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神湾镇志:海港行政村概况及历史调整年份

中山市神湾镇志:海港行政村概况及历史调整年份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7年2月,设为行政村,称为磨刀村。2001年11月,镇属区划调整,把大排、磨刀、芒涌三个管理区合并成海港行政村,因地处西江海口、神湾港,故名。表2—2—4海港村合并前后主要干部名录自然村概况一、大排沙村大排沙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西部磨刀岛平原上,距离中山市石岐城区以南23.7公里,距神湾镇政府西偏北4.4公里。属海港村委会,神湾镇海港村委会驻地。1983年12月并入磨刀乡;1986年11月析出,称芒涌行政村。

中山市神湾镇志:海港行政村概况及历史调整年份

海港村,驻地大排自然村,在石岐以南23.7公里、神湾镇政府以西偏北4.4公里处,西于斗门县湴涌隔河相望。其中磨刀村1953年6月与芒涌村合并设立磨刀行政乡,称为磨刀乡。1957年2月,设为行政村,称为磨刀村。1961年8月改为磨刀生产大队和芒涌生产大队,1984年2月磨刀生产大队与芒涌生产大队合称为磨刀乡。1986年12月,分为磨刀行政村和芒涌行政村。1990年12月称为磨刀管理区和芒涌管理区。2001年11月,镇属区划调整,把大排、磨刀、芒涌三个管理区合并成海港行政村,因地处西江海口、神湾港,故名。域区总面积有9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2005年,海港村有户籍719户,人口3033人,其中男性1480人,女性1553人。共有姓氏95个,主要姓氏有陈姓393人、吴姓372人、梁姓312人、黄姓233人、郭姓161人。90年代,海港村村民主要交通靠渡船。1993年1月神湾镇政府动工建设神湾大桥,1995年3月建成通车,结束了海港村村民“过岛必过渡”的历史

1989年,全村有耕地8588亩,主产稻谷,次为甘蔗和塘鱼,是神湾禾虫生产地之一。1993年,镇在本村开始征地,1998年开始建设神湾港工业园区。2005年,有中山市神湾镇锦洪水产养殖场、中山红采纺织品有限公司、中山万株纱华飞梭喱士花边刺绣厂、中山市神湾镇善美玩具厂、中山市神湾镇嘉阳电子有限公司、中山基石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盛世游艇会(中山)有限公司、中山市长河报关有限公司神湾港营业部等30多家企业,工业生产总值6675万元。外来务工人员有3360人。

2005年,村耕地面积有2788亩,其中种植水稻193亩、香蕉429亩,鱼塘养殖1650亩,虾塘养殖516亩。本村养殖禾虫面积400亩,种植菠萝有100户,共750亩。2005年经济总收入253.19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197.3万元,农村人均收入2500元,全村有2010人参加合作医疗

村域区设有磨刀篮球场、芒涌篮球场、大排篮球场、磨刀卫生站、芒涌卫生站、育才学校、大排市场、食街等设施。

表2—2—4 海港村合并前后主要干部名录

自然村概况

一、大排沙村

大排沙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西部磨刀岛平原上,距离中山市石岐城区以南23.7公里,距神湾镇政府西偏北4.4公里。属海港村委会,神湾镇海港村委会驻地。村坐落在二围涌南、北两岸,呈线状分布,东北邻顷三村,东南邻芒涌村,西南邻十二顷村,北邻新村。村域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清咸丰元年(1851),因西江沙泥淤织形成沙洲。郭姓人家迁移此地垦耕,之后梁姓、吴姓人家陆续到此筑围垦耕,到清光绪六年(1880)筑成三围,并在二围中间自西向东开条涌,称为二围涌,后改称为大排涌。村民在涌南、北两岸定居而成村落。因磨刀门水道冲积而成,沙比较多,附近的人经常到此挖沙,故名大把沙(粤语为很多沙之意),后以谐音称为大排沙。民国25年(1936),大排沙属中山县第二区四沙乡(板尾沙、芙蓉沙、广福沙、大排沙)辖下的村级单位,1953年属第六区四沙乡,1961年8月划归神湾公社管辖,属神湾公社大排生产大队,1984年2月称大排乡,1986年12月称大排行政村,1990年12月称为大排管理区。2001年11月与磨刀、芒涌管理区合并为海港村。2005年,大排沙村户籍有326户,总人口有1236人,其中男623人,女613人。

