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神湾镇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

中山市神湾镇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产养殖业成为境内农业生产的支柱之一。此后,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鼓励种养专业户把低产田改作鱼塘,引进新技术,实行科学养鱼,每年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境内众多水产品中,竹排、磨刀两岛盛产的禾虫,以其鲜美著称。由于防咸筑闸及水体污染,禾虫产量日渐减少。这些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塘鱼生产的发展。虽然受连续两次台风影响,塘鱼平均亩产仍达394公斤。一是举办水产技术培训班与技术员下乡指导相结合,推广科学养鱼。

中山市神湾镇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

神湾地处西江下游磨刀门水道出海口处,河涌交错,咸淡水交替出现,水质良好,适合各种水产品的繁衍生长,水产资源丰富。境内居民早就有在江河浅海捕鱼、挖掘低洼地养鱼的习惯。1958年6月,在定溪建立渔业队,发展江海捕捞业。1965年,境内有鱼塘204.5亩。1966—1974年,农业以粮为纲,塘鱼养殖发展缓慢,渔业生产以发展江河浅海捕捞为主。1975年新湾公社塘鱼站成立,负责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1976年,境内鱼塘发展到2049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取消塘鱼的派购任务,随着人们对塘鱼的需求量增大,鱼市场畅旺,农民养鱼的积极性提高。80年代,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加快,低产田改造成鱼塘,加上水产品流通渠道的健全,境内鱼塘养殖面积不断扩大。2001年,境内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经济效益)农业”,养殖品种由“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向“名、特、优、新”品种以及本地特色水产品禾虫发展,引进鲮鱼、水鱼、笋壳等品种,并改进养殖环境、饲养方式,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478亩,其中鱼塘面积6388亩,塘鱼总产3447吨,实现产值2964万元。禾虫护殖也发展较快,面积3880亩,产量44.7吨,产值205万元。水产养殖业成为境内农业生产的支柱之一。此后,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鼓励种养专业户把低产田改作鱼塘,引进新技术,实行科学养鱼,每年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2005年,境内塘鱼养殖面积7977亩(其中禾虫养护面积3000亩),总产7784吨,产值7000多万元。

一、水产资源

境内属于咸淡水交汇处,水产品丰富,种类繁多,有咸水鱼类、淡水鱼类、虾类、蟹类、贝壳类等。

(一)咸水鱼类

棘头梅童鱼(黄皮、黄皮狮头鱼)、七鲧鲚(马鲚、凤尾)、多种蛇鲻(狗棍)、青鳞鱼、黄鲫(黄雀)、金色小沙丁鱼(横泽)、狼虾虎鱼(乃鱼)、马鲛、马友、康氏小公鱼(白春仔)、中国鲳(白鲳)、锱鱼(蚬鲚)、唱鸡婆、宿头鲂雨、笋壳鱼、金鼓、石斑、盲曹、剥皮羊、马头、青鳞、横泽、庵丁、蚬鲻、黄鲻、乌头鱼、狗吐、黄皮鱼、曹白、马友鱼、红三鱼、或鱼、带鱼、鱿鱼、马鲛、黄花鱼、墨鱼、章鱼等。

(二)淡水鱼

鲥鱼(三黎)、斑鰶鱼(黄鱼)、舌鳎(龙利)、广东鲂(䈪鱼)、弹涂鱼(花鱼)、多种白甲鱼白鸽)、多种银鱼(白饭鱼)、鲫鱼、白鳝、藤鳝、黄鱼、河鳗(风鳝)、鲶鱼、生鱼、塘虱、黄鳝、泥鳅、鲤鱼、福寿鱼、蠢鱼、白饭鱼、乃鱼、乌鱼、鳖鱼、坑鲣、猪乸锯、花鲈(鲈鱼)、桂花鱼、草鱼(鲩鱼、白鲩)、青鱼(黑鲩)、鲮鱼、鳊鱼、鳙鱼(大头鱼)、鲢鱼等。

(三)虾类

沼虾(河虾大头虾)、脊尾白虾(白虾)、宽沟对虾青虾)、银虾、沙虾、黄虾、竹节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濑尿虾等。

