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制定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从1994年至2000年末,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县委、县政府按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自治区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方案和南宁地区制定的2000年前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制定了《天等县1994年至2000年扶贫攻坚计划》,积极厘清对扶贫重点、扶贫难度大的贫困村扶贫开发的新思路、新举措,采取就地开发与异地开发相结合,机关单位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能人开发等方式开展扶贫。提出2000年末基本解决全县2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并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县委、县政府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实施一系列扶贫开发工程。
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构,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加强领导力量,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县四家班子领导担任副组长,确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集中专门抓的原则;设立以工代赈、信贷、易地安置等6个专门工作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增加到26人,县世界银行扶贫贷款项目办公室人员也增至14人。各乡镇也成立扶贫开发工作站、扶贫分社和世界银行扶贫贷款项目工作站,为抓好扶贫攻坚战提供组织保障。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县委、县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开展扶贫攻坚。一是建立领导责任制和实行机关单位包村扶贫责任制。建立定领导、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的扶贫工作责任制,采取“人盯人”的办法,即干部职工带资包扶贫困户战术,全县有2683名干部与4928户贫困户结对帮扶。经统计,干部落实帮扶资金共36870元,帮助群众选准项目,主要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加工业。二是动员社会各界捐助扶贫。开展全县各界扶贫捐助活动,共接受单位、个人捐助帮扶款400多万元。三是动员社会各界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扶贫。林业、民政、民族、畜牧、计划等部门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开发,开发一批适应面广、覆盖面大的种养项目,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进村、进户、进脑”活动,普及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水稻及玉米杂交品种、地膜栽培技术和畜牧生产的良种良法。四是广泛开展先富帮后富,党员帮贫困户活动。经济能人、党员为贫困户选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带动一批贫困户解决温饱。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扶贫攻坚战中,县委、县政府从改善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入手,利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扶贫资金,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水、电、路“三难”问题,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和治旱工程,发动群众砌墙保土,改造中低产田,治理水土流失;架设通信光缆,健全乡村卫生机构。到1998年,全县各乡镇开通程控电话,全县123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www.xing528.com)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指导下,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石山地区扶贫工作的经验,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子,发动山区贫困群众走出山门到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开发,实行开放式扶贫和易地开发脱贫。1994年,天等县积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方面做好跨省、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组织有意愿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到海南省进行安置开发;另一方面从建立易地扶贫安置点入手,把居住在大石山区内缺水、缺地、缺粮,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搬迁到扶贫安置点。
开展各项扶贫攻坚大会战,向贫困决战。1997年12月,县委、县政府开展全县性的解决人畜饮水建设大会战,相继开展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村级道路建设、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茅草房改造、地头水柜建设、屯级公路建设等扶贫攻坚大会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解决了群众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经过七年的扶贫攻坚战,全县“八七”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天等县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1994年的31.25万减少到1998年的24.21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初步实现了解决温饱的目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1999年,天等县顺利通过自治区扶贫达标验收,顺利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任务。但由于天等县的扶贫开发任务仍很艰巨,仍有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收入还很低,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仍很艰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