村域处西江河磨刀门水道,地势平坦,河涌密布。磨刀门水道往石岐、斗门、江门、珠海等地,可航行500—1000吨位船只。1952年,该村在大排涌东西面建水闸。村民利用水闸顶往返涌两岸。60—80年代,村民对外出入只靠船只或小艇。村内道路泥泞,村民交通十分不便。1985年,村民自筹资金,在村道修建路面宽2米的水泥路,可通行摩托车。1995年,随着神湾大桥通车,神湾镇在岛内建成宽15米、长876米的彩虹路。2001年,建成长7000米,宽15米环岛公路,与彩虹路连接通车。2003年神湾镇在大排南边建有神湾港,可停泊500吨级货客船。同年,建成15米宽,长200米的大排中路,连接环岛公路,成为村内对外的主要道路。2005年,村民住宅大多是水泥钢筋结构楼房。

大排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1983年,全村耕地有3608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90年代以养殖渔业和种植水稻为主。随着神湾大桥通车,神湾镇征用村的耕地开发建设神湾港工业园。2005年,神湾镇在神湾港工业园引进30多家企业,大部分中青年村民到神湾港工业园里的厂企做工。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增多,有些村民在大排中路边开办商店、食店和建设出租房进行经营。2005年,全村耕地有1960亩,实行承包出租经营,其中种植水稻20.89亩、香蕉250亩,鱼塘养殖1200亩,虾塘养殖400亩,备租耕地89.11亩。现时村民收入以出租土地、种植菠萝、养殖禾虫等农业经营收入,到厂企打工工资收入以及房屋出租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收入等。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30万元。

二、芒涌村

芒涌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西部的磨刀岛上,距中山市石岐城区南25公里,神湾镇政府西2.3公里。村子坐落在磨刀山北麓,呈线状分布,与东面新村、南面十二顷、西北面大排沙村相邻。村域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清道光元年(1821),王少奇一家从中山沙溪隆都迁到此地垦耕,繁衍生息,后高姓和朱姓人家陆续迁移此地居住而成村落。该地原是荒山丘,有一条芒草丛生的河涌,村子因而取名为“芒涌”。1983年12月并入磨刀乡;1986年11月析出,称芒涌行政村。1990年12月称芒涌管理区。2001年11月,镇属区域调整,与磨刀、大排两个管理区合并成海港村。2005年,全村户籍124户,总人口496人,其中男224人,女272人。

村域东面临西江磨刀门水道,西南傍磨刀山、添公山。60—70年代,曾有石岐、江门等客轮经此,并设驳船上落。1990年前,村民靠磨刀山边泥路到芒涌码头乘船出入,交通比较困难。神湾大桥建成后,2002年,村民自筹资金,从芒涌码头经过环岛公路至村口,建成水泥路面宽3.5米,长200米的源昌街。2005年,神湾镇在村背面建成宽3米,长1500米,东西两头接的环岛公路,可以通过大型汽车,是村民对外的主要交通道路。设有民办育才学校和卫生站。镇办芒涌中学曾设于此。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是水泥钢筋结构楼房。

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1983年全村耕地有1401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2000年以后,神湾镇征用村的耕地开发建设神湾港工业园。随着神湾港工业园的建成,年轻村民到厂企打工,中年村民则以种植菠萝、蔬菜柑橘,养殖塘鱼为多。有一部分村民在道路边摆摊售卖神湾菠萝。2005年,全村耕地有241亩,主要实行承包出租,其中鱼塘养殖140亩,虾塘养殖30亩,香蕉种植35亩,备租耕地36亩。有神湾菠萝种植专业户50户,种植神湾菠萝300亩。现时村民收入以出租土地、种植菠萝、养殖禾虫等农业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房屋出租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收入等。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35万元。

三、磨刀山脚村

磨刀山脚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西部磨刀岛上,神湾镇西部,距中山市石岐城区以南25公里,神湾镇政府以西1.1公里。村落傍磨刀山南麓呈线状分布,东面与顷三村、南面与四顷涌村、西南面与十二顷村、北面与新村相邻。村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温姓人家从五华迁移此地居住垦耕,后有黄姓、陈姓等人家迁移此地居住而逐渐形成村落。因地处磨刀山东部南麓山脚旁,故名磨刀山脚村。2005年,全村户籍76户,总人口296人,其中男138人,女158人。