(四)蟹类

毛蟹、花蟹、锯缘青蟹(青蟹)、螃蟹等。

(五)贝类

白蚬、鱩、青口、圣子、扇贝河蚌、沙蚬、田螺、坑螺、河蚬、牡蛎、蛤蚧等。

另外有蟛蜞、水蛇、青蛙、禾虫和蛲足类水生物的虾春等。

境内众多水产品中,竹排、磨刀两岛盛产的禾虫,以其鲜美著称。由于防咸筑闸及水体污染,禾虫产量日渐减少。

二、水产养殖

(一)池塘养鱼

民国时期,境内鱼塘面积不多,多利用水塘、水坑养殖杂鱼,分散出现于一些村落中。养殖品种主要有鲤鱼、鲢鱼、鲮鱼、鳙鱼、鲩鱼、鲫鱼以及河虾、沙虾等。农户养鱼技术和管理落后,年产量很低。鱼苗放养后,一般是用水浮萍或猪粪、人粪(在鱼塘边建厕所)等作饲料,一年干塘一次才来捉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池塘养鱼推广“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建立“三消毒”(鱼种消毒、饲料消毒、鱼塘消毒)“四定”(定位、定时、定量、定质投放饲料)的饲养管理制度,以及使用磺胺脒、漂白粉硫酸铜等药物防治鱼病,使塘鱼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境内有鱼塘93亩,总产15吨。鱼塘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执行“以粮为纲”的方针,发展粮食生产是首要任务,禾田改为鱼塘需经上级批准,还常把鱼塘改为禾田,至1966年鱼塘为304亩。1969年鱼塘为676亩,比上一年增加122.3%。1975年,境内鱼塘增至1121亩。1976年,开发磨刀炮台沥农场,养鱼680亩,加上各生产大队根据实际调整种养结构,境内鱼塘面积发展到2049亩,平均亩产169公斤,总产347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塘鱼生产逐步落实生产责任制,并以招标承包的办法,促使池塘养鱼逐步向养殖能手转移。1983年,境内开展农业生产布局调整,改变单一化生产,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科学养鱼技术,鱼塘养殖面积快速增加。1984年,境内鱼塘面积增至4351亩,为上一年的1.5倍。养殖品种以四大家鱼为主,兼养鲤鱼、鲫鱼。饲料以青饲料和粪肥为主,每年起鱼一次。同时,国家取消塘鱼派购任务,大大调动了农民养鱼的积极性。境内塘鱼生产出现多种变化:养殖方法由过去在不同鱼塘中分别进行“多级轮养”,转变为在同一口池塘中把鱼种和成鱼进行混养套养,轮捕轮放,捕大留小,并使用增氧机、水泵机械设备,改善水质。这些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塘鱼生产的发展。1985年,境内鱼塘面积增至4505亩,塘鱼平均亩产306公斤,总产1379吨,远销至湖南省、江西省、香港、澳门及东莞市、深圳市。当年,神湾区种养发展公司下属的水产养殖基地,发展特种水产面积120亩,引进一批优质高效的品种。1986年,除四大家鱼外,还增加鲈鱼、生鱼、土塘虱等河鲜杂鱼进行鱼塘混养,亩均收入达千元。1989年,神湾镇塘鱼站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防治鱼病,即50%以上进行疫苗注射,其他采用土办法解决,深受群众欢迎。虽然受连续两次台风影响,塘鱼平均亩产仍达394公斤。

1990年起,镇塘鱼站加强对渔业工作的指导与管理,推广养鱼新技术。一是举办水产技术培训班与技术员下乡指导相结合,推广科学养鱼。二是改善鱼塘设施和养殖环境。三是推广以颗粒饲料为主定时定点定量投放饲料,代替过去以青饲料为主的饲养方式。四是引进名优品种,提高养鱼经济效益。至1997年,境内鱼塘面积年平均5118亩,年平均亩产423.8公斤,年平均总产2449.4吨。

1998年,镇渔技站指导养殖专业户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水深,加宽加固塘基,整治线路。在市水产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筹集资金288万元,整治低产鱼塘1720亩。境内鱼塘面积6528亩,与上一年基本持平;总产3321吨,比上一年增长7.1%。另有虾场4个,鳗鱼场3个。鳗鱼、桂花鱼、罗氏沼虾、白鲳鱼、网箱养殖鲈鱼等优质产品相继产出。

