1966年半日制耕读小学计划》设置课程,实行六年耕读学制,教学与劳动并重,神湾公社有7所小学共开办耕读班14个,学生406人。
1967年根据国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实行小学五年制。1968年起神湾境内各小学陆续附设初中班,至1973年,神湾(新湾)公社有8间小学附设了两年制初中班。1978年秋起,根据教育部规定,学制再次改为六年一贯制,神湾(新湾)公社在1982年起实施全面完成六年一贯制的改制工作。2003年9月神湾镇小学建立统一的学籍管理制度。
三、课程设置
民国时期,小学采用的教材,教育部门没有统一规定,由各学校自选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等出版的教材。神湾学堂、髻山学堂、枕头角学堂的教材由教师自选、自购或自编,没有统一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县在小学课程设置,取消民国时期设的“公民”“童子军”等课程。1950年上半年开学,神湾境内小学选用广东省委托广州市编的国语、算术课本,高小选用广东省编的历史、地理、自然、政治课本。是年秋季,小学一至四年级还增加了常识课本。
1952年,神湾境内各学校一至五年级设置语文、算术、体育、图画、音乐五科,四、五年级另设自然、历史、地理三科。六年制小学则按教育部2月颁布的《“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育计划》设语文、算术、自然(高小)、历史(高小)、地理(高小)、体育、音乐、美工8科。算术科从四年级起包括珠算在内。美工科包括图画、劳作,由学校根据实际安排。学生集体活动时间总量(包括朝会、周会、校内活动、校外社团活动)分别为:五年制小学340分钟/周,六年制小学450分钟/周。周会逢星期一早晨由校长主持,以训育为主。
1955年下半年,神湾境内各小学按照教育部9月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开始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增设手工劳动科,增加自然和体育两科的时间,使教学计划更加完整地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60年后,神湾公社各小学执行中山县颁布的《二部制教学计划》。1962年7月,根据教育部通知“试验新学制的五年一贯制小学,一般在五年级开设外语课,个别基础好的六年制小学,也可在五、六年级开设外语课”。神湾境内符合此规定要求的小学逐步开设外语课。
1966年9月,神湾(新湾)公社各学校开展“停课闹革命”运动。1968年复课,主要开设语文、算术、政治和劳动课。
1981年,根据教育部通知,神湾公社教育办公室实施从三年级起停止设政治课,设置思想品德课,并陆续恢复地理、历史课,将自然常识设为自然课。1983年起,神湾各小学五、六年级开设英语课。
2000年起,神湾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镇各小学毕业考试会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
表6—1—6 1979—2005年神湾镇(公社、区)小学教育情况表
注:表内包括神舟学校、育才学校2所民办学校师生人数
表6—1—7 1990年神湾镇小学情况一览表
(续上表)
表6—1—8 2005年神湾镇小学情况一览表
四、小学学校简介
(一)神湾中心小学
神湾中心小学始建于1925年,当年由乡间热心教育的绅士在李家祠堂开办,名为神湾学堂,1937年8月改建为神湾初级小学,设有3个教学班,学生70多人,教员3名,学校校长李远帆。1950年更名神湾小学,神湾乡政府重视教育,开办夜校、扫盲班,生源不断增加,学校逐步扩建,到1963年,有教学班5个,教师7名。1968年,在“读小学不出生产队、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附设初一、初二2个初中班,1972年将初中班撤并到新湾中学,1978年9月称为新湾中心小学,1981年称神湾中心小学。1983年,恢复小学六年制,有教学班8个、学生330名、教师17名。1985年,在区首届少先队仪仗队大检阅比赛中荣获第一名。1986年,通过中山市教育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检查验收。1989年起,在神湾镇政府、神湾村委的支持,当地群众及港澳华侨同胞热心支持下,掀起重建神湾中心小学的热潮,至1991年共集资54万元,并改建成三层教学楼,建筑面积1789平方米,有18个教室,配有语音室、电脑室、实验室、音乐室、少先队部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篮球场等。