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等县革命老区发展实现富民兴县

天等县革命老区发展实现富民兴县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等县第八次党代会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能源、城市建设、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实施和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通信方面,实现全县乡镇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率达到95%,建制村电话接通率100%。天等县的矿业生产主要以锰矿生产为主。成立天等县矿业领导小组,对矿产资源开发、加工、销售实行一条龙管理,对各矿业业主进行造册登记,符合条件的发放准许开采证,杜绝乱挖滥采、偷税漏税现象。

天等县革命老区发展实现富民兴县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在1998年召开的天等县第八次党代会上,县委提出把调整三大产业比例、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当作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调整和提高现有工业,做到工业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实现农、工、贸共同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从1999年起,天等县委注重抓好全县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工作。农业生产方面,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是抓好“吨粮田、万元田、吨糖田”建设,大力推广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二是调整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重点是大力发展甘蔗生产,引导农民种植指天椒、生姜八角苦丁茶等名特优产品,逐步建立特色产业基地;三是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因地制宜地发展畜牧水产和林果业;四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生产产业链工业生产方面,全面提高传统工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竞争力,重点培植和树立蔗糖矿产两大支柱产业,把工业企业经济增长点转移到蔗糖和矿产品开发上来,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一是扩大糖厂规模,搞好蔗糖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提高效益;二是抓好矿产品开发冶炼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三是在稳步发展商贸、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邮电通信、旅游等新兴产业

到2001年,天等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由1998年的55.8∶12.3∶31.9转变为54.1∶13.3∶32.6。在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全县粮食作物面积和经济作物面积之比由1998年的75.66∶24.34转变为74∶26。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到2001年,天等县生产总值达到9亿元,比1998年增加1.92亿元,年均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68亿元,年均增长5.0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8亿元,年均增长20.8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4亿元,年均增长11.77%。工业总产值达到3960万元,比1998年增加0.23亿元,年均增长8%。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天等县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铁路、不沿边境,没有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199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天等县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解决天等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就必须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的大突破,改善投资环境

天等县第八次党代会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能源、城市建设、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实施和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交通建设方面,一是抓好天等至大新二级公路和天等至田东三级柏油路建设,二是抓好村村通公路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全部通柏油路工程。城镇建设方面,重点实施县城“一图二路三厕四场”工程,新建和改建1条过境二级路和5条内环路,建设天等文化体育中心广场,改高空输电线为地下电缆,改造县城排污渠道,疏通天等河。实施乡镇“七个一”工程,搞好乡镇小城镇城市建设规划。企业建设方面,根据天等县资源优势,发展矿产品冶炼以及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业,上马建设一批新企业。水电开发方面,继续抓好治旱工程和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电网覆盖率。通信方面,实现全县乡镇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率达到95%,建制村电话接通率100%。

1998年至2001年,天等县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达10.66亿元,年均增长11.5%。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全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到2001年底,天等至大新二级公路竣工通车,天等至田东三级柏油路及县城环城道路建设基本完成;一批人畜饮水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利渠道硬化工程相继完工;第一期农网改造顺利完成,实现了农村初级电气化的目标,全县建制村通电率达到99%;91.8%的建制村安装了电话,电话普及率和无线寻呼、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信号覆盖率不断提高;新建、改建县城街道10条,共7700米,城中、城北开发区初具规模,建成牲畜市场和粮油交易市场,完善了供水、供电等一批民用设施,城区环境不断改善。

(三)培植矿业和蔗糖两大支柱产业

培植矿业支柱产业。天等县的矿业生产主要以锰矿生产为主。1997年5月,县委把矿业生产列为全县经济支柱产业后,全县开始形成“大矿大开,小矿放开,全方位开发”的矿业生产局面,进一步激发全县矿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矿业生产的发展。一是努力扩大办矿规模。积极鼓励外商投资开矿,1997年10月将东平乡达仁矿区划归自治区锰矿公司开采,矿业生产全部实行机械化生产,锰矿销售税费全部归天等县;二是加强矿山管理,依法治矿。成立天等县矿业领导小组,对矿产资源开发、加工、销售实行一条龙管理,对各矿业业主进行造册登记,符合条件的发放准许开采证,杜绝乱挖滥采、偷税漏税现象。三是制定矿业生产优惠和激励政策。1998年1月,天等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矿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规定凡新办的城镇集体矿业采选、冶炼加工企业,可免征企业所得税1—3年;对外商独资企业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租和转让政策。制定矿产销售奖励办法,鼓励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参与矿产品经营销售。