2000年,针对境内鱼塘大部分是由荒氹、河涌改造和低洼地喷泥而成,比较分散、交通不便、产量低、效益低的情况,镇渔技站逐步开展鱼塘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三通”(路通、电通、水通)整治。投资40多万元扩宽竹排管理区四围尾原路,修通磨刀管理区上申围1公里4吨车路并架设4公里低压线路。上申围原来出鱼要依靠小艇把鱼运到海堤边,再把鱼抬上海堤,费时费力,又容易伤害鱼而影响鱼价。通过整治,运鱼难题解决。

2002年起,镇渔技站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对外沙、神溪和竹排三个村的低产鱼塘进行重点整治,当年整治面积1060亩,其中外沙村450亩、神溪村340亩、竹排村270亩,整治合格率94.4%。至2005年,境内整治鱼塘4000多亩。当年,境内鱼塘面积7977亩,平均亩产662公斤,总产5281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3.41倍、9.03倍和43.38倍。

2003—2005年,镇渔技站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举办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养殖专业户370多人次。

种苗培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养殖户需到江河装捞天然鱼苗,放入鱼塘养殖,鱼苗来源不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装捞天然鱼苗的传统做法延续。60年代,鱼苗依靠江河装捞和从外地采购。70年代中期,新湾公社鱼苗场在定溪大队临近磨刀门东水道处(今神湾边防派出所附近)建立,由塘鱼站管理,人工繁育家鱼苗供应各生产大队及小队鱼塘,江河装捞鱼苗逐步淘汰。后又在外沙大队建立鱼苗场,减轻外购鱼苗的压力

80年代,由于塘鱼养殖业发展较快,除部分鱼苗自己繁育供应外,大部分养鱼户需到周边地区购买鱼苗。1988年,引进罗氏沼虾试养成功。1994年是境内罗氏沼虾养殖高峰期,大排虾苗场建立,种苗供应境内及周边地区。1996年后,南美白对虾虾苗需求量大增。1999年,神湾镇与珠江海洋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发500多平方米的中华鲟长江鳘鱼苗孵化场。当年,南镇、大排、竹排、磨刀等管理区共有4个虾苗场。2005年,海港村虾场培育南美白对虾苗1553万尾,主要供应境内、周边乡镇以及珠海斗门、江门新会等地。

名优品种引进 80年代初,境内引进养殖脆肉鲩鱼。1985年,脆肉鲩产量10多吨。同年,香港飞龙公司租赁大排乡农户的鱼塘养殖脆肉鲩供应出口,但所养脆肉鲩带有泥味,消费者难以接受,该公司不得不停止在大排的脆肉鲩养殖项目。此种鱼产品逐步不景气,养殖走下坡路。80年代后期,境内最先引进的品种是罗非鱼,之后相继引进鳗鱼、桂花鱼、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白鲳鱼、网箱养殖鲈鱼、中华鲟、丁贵鱼和红鱼、笋壳鱼。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罗非鱼。1989年,境内养殖的新品种有正种丰鲤、罗氏沼虾和加州鲈鱼等。1992年,境内推广养殖稀优鱼种,养殖桂花鲈、加州鲈和对虾等400亩,总产120吨,产值90多万元。1998年,境内养殖特优品种1619亩,其中鳗鱼1050亩、桂花鱼183亩和罗氏沼虾373亩,产值967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一倍。2000年,境内发展名优特水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养殖优质品种面积1312亩,占鱼塘面积19.88%,其中鳗鱼687亩、水鱼110亩、桂花鱼154亩、罗氏沼虾231亩、南美白对虾10亩、河虾50亩和鲟鱼70亩。2002年,又引进优质水产品种中华鲟、丁贵鱼和红鱼,其中红鱼为中山市范围内最先引进的养殖品种。当年优质鱼养殖面积1480亩,占境内鱼塘面积21.9%。2003年,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境内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从200多亩发展到1200多亩,平均亩产700公斤。竹排村养殖户林柏炎采用高位池技术(即全部鱼塘按高标准建设,铺上地膜和排灌水管,由提灌水进水系统、排水系统、池塘、高质量增氧系统组成,有效控制对虾主要疾病暴发流行,土质不易老化,减少细菌滋生。地膜使水质较为稳定,堤基不会因为台风、水流、波浪冲刷倒塌而造成池塘变浅),养殖南美白对虾120亩,一年可养虾3—4造,亩产量比一般虾塘高2倍。2004年,海港村巴鱼、笋壳鱼优质水产品示范基地建成。2005年,境内优质鱼养殖面积1850亩,占鱼塘面积23.2%。