村域东临西江河磨刀门水道,可航行100吨位船只往井岸、白蕉、江门、石岐等地。1990年前,村民靠沿磨刀山边泥路(今为山泉街),到磨刀码头乘船出入村。随着神湾大桥和彩虹路通车,1996年,村民开通山泉街与彩虹路接口。2005年,重建山泉街,路面宽6米,长480米,成为当时村民对外出入的主要道路。2000年,村民不断在村落西南面建设新住宅,村落逐步扩大呈块状分布。2005年,神湾镇在村西南建成磨刀中路,道路水泥结构,路面长1000米,宽8米,横贯村东、西两面,东接海港围堤路,西接彩虹路,可通大型汽车,成为村内对外的主要道路。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是水泥钢筋结构楼房。(www.xing528.com)

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1983年,全村耕地有1050亩,主要种植稻谷、甘蔗,另外农户房前屋后种植龙眼、荔枝、黄皮等。1993年前,由于交通运输不便,果类、蔬菜类成熟后,农户需手提肩挑到磨刀门水道江边磨刀码头,乘渡船到神湾涌口市场进行贩卖。1993年后,神湾镇征用村民耕地开发神湾港工业园,一些村民经营饮食业,有的在磨刀山种植神湾菠萝,有的承包村剩下的耕地开挖鱼塘养殖,年轻村民到厂企打工。2005年,全村耕地有199亩,主要实行承包出租经营,其中种植水稻19亩、香蕉30亩,鱼塘养殖150亩,为村集体的主要经济来源。现时村民收入以出租土地、种植菠萝、养殖禾虫等农业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收入等。2005年底,种植菠萝专业户7户,种植菠萝120亩,其中最大专业户种植菠萝30亩。全村集体收入45万元。

四、磨刀新村

磨刀新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西部磨刀岛平原上,距中山市石岐城区南25公里,神湾镇政府以西约2.1公里,村落沿磨刀山南麓中段呈线状分布,东邻四顷涌、南邻顷三、西南邻十二顷、北面与芒涌村相隔于炮台山。村域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1979年,梁姓、陈姓和吴姓村民从磨刀十二顷村迁移此地居住而逐渐形成村落。因属磨刀小乡新建的村,故名“磨刀新村”。2005年,全村户籍有59户,总人口250人,其中男123人,女127人。

村域东临西江河磨刀门水道,全长13公里。90年代前,村民靠磨刀山边环山村道泥路,经山脚村到磨刀渡口乘船出入,交通十分不便。1993年神湾大桥建成后,彩虹路横跨村道中间,成为村道新东街和新西街。2003年,村扩建新东、西街,路面宽6米,长1390米,接通山泉街与彩虹路,成为当时村民对外的主要道路。1993—2000年,村民在村东南面不断建设新楼房,形成新住宅区,村落逐渐扩大,呈块状分布。2005年,神湾镇在住宅新区建设新明街,路面宽6米,长1013米,接通磨刀中路,成为村内对外的主要交通道路。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是水泥钢筋结构楼房。

村传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1983年,全村耕地有1031亩,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蔗为主。90年代以后,神湾镇征用村民耕地开发神湾港工业园,随着神湾港工业区建设,中青年村民大多入厂企打工,有的则种植蔬菜、神湾菠萝出售。2000年后,村民新住宅区不断完善,有的村民在新明街、磨刀中路经营商店、食店。2005年,全村耕地有54亩,主要进行出租经营,其中种植水稻14亩、香蕉30亩,鱼塘养殖10亩。现时村民主要收入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收入等。2005年,村有种植菠萝专业户25户,种植菠萝200亩,其中最大专业户种植菠萝10亩。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27.3万元。

五、四顷涌村

四顷涌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西部磨刀岛平原上,距中山市石岐城区以南25公里,神湾镇政府以西1.6公里。村落沿四顷涌南、北两岸呈线状分布。相邻自然村有东面倾三村、南面十二倾村、西南面新村、北面山脚村。村域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清同治五年(1866),黎有成其传人黎玉仔一家从坦洲迁移此地居住,繁衍生息。后陆续有吴姓、梁姓等村民迁移此地居住而逐渐形成村落。因地处四顷涌而得名“四顷涌”。2005年,全村户籍有52户,总人口302人,其中男132人,女170人。

村域东临西江河磨刀门东水道,地势平坦,河涌密布。村委会办横水渡口设于此。80年代前,村民靠四顷涌围基路经磨刀门水道围堤路到磨刀渡口乘船出入。90年代,村民进行村道硬底化建设,路面宽3米,长500米,取名东成街。随着神湾大桥通车,2005年,改建东成街,路面最宽6米,长500米,连接磨刀中路,成为村内对外的主要道路。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是水泥钢筋结构楼房。