2003年,有教学班12个、学生624人、教师24名。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篮球运动是学校体育特色,1993—2001年,参加镇小学生篮球比赛蝉联六届冠军。1994年获中山市少先队仪仗队花样操比赛二等奖,1998年获中山市少先队仪仗队花样操比赛三等奖,2002年获中山市少先队仪仗队花样操比赛二等奖。1995年被评为中山市“四优”达标学校,近年先后获得中山市“少先队先进集体”、中山市“红旗大队”、中山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中山市“先进语文科组”和“先进英语科组”。
2005年9月,随着全镇开展创建“省教育强镇”工作,教育布局调整,神湾镇政府投资3000万元,在神湾中心区野狸洲,迁建神湾中心小学校园,将5所公办小学(神湾中心小学、古宥髻山小学、南镇小学、定溪仁爱小学、竹排小学)合并成1所新的神湾中心小学。
校园占地面积48亩,建筑面积14978平方米,绿化面积11257.1平方米。配套设施完备,设有35间教室,32间教辅室,配有语音室、电脑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科技室、图书室、电子图书阅览室、多媒体室、会议室、少先队部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体育器材室、室内体育场(1个),师生饭堂(1间)。室外有体育快乐园、生物园、200米标准运动场、篮球场(8个)、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台(8张)等设施。每室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每位教师配有教学电脑,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师生早、午在校用餐,学生在校午睡,中山市公共汽车公司配备10部校车早、晚接送学生。在校学生1769人,设35个教学班。在编教师78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24名,小学一级教师25名;本科学历7人,专科59人,中专12人,学历达标率100%。
表6—1—9 神湾中心小学历任校长名录
(二)古宥髻山小学
古宥髻山小学始建于1943年8月,由古宥乡旅居南洋华侨李光先生发起捐资,在船溪村名为鹰地的旧庙址上兴建学堂,称为髻山学堂,有教学班3个,学生60多人,教师3人,校长郑金庆,隶属古宥乡公所管理。1954年改建成10间教室,中间有大院的四合院校园,更名为古宥小学,学制六年,开设1个儿童夜读班和成人扫盲班。1957年改制为六年制。1969年,在“读小学不出生产队、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古宥大队出资在学校前建起2间砖瓦教室,附设初一、初二2个初中班,更名为古宥学校,小学改为五年制。1974年,古宥大队在初中教室对面扩建2间初中教室,9月,发展成附设两年制4个初中班,初一、初二各2个班。小学发展到7个班,隔年级两个教学班,学校更名为古宥学校,分小学部和初中部,有学生300多名。1975—1977年,初中班迁到名为“大坑塘”的半山腰上进行办学,开设农场。1978年2月,初中班迁回原初中课室上课。1981年9月1日,初中班撤并到神湾中学,学校更名为古宥小学。1983年,恢复小学六年制。1985年,古宥大队把学校前一边的2间初中课室改建成小会堂,其时,学校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6平方米,1986年,学校在校园北面原学校农场修建运动场。
1990—1991年,学校开展创建“四优”学校工作,在神湾镇政府、古宥村委的支持,当地群众及港澳华侨同胞热心支持下,集资58万元,把教室改建为两层教学楼,有14个课室,建筑面积1076平方米,学校更名为古宥髻山小学。1993年,学校根据社会群众的需求,开设学前三年教育。2001年,神湾镇政府、古宥村委投资共116万元,在原古宥会场旧址,改建为三层幼儿园教学大楼,有9间教室,建筑面积110平方米,学校具备“两区一场”,即小学区,幼儿园区和运动场。2002年,学校配备电脑室、实验室、文印室、广播室、少先队部室、运动场、篮球场。开设8个教学班,一至六年级隔年双班,有学生492人。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德育为中心,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教学质量稳居全镇前列,1978年,郑艳娥从古宥学校(初中)考上中山纪念中学。