特色水产品护殖 神湾禾虫深受消费者欢迎。神湾镇政府注重保护和发展这一区域特色生态水产品。1998年,在中山市海洋与水产局支持下,境内充分利用近海滩地养殖禾虫,增殖护养禾虫1500亩,部分专业户还到珠海市斗门县六乡、白蕉镇和邻近的板芙、坦洲等镇承包滩涂护殖禾虫,面积超过1000亩。禾虫平均亩产20公斤,亩产值3000—5000元,当年实现纯利350多万元。1999年,市海洋与水产局支持神湾、坦洲镇增殖护养禾虫2500亩,实现纯利375万元。2002年,神湾镇禾虫护殖基地建立,位于竹排村和海港村,主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禾虫滩面积3778.6亩,总产33.75吨,产值137.89万元。2003—2005年,境内禾虫护殖面积3000—3200亩不等,年产值约350万元。(详见“专记”《活的“生态环境证明书”——神湾禾虫》)

(二)其他养殖

河涌养鱼 70年代,境内部分生产队开始利用河涌养鱼。1976年,河涌养鱼面积939亩。80年代初,古宥大队陈北添承包该大队古宥涌进行河涌养鱼,面积86亩,成为境内首个河涌养鱼万元户。1983年,境内河涌养鱼分布在外沙、古宥、南镇、大排等大队,面积227亩,总产19吨。其中,古宥大队养殖100亩,收获10吨。1984年,境内河涌养鱼面积173亩,总产25吨,位于古宥、神湾、磨刀乡。1988年境内河涌养鱼面积发展到204亩,总产18.8吨,平均亩产92公斤。1993—1994年,境内河涌养鱼面积300亩,总产100吨。后因河涌污染严重,鱼虾减少,养殖户纷纷转业改行。1997—2005年,境内年河涌养鱼面积20亩。

表4—1—46 1973—2005年部分年份神湾(新湾)河涌养鱼统计表

山塘水库养鱼 1972年前,境内没有用作养鱼的山塘及水库。1973年,平山湖电站建成,职工在平山湖水库少量养鱼。1983年,古宥大队华侨朱杰华回乡投资,建成大坑塘水库,开展塘鱼养殖。1984年,境内山塘水库养鱼面积30亩,产量1.5吨。1994—2005年,境内山塘水库年鱼产量约2吨。

稻田养鱼 70年代,境内部分生产队利用插大行的稻田养鱼。大多在早造水稻抽穗扬花时蓄水深约35厘米,放养非洲鲫鱼,适量适时投放猪牛粪和瓜藤菜叶等为饲料,秋收时可获粮鱼双收。1975年后,少数生产队试验利用甘蔗田的行沟放养非洲鲫鱼,平均饲养60天,亩产15—20公斤不等。1988年,境内利用稻田养鱼面积270亩,平均亩产20公斤,总产5.4吨。1995年后,由于稻田养鱼效益低,加上产业结构调整,境内农户不再开展稻田养鱼。

表4—1—47 1956—1973年部分年份神湾(新湾)塘鱼生产统计表

表4—1—48 1974—2005年神湾(新湾)塘鱼生产统计表(www.xing528.com)

(续上表)

表4—1—49 2005年神湾镇水产养殖品种及面积、产量一览表

表4—1—50 1998年和2001年神湾镇优质鱼养殖统计表

(续上表)