村传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50—80年代,全村耕地有560亩,村民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稻谷、甘蔗,有的村民以捕鱼为业。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征收土地进行神湾港工业区建设,年轻村民到厂企打工,有的村民承包村剩下的土地进行鱼塘养殖,经营花木业;有的村民种植神湾菠萝、蔬菜出售。村民主要收入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收入等。2005年,全村耕地有100亩,村集体实行土地出租经营,其中鱼塘养殖14亩,虾塘养殖56亩,香蕉种植30亩。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总额55.8万元。

六、磨刀顷三村

磨刀顷三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西部磨刀岛平原上,距神湾镇政府西1.6公里处。村落沿磨刀顷三涌南岸呈线状分布,东北邻四倾涌、西南邻十二倾、西邻新村、北邻山脚村。村域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民国15年(1926),吴氏传人吴养九迁居此地垦耕,繁衍生息。随后梁姓等村民陆续迁至此地,逐渐成村落。因开村时,村民丈量村子土地面积有一百三十亩,故用土地面积取名“顷三村”。2005年,全村户籍37户,总人口239人,其中男138人,女101人。

顷三村域临西江河磨刀门东水道,地势平坦,河网密布。50年代前,村民靠小船出入村子。50—80年代,村民需行走顷三涌堤基泥路经磨刀门水道围基路到磨刀渡口乘船外出村子。2002年村民村道硬底化建设,建成东业街,路面宽3米,长400米。2005年,在村中扩建东业街,路面宽6米,长750米,连接磨刀中路,成为村内对外的主要道路。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是水泥钢筋结构楼房。

村传统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50—80年代,全村耕地有453亩,村民主要种植稻谷、甘蔗,其次到河涌捕鱼。9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村里土地被镇政府征收进行神湾港工业园区建设,中青年村民到厂企打工,另外有的外出经商。一些村民承包村里剩下的土地进行塘鱼养殖,花卉、神湾菠萝种植;另有些种植蔬菜销售。2005年,全村耕地有180亩,村集体实行土地出租经营,其中种植水稻10亩、香蕉30亩,鱼塘养殖120亩,虾塘养殖20亩。村民主要收入以到厂企打工工资收入,房屋出租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收入等。2005年底,全村有种植菠萝专业户50户,种植菠萝130亩,其中最大专业户种植菠萝40亩。全村集体收入49.42万元。

七、十二顷村

十二顷村位于中山市神湾镇西部磨刀岛平原上,距神湾镇政府以西2公里。村落沿十二顷涌两岸呈线状分布,相邻自然村有东面四顷涌村、东南面顷三村、西南面大排村、北面新村。村域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1926年,陈姓传人陈佰根一家从三乡迁至此地垦耕,随后有黎姓等人家迁居此地而逐渐成为村落。因开村时,村子有土地面积一千二百亩,村民用土地面积取名为“磨刀十二顷”。2005年,全村户籍45户,总人口214人,其中男102人,女112人。

磨刀十二顷村村域西南临磨刀门西水道,地势平坦,河涌密布。40—50年代,村民靠船或小艇出入村子。50—70年代,村民需行走十二顷涌堤基泥路经磨刀门东水道围堤路到磨刀渡口乘船到对岸涌口渡口出入。1971年,村民把村内堤基路建成水泥路,路面宽3米,长230米。神湾大桥通车后,2005年,神湾镇在村北面建设新明街,路面宽5米,长900米,连接磨刀中路,可以通过汽车,成为村内对外的主要交通道路。2005年,村民住宅建筑大多是水泥钢筋结构楼房。

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80年代前,全村耕地有485亩,村民主要种植稻谷、甘蔗。80—90年代,村民以种植水稻,养殖塘鱼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入,90年代以后,神湾镇征用村的大部分耕地,建成神湾港通航。港区工业发展,村民有的到厂企打工,有的外出经商;一部分村民承包村的土地进行水产养殖,种植花木;个别村民承包村的海滩进行禾虫护殖。2005年,全村耕地有54亩,实行出租经营,其中鱼塘养殖20亩,虾塘养殖10亩,香蕉种植24亩。现时村民收入以菠萝种植、禾虫养殖经营等收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收入为主;其次为集体经济分红、个体经营收入等。2005年,村有种植菠萝专业户7户,共17亩,其中最大专业户种植菠萝3亩。2005年,全村集体收入28.8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