1986—1991年,连续五年在全镇小学升中考试中取得总分第一名。1990年,吴亦红、叶妙姬从古宥髻山小学考上中山纪念中学(初中)。朱北森老师在1979年被评为“佛山地区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周应机老师1992年荣获“广东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学校被评为中山市“四优”达标学校。2000年获得中山市“红旗中队”。2001年,熊映新老师参加中山市小学五、六年级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比赛活动,荣获二等奖。2002年,学校获评中山市“少先队先进集体”、中山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神湾镇“文明单位”。2003年评为中山市“先进语文科组”和“先进英语科组”。
2005年9月合并到新神湾中心小学。
表6—1—10 古宥髻山小学历任校长名录
(续上表)
(三)南镇小学
南镇小学始办于1942年8月,由乡绅捐资兴办。当时在村里的一间张氏祠堂办起了南镇学堂,由乡绅管理。1950年更名为南镇小学。1956年8月,南镇大队在村中的“打谷场”旁兴建校园,校园占地面积666平方米,建筑面积392平方米,小学实行四年学制教学,有学生75人,开设4个教学班,一二年级复式班,教师5名。1969年,在“读小学不出生产队、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大潮下,开设初中2个班,小学实行五年制教学。由于中学生人数过少,1973年初中班撤并到新湾中学。1986年,外来人口不断增多,生源逐步增加,学校实行六年制,有学生190多人,开设6个教学班。
1992年,学校开展创“四优”活动,南镇村发动港澳、华侨同胞和外商捐资,在螺地山西面脚下辟地迁建南镇小学两层教学大楼,校园占地面积8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有运动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少先队队部室、体育器材室。2003年配置电脑室。(www.xing528.com)
2005年9月合并到新神湾中心小学。
表6—1—11 南镇小学历任校长名录
(四)定溪仁爱小学
定溪仁爱小学始建于1948年8月,由港澳、华侨同胞捐资,在村边山脚下辟地,建起了有3间平房教室的定溪学堂,由定溪乡公所管理。1950年更名为定溪小学,有学生38人,分2个教学班,一、二年级复式班,三、四年级复式班,教师2名。1953年后,五、六年级学生到神湾小学就读。1970年,定溪大队改建成5间砖瓦房的校舍,学校实行五年一贯制教学,有学生80多人,教师5名,开设4个教学班,一、二年级复式班。
1990年,定溪村港澳同胞陈伟夫先生捐资50多万元,改建定溪小学校园,建起两层教学大楼。建成教学楼后,再出资20万元进行校园美化绿化,购置教学设施设备。同年9月,新校园建成交付使用,学校更名为定溪仁爱小学。当年,校园占地面积4107平方米,建筑面积1220平方米。设有教师办公室、少先队队部室、实验室、广播室、会议室、运动场、篮球场。1994年,开设6个教学班,一至六年级各1班,学生200多人,教师7名。2003年,设置电脑室,配置电脑10台。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显著成绩。1986年,在全镇小学统一考试中,五六年级数学成绩取得第一名。同年,全镇教学工作现场会在定溪小学召开。
2005年9月,定溪仁爱小学合并到新神湾中心小学。
表6—1—12 定溪仁爱小学历任校长名录
(五)竹排小学
竹排小学始建于1954年8月,竹排村在村中心建起简易茅草房,举办竹排小学,隶属竹排村管理。有学生80多人,教师4人,3个教学班,学制1—4年级,一、二年级复式班,五、六年级学生要到神湾小学就读。1963年,竹排大队出资,将茅草房自建成砖瓦房校舍,改名为“竹排沙学校”,办成了六年全日制小学。1970年,在“读小学不出生产队、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竹排大队在村中另辟地兴建校舍,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每个年级设1班,附设初一、初二2个初中班。学生180人,教师9名,公社派出公办教师3人,大队聘请民办教师6人。1973年,附设初中班全部撤到新湾中学。1982年,竹排大队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改建校舍,校园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7平方米,恢复六年制小学教育,学校改称为竹排小学。有学生171人,设6个教学班,教师8名,其中4名公办教师,4名民办教师。学校设有教师办公室、少先队部室、体育器材室、篮球场、教师宿舍等设施。1985年,高兆莲校长被评为“佛山市先进工作者”。