三、河海捕捞

(一)河涌捕捞

500年前,神湾属于连接南海的古海湾的一部分。清道光时期,除沙岗、定溪、古宥、南镇靠山处有人居住,磨刀山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80米,其余地方都是海面或浅海滩涂。神湾先民常常在海面、河涌劳作,捕捞业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农渔业并举,村民平时以种田为主,农闲时便捕鱼自食或出售维持家庭生活,亦有捕鱼谋生的“疍家”。捕捞作业使用的工具,有就地取材用竹篾自编的鱼笼、虾笼、鱼罩、竹箔等,有麻线织成的网具,如抛网、线缯等,也有使用大小钓具的。工具简陋,渔业产量极低。主要的简易捕捞方法有以下几种。

拗大缯 把方形8米 ×8米的大缯,置于河涌或磨刀河水流平缓处,岸上设一个小绞架,靠绞架拉动绳索把大缯绞起,捕获游至大缯水面的鱼类。

抛 网 至少要两人合作。一人划船(艇),一人手持抛网站在船(艇)头,看准水面后把抛网抛撒出去,成罩状把鱼罩住。可单网操作,也可联网围捕。

浸虾笼 用竹片织成葫芦状虾笼,笼中设一倒须钩,鱼虾只能进不能出。将虾笼置于河边、草滩边,鱼虾随着水流游进笼子时则被捕获。由于单个虾笼产量较少,如需多收获,就要多放置虾笼。

装禾虫 详见“专记”《活的“生态环境证明书”——神湾禾虫》。

照田鸡(青蛙) 农历惊蛰后开春浸田至秋初,正值青蛙繁殖和繁盛期。头戴光灯腰系竹篓(即用竹篾编织成的,形似葫芦,上口小,下口大,中间还有两只肩膀,上口罩上一块布,布上再开一个能容放得进田鸡的口子,这样田鸡就只能进不能出),晚上10时以后出发,用头灯在田面照射。经强光一照,田鸡就一动不动的待在那里,任由捕捉。田鸡是水稻害虫的天敌,老百姓把它尊称为农作物的守护神,各级政府和农业专家大力提倡保护。青蛙是益虫,80年代后人们很少捕捉。

(二)江海捕捞

民国时期,境内使用的江海捕捞主要工具有拖网、刺网、流网、张网、虾罟、拉罟网、插罟网、百袋罟、缯棚、篸缯、门缯、扒艇以及沉虾笼等。1933年,境内有各种无动力渔船70多艘,主要在珠江口一带近海及磨刀门水道等内河捕捞鱼虾。30年代后期,日军侵占珠江口一带,肆行焚毁渔船,杀戮渔民,境内渔船相继逃至香港、澳门躲避。

1959年6月,神湾公社渔业队在定溪组建,由附近各村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的农业户组合而成,职工92人。渔船(木船)37艘,生产渔具多数为残旧的大缯、大滘、塞网等网具。1960年,渔业队有职工180人,59艘捕捞船(帆船3艘,艇仔56艘)。渔业队属于内河小艇队,只能在沿海及内河捕捞风鳝、马脐、杂鱼及河虾等,年捕捞量60多吨。所得渔获品,交给集体记工分,按劳付酬。1961年,部分渔民回原来的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渔业队只剩下20余户。1965年后,渔业队全面淘汰了各类棉麻网具,普及胶丝网具。改良了围网,由过去10—12张罟加大到16张罟,网深由22壬加深至36壬,并逐步把刺网由单层改为三层,捕捞产量有所上升。1969年,新湾公社渔业队有18户108人,1—7吨打鱼艇35艘(其中私人拥有13艘)。

1970年8月,新湾公社渔业队划归横门渔业公社,成为其属下的新湾渔业大队,捕捞生产范围及方式不变。1974年,新湾渔业大队迁居横门。

1981年,按照渔业政策,新湾渔业大队迁回新湾公社定溪大队下厚围定居并开展江海捕捞作业。1985年,境内富余劳动力转移从事内河捕捞作业,登记的小鱼艇有61艘。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小鱼艇逐渐为机动渔船代替。