在做强做大锰矿产业过程中,天等县委、县政府科学制定天等县“十一五”锰业发展规划,明确在锰业开发和加工建设中,着重建设锰业基础原料基地,控制锰业加工建设总量,坚持在保护中开发锰矿资源。2006年至2008年,全县重点抓好中信大锰年产3万吨电解金属锰、天等铁合金有限公司矿热电炉技改和宏峰锰业4万吨硅锰合金等项目的实施。2006年全县锰矿加工企业增加到25家,锰业总产值达到3.1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8%;2007年锰业总产值达到8.2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5.5%,其中锰加工产品产量6.38万吨,产值5.54亿元。锰业税费收入6819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6.2%。2008年,全县锰业生产总产值达到13.54亿元,锰矿税费收入达9787万元。

培植蔗糖支柱产业。1997年8月14日,天等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发展甘蔗生产的若干规定》,明确1997/1998年度榨季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要达到5.5万亩,力争完成甘蔗种植6万亩;1998/1999年度榨季进厂原料蔗16.5万吨以上,平均亩产甘蔗3吨以上。为完成甘蔗生产任务,实行量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风险抵押金制度,县四家班子领导成员分组负责挂钩承包到蔗区乡镇,并建立50亩以上平均亩产5吨以上的甘蔗高产示范片。对强化甘蔗种植的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生产机制,推行激励政策和强化服务机制等作了具体的规定。8月20日,县委召开工作会议和全县甘蔗生产工作会议,要求全县下大力气完成年度甘蔗种植任务。当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增加到6.68万亩,实现了天等甘蔗种植的历史性突破。

“九五”期间,天等县委、县政府继续做大做强蔗糖业,在培植蔗糖支柱产业的过程中,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和甘蔗产量逐年增加。2005年全县甘蔗产量为18万吨,2006年达到26.8万吨,2008年增加到30万吨。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的东莞糖业集团投入持有天等俊杰糖业有限公司60%的股份,壮大糖业加工实力。2007年至2008年,完成日榨4000吨甘蔗生产技改第一、第二期工程建设,生产加工能力比原来增加一倍,2007年榨季完成压榨入厂原料蔗35.6万吨,2008年榨季完成压榨入厂原料蔗42万吨。

(四)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

1997年开始,天等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振兴天等县经济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鼓励群众大办私营企业,积极发展个体工商户。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要求对个体、私营企业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坚持手续从简、时间从快、服务从优的原则,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坚持依法管理、合理收费,坚决维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取缔无照经营,保护合法经营。全县个体私营经济逐步进入一个大发展、大提高的新阶段。

199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天等县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了“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县委今后五年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一是加快农贸市场设施建设,组建和发展农副产品经销总公司、禽畜营销总公司,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二是大力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合理调整信贷规模,引导资金向支柱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倾斜;三是大力发展保险业,建立农村保险体系;四是鼓励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搞科技承包、技术入股等,实行技术有偿服务;五是结合天等县民族风情,把旅游融入周边县的旅游圈内,做到上接龙虎山,下接德天瀑布,形成“一条龙”旅游格局。到1998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054户,从业人员7118人,注册资金3183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15家,从业人员223人,注册资金244万元。1998年,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共创产值8765万元,实现营业额7892万元,向国家缴纳税金1171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收的50.06%。

2001年,天等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制定下发《关于把2001年作为我县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年的决定》,提出2001年全县个体私营经济户数发展到6600户。一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群众参与搞流通,大力发展营销业、运输业,促进天等特色农业的发展;二是积极支持矿产资源开发等资源优势特色工业的发展;三是发展旅游、商贸、信息咨询、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四是发展本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锰系列产品深加工等。县委下发《关于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新突破的决定》,动员全县各级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县工商部门放宽登记注册条件和生产经营范围,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电、用水等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市场。鼓励区内外人员到天等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活动,实行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收费登记卡制度和价格举报制度,切实保护个体工商和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www.xing528.com)

到2002年底,天等县个体私营经济已发展到5731户,从业人员87835人,注册资金8842万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3.40%、10.07%和166.48%;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达到4195万元,销售总额和营业收入达到13635万元。

(五)打造“酸、甜、苦、辣、香”特色农业品牌

天等县委、县政府从天等县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打造“五味”农业品牌,使之成为天等农业的特色产业,并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0年8月,按照“稳粮保蔗增钱”的农业发展总方向,县委在全县经济运行暨西部大开发、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五”期间全县农业突出抓好“653211”(即完成6万亩甘蔗、5万亩指天椒、3万亩生姜、2万亩苦丁茶、10万亩八角种植,养殖10万只山羊)工程的思路,把“五味”特色农业列为一项主要的工作加以落实。通过实施“653211”工程尤其是“五味”特色农业品牌,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