1992年,竹排小学开展争创“四优”学校工作,竹排村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办学,采用“三个一点”(政府出一点,村委出一点,群众和港、澳、侨胞捐资一点)的办法,集资60多万元,迁建竹排小学校舍。学校教学大楼两层,校园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980平方米,10个教室,有200米跑道运动场,设有教师办公室、会议室、音乐室、少先队队部室、体育室、图书室、生物园、教师宿舍和厨房,校园美化绿化。1997年通过“四优”达标学校评估验收。
2005年9月,合并到新神湾中心小学。
表6—1—13 竹排小学历任校长名录
(六)外沙一小
外沙一小始建于1954年8月,由外沙乡在后龙村中自建茅草房,办成外沙学校后隆围分校,设一、二年级,有学生40多人,教学班2个,民办教师2个,学生自带课桌椅,其时学习条件很艰苦。1965年,开设1—4年级,设4个教学班。1971年,外沙大队改建校舍成砖瓦房。1983年扩建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261平方米,建筑面积261平方米,设6个教学班,实行六年一贯制完全小学,学校更名为“外沙一小”,同时开设1个学前班。1990年,有学生206人,教师9名。
1997年,神湾镇政府投资15万元重建外沙一小校舍,将原来的砖瓦结构改建成水泥结构平房,建有7个教室,开设一至六年级,1个学前班,1个教师办公室、少先队队部室、器材室、篮球场。
学校实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体育方面成绩显著。1997—2000年,在全镇小学统一考试中,连续三年夺得语文成绩第一名。1999—2001年,在全镇小学生篮球比赛活动中,连续三年荣获第一名。
2004年9月,撤销外沙一小。
表6—1—14 外沙一小历任校长名录
(七)外沙二小
外沙二小始建于1954年8月,外沙乡在新墩村中心自建茅棚房,办起了外沙学校新墩分校。设有4个教学班,开设一至四年级,五、六年级学生到外沙学校(原址藕围村内)就读,有学生100多人,民办教师4个。1970年,外沙大队改建新墩分校校舍,建成4间砖瓦房,学生有了木制课桌椅上课。1982年,外沙大队扩建新墩分校校园,校园占地面积2136平方米,建筑面积354平方米,有8间教室。1983年9月,学校更名为“外沙二小”,实行六年制完全小学,开设一至六年级6个教学班。有学生243人,教师9名,其中公办教师4名,民办教师5名。
1994年,神湾镇政府、外沙村委会投资60万元兴建外沙二小校园,建起三层教学大楼,校园占地面积13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有12个教室,设置教师办公室、会议室、电脑室、实验室、少先队队部室、图书室、运动场、篮球场、足球场、体育器材室。2002年,电脑室配置20台电脑。有学生340多人,教师9名,其中公办教师7名,民办教师2名。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在体育、艺术教育方面成绩显著,2001年,参加中山市小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1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王沛林同学以满分的成绩荣获一等奖。2002年,代表神湾镇参加中山市小学生男子足球比赛,获得全市第三名。吴妙玲老师被评为“2002年中山市优秀大队辅导员”。
2004年9月,撤销外沙二小,原校址改建为民办“神舟学校”。
表6—1—15 外沙二小历任校长名录
(八)磨刀小学
磨刀小学始建于1954年8月,磨刀乡在村中磨刀山南面山脚下辟地,建了两排茅草房,分6间教室,开办磨刀小学。实施学制六年一贯制教学,设6个教学班,有学生130多人,教师6名。1968年,在“读小学不出生产队、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磨刀大队改建校舍成砖瓦结构,有8间教室,开设2个附设初中班。1974年9月,接收大排小学、芒涌小学初中学生到初中班就读。1979年9月,撤销初中班,实行小学六年制教学,设一至六年级,有6个教学班。1984年,磨刀大队改建校舍,校园占地面积666平方米,建筑面积392平方米,设置8个教室,有学生133人,教师8名。