1990年,境内登记的机动渔船有27艘,海洋(包括内河)捕捞总产60吨。1993年,新湾渔业村(原新湾渔业大队)归属神湾镇。1995年,境内渔用机动渔船92艘199吨。1997年后,河水受到污染,鱼类逐渐减少,内河捕鱼船只锐减。海洋和江河水产资源渐减,生产成本增加,海洋与淡水捕捞产量逐年下降。1999年,境内执行国家农业部3月5日颁布的《关于在南海实行伏季休渔的通告》(休渔区域为北部12度以北的南海海域,含北部湾),每年6月1日零时至7月31日24时,禁止所有底拖网(含拖虾、拖贝)、围网和掺缯网作业。2000年起,实行海洋和江河年捕捞产量“零增长”作业措施,保护江河海洋渔业资源。2002年,境内淡水捕捞444吨,产值300.67万元;海洋捕捞2200吨,产值296万元。

2005年,境内有大小机动渔船291艘,560吨,动力3595千瓦,其中44千瓦以下机动渔船207艘,290吨,2019千瓦;海洋捕捞船9艘,169吨,537千瓦。渔业捕捞从业人员600多人,主要在分布神溪村以及竹排村、外沙村。捕捞工具有拖网、围网、流刺网。其中渔业村(自然村)有机船18艘,从事捕捞专业36人,多在珠江口内的浅水区作业,每年冬初开始便集中于磨刀门水道一带水域下缯,每艘年产量在3吨以上。5—8月份的洪潮期间,渔民分散在磨刀门一带,捕捞鲋鱼(俗称三黎鱼)和黄鱼,年捕鱼量3吨左右。外沙、竹排、海港三个村共有非机动渔船52艘(淡水捕捞22艘、辅助船30艘),27吨。当年,境内水产品捕捞量4041吨,其中海洋捕捞量3428吨,淡水捕捞量613吨,产值1020万元。

表4—1—51 1963年神湾渔业队基本情况表(表一)

表4—1—52 1963年神湾渔业队基本情况表(表二)

注:本表选自《中山市海洋与水产志》 (2000年版)

表4—1—53 2000—2005年神湾镇海洋捕捞生产统计表

四、水产品加工与流通

境内居民有腌制鱼干、晒虾干、制作禾虫酱、晒禾虫干的习惯。腌制鱼干,要将当天捕获的鱼去鳞、去头、去内脏,洗净,放入容器内,按比例加盐腌制,放太阳下晾晒,直到晒干为止。腌制的鱼干特别好吃,不咸不淡,风味独特,卫生环保,便于收藏,也是馈送的好礼。捕捞的虾,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晒成虾干,留作食用或到集市出售,增加收入。制作禾虫酱,先将禾虫捣烂,加盐(味道接近咸鱼)盛进瓦罐内藏沤半个月以上,便可取出蒸熟作挞。此种做法在80年代后逐渐消失。晒禾虫干,先将鲜禾虫(不要捣烂,不用放盐)用锅煮熟,然后捞出晒干(晒得越干越好),用铁罐或瓦罐储存起来,随时取出食用。晒禾虫干比较困难,要遇上好天气,并且约3公斤鲜禾虫才能晒出0.5公斤禾虫干。随着市场上禾虫鲜货常被各方食客和酒楼食肆抢购,禾虫干在2000年后逐渐减少。

40年代,境内水产品主要在涌口街由鱼栏、鱼贩经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民政府取缔了鱼栏主的水产品专卖特权,水产品由供销部门负责组织供应市场。1979年后,塘鱼代销专业户和鱼贩等应运而生,方便群众,服务周到。1985年4月实行取消塘鱼派购任务,联合户、个体户一起参与流通。1997年,境内镇4户获评中山市水产品流通大户。2002年,境内有水产品流通户及加工企业14户,以加工与销售鱼类为主。

2005年6月28日,闻名珠三角地区的虾王、中山市水产品流通大户黄小文在竹排村建立的南粤水产品加工流通与加工服务中心落成开业,第一期投资800万元,配备一间日产830条冰的冰厂和一间能贮存800吨的冷库,主要对鲜活农副产品进行增值加工生产,集收购、加工、冷藏于一体。该中心为中山市面积最大、设施最齐备的专业虾品流通加工市场,日平均流通量30吨。黄小文也成为中山市规模最大的水产品流通专业户。

表4—1—54 1997年神湾镇水产品流通大户调查表

注:本表选自《中山市海洋与水产志》 (200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