生姜(酸)生产。2002年全县生姜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甘蔗(甜)生产。2001年以后,蔗糖业开始成为天等县经济发展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每年为县财政缴纳利税500万元以上,全县蔗农年均收入达4000万元,农民人均种蔗收入达105元。

苦丁茶(苦)生产。2002年,加大苦丁茶种植力度,全县苦丁茶种植面积达到2.19万亩,占全国苦丁茶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苦丁茶生产基地。

指天椒(辣)生产。2003年,全县指天椒种植面积突破4万亩。同年9月,天等县被中国品牌宣传保护组委会授予“中国指天椒之乡”称号。此后,全县指天椒年种植面积在4万—4.5万亩,年鲜椒总产量2万吨以上,总产值800万元以上,成为天等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八角(香)生产。2002年,全县八角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福新、龙茗、小山、上映、把荷、都康等乡镇,年产八角干果3600吨,产值1000多万元;年产茴油320吨,产值1700多万元。八角生产成为天等县部分乡镇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项目之一。

(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现扶贫工作新突破

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天等县贫困乡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99年1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全区贫困石山地区开展地头水柜建设、屯级道路建设和造林种竹“三大会战”。天等县实施“三大会战”的目标任务:2000年8月之前,新建屯级道路307条,共614千米。2004年4月底前,新建地头水柜1.5万个,总容量90万立方米;配套造林种竹1.5万亩,新种竹子30万株以上。

在实施“三大会战”中,全县工程技术人员和林业、农业技术人员集中参与会战的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的监督把关,县水电局、交通局、林业局分别与县政府签订技术质量责任状,技术人员分别与所包乡镇签订技术质量责任状,实行工程质量终身制。到2000年8月,全县共完成地头水柜建设14927座,总容量93.8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23438.8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4.28%;完成配套造林种竹1.9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29.7%;完成屯级道路建设307条共614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0%。同年9月顺利通过自治区和地区两级验收,全面完成大会战任务。

从2001年开始,全县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沼气池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坚持开发式扶贫,以生态扶贫和教育扶贫为侧重点。实施山区石漠化治理、沼气池建设、易地安置、特色产业等一批开发项目,实行强化落实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扶贫工作责任制,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抓好易地扶贫安置工作,巩固和提高贫困户增加收入的基础条件;二是对石山地区实行综合治理,坚持生态扶贫的路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三是继续对接做好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等单位对口帮扶天等县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拓宽社会帮扶的形式和领域;四是下大力气组织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拓宽致富门路,积极引导青壮年农民走出家门创造财富,增加收入。

2004年,继续对贫困村实施重点帮扶政策,对贫困村首先实行税费改革,免除全县贫困村农民的农业税,减免贫困村贫困农民子女的学杂费。当年头一批重点扶持的贫困村通过脱贫验收。2005年,对贫困村推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对全县77个贫困村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各乡镇签订“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责任状,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强力实施。2001年至2005年底,全县共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5152万元,建立易地安置点4个,易地搬迁安置421户2008人。2006年,继续采取“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方式,完成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项目建设任务。

2006年,整合扶贫、财政、农业等部门的建设资金,不断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粮食局崇左市直各单位的帮扶,改善政府及各学校的办公条件;实施“整村推进”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开发、公共设施建设和扶贫培训项目。2006年至2008年,全县共整合扶贫资金7102万元,完成第一批贫困村“整村推进”验收任务,开展第二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完成农村特困户茅草房改造1419户,新建屯级路140条共388公里,新建、改扩建村四级路33条196公里,新建沼气池4968座,完成人畜饮水工程68处,解决贫困村群众饮水难问题,维修水利渠道16430米。到2008年,“整村推进”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70元,第二批“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收到预期效果。

实施农业产业化开发,加大产业开发式扶贫。发展种养及加工等扶贫产业,把扶贫任务分解到产业,把产业细化到村屯。开展公路建设改造、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沼气池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甘蔗、八角、指天椒、苦丁茶、水果、生姜种植以及牛、羊、家禽养殖,建立指天椒、八角、苦丁茶产业基地,形成规模经营。到2007年,全县扶贫产业开发取得较好效果,部分贫困村建立一定规模的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就地解决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经过几年强力推进,天等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全县农村面貌、农业生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1772万元,比2000年增加52664万元,五年翻了一番;财政收入达到11308万元,比2000年增加4502万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69元,比2000年增加661元,年均增长9.18%。到2006年底,全县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96元,比2004年的1144元增长65%;贫困人口由2004年的21386人减少到8056人。一批贫困村通过脱贫验收。但是,与全国、全区和全市相比,天等县的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的程度仍很深,低收入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整村推进”工作任务仍很艰巨。扶贫开发工作仍是天等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