1993年,磨刀村委发动港澳同胞、侨胞捐资,共筹集资金40多万元,改建磨刀小学校园,兴建两层教学大楼,校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有10个教室,设置有教师办公室、少先队队部室、图书室、实验室、体育室、器材室、运动场、篮球场。有学生260多人,教师8名。
学校坚持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校风良好,教学成绩显著。1985—1987年,在全镇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中,语文成绩全镇第一名。1988年,中山市教育局美术教研室在磨刀小学开展全市南半部镇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公开课活动2000年,六年级数学科获得全镇小学统一考试第一名。
2001年9月,全镇教育布局调整,三年级以上学生并到海港小学就读。2003年9月,将一、二年级学生合并到海港小学上课。至此,撤销磨刀小学。
表6—1—16 磨刀小学历任校长名录
(九)大排小学
大排小学始建于1953年8月,大排乡在上涌中心自建两排茅草房,分5间教室,实行六年制小学教育,开设5个教学班,其中两级复式班。有学生70多人,教师6名,其中公办教师1名,民办教师5名,1964年,实行一至六年级教学,每级1个教学班。1968年,大排大队扩建校舍,建成10间砖瓦房教室,开设附设2个初中班,小学一至五年级5个小学教学班,1个教师办公室,1个教师厨房和1个教师宿舍。有学生100多人,教师12名,其中公办教师3名,民办教师9名。1974年9月,初中生并到磨刀小学初中班就读。1982年,大排大队迁建大排小学校园,在大排村闸门前原学校农场兴建两层教学楼,占地面积1898平方米,建筑面积282平方米,有10个教室,1个运动场,1个篮球场。1983年9月,撤销初中班,实行小学六年制教学,设一至六年级,有6个教学班,有学生142人,教师8名。
1999年,神湾镇与大排管理区投资13万元,重建大排小学校舍,扩建1个礼堂和校园围墙,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设有教室、教师办公室、礼堂、图书室、器材室、教师宿舍和厨房、运动场、篮球场。有学生160人,教师9名。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校风良好,注意培养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体育、艺术教育成绩较为突出。1988年,在全镇小学生体育比赛中,获得女子跳高第一名,男子800米第一名。1997年,胡炳光校长在大沙田的艰苦条件下,坚守教育38年的事迹,受到《香山日报》记者采访。《香山日报》刊登他的事迹。
2001年9月,全镇教育布局调整,三年级以上学生并到海港小学就读。2003年9月,一二年级学生合并到海港小学就读。至此,撤销大排小学。
表6—1—17 大排小学历任校长名录
(十)芒涌小学
芒涌小学始建于1956年8月,芒涌村在村中心一座两层的平房开办五年制小学,建筑面积91平方米,设2个复式教学班,实行隔年招生,有学生40人,教师2名。1970年,在“读小学不出生产队、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芒涌小学开设初中一二年级复式班,1974年9月,初中生撤并到磨刀小学初中班就读。
1993年9月,神湾镇和芒涌管理区投资30万元,在芒涌村西北山脚下,兴建芒涌小学校园,兴建两层教学大楼,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共有8个室。设4个教学班,采用隔年招生,有学生110多人,教师4名,其中公办教师2名,民办教师2名。
2001年,全镇教育布局调整,镇政府投资50万元,在教学楼东面加建一座两层教学楼,学校一共有教室16个,设有教师办公室、会议室、体育室、图书室、少先队队部室、实验室、器材室、运动场、篮球场。神湾镇将磨刀小学、芒涌小学、大排小学合并到芒涌小学,更名为“海港小学”。同年9月,磨刀小学和大排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并到海港小学就读。2003年9月,一、二年级学生合并到海港小学就读,合并后,有学生250人,教师16名。
2005年9月,海港小学合并到新神湾中心小学。
表6—1—18 芒涌(海港)小学历任校长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