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针对国民经济建设中一些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状况和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的现象,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6月3日至4日,中共天等县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地委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和具体要求。6月23日,县委常委会在讨论本县三年内如何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时认为,调整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认真解决好经济体制问题。而解决经济体制问题,则必须在农村和农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党中央“把农业搞上去,调整好农业和工业关系”的要求,在“八字方针”开始执行时,县委从农业体制的改革入手,重点调整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和农村经济结构。
(一)调整农村经济体制,扩大生产自主权
1979年12月10日至15日,县委召开全县四级干部会议,制定出台天等县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有关政策,对全县农村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进一步放宽生产队的经营自主权。一是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克服平均主义。二是打破“大锅饭”旧体制,从1979年底开始,在全县农村逐步实行包产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超产奖励的办法。三是规定凡是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队,超产部分的奖励办法由社员讨论决定。四是允许作业组在集体土地上间种小宗作物,允许社员在田间地头种植其他作物;生产队多余的粮食可以多卖双超粮,可以卖议价粮、搞粮食加工,也可以留作劳动补助粮和参加集市贸易。五是对现有山林,生产队要落实专业组管理;鼓励社员养家畜、家禽,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果树、林木归社员所有。1980年10月11日,县委在上映公社召开全县各公社书记会议,决定继续推广联产承包计酬责任制,生产队规模不变动,因地制宜搞好各种生产责任制。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县委在落实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只强调粮食生产而忽视发展多种经营的做法,注重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1979年,县委强调要因地制宜,以种养为主,发展多种经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在种植业方面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结构,将不适宜种粮食的土地逐步改种甘蔗、油桐、八角、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积极开发、利用山坡、水域、草场等自然资源。当年全县新种油桐种子37000多斤、八角种子2770斤、油茶种子25000多斤,各社队兴办18个养牛场,饲养耕牛495头,私人养牛302头。集体养羊5700多只,养鱼7万多尾,养鸡20多万只,养鸭60多万只。鼓励社员发展正当的家庭副业,全县私人养鱼4万多尾,养鸡20多万只,养鸭60多万只。全县多种经营总收入800多万元,比1978年增加120万元,增长6.35%。社队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产值逐步增长。1979年,全县有社队企业218家,比1978年增加60家;从业人员5685人,比1978年增加1917人。企业总收入250多万元,比1978年增加97万元,增长57%。(www.xing528.com)
连片甘蔗种植(张奇勋 摄)
天等县福新镇苗村八角林(张奇勋 摄)
(三)调整工业企业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之前,天等县工业非常落后,在大办工业中由于不顾原料来源和技术条件,盲目上马,多数企业出现亏损,企业经济效益很差。1980年,开始调整工业企业管理体制,调整党委、政府对工业企业的领导,实行厂长负责制,县主管部门主要抓指导性计划,指导和协助各企业逐步完善各种承包责任制,促进生产的发展。企业内部重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职工的收入同企业经营的好坏挂钩,颁发奖金,奖勤罚懒。在进行企业调整中,根据天等县实际采取相应的工业调整措施:一是对产品适销对路、原材料不缺、质量较好的企业,着力抓好企业的挖掘改造工作,努力增加生产,提高企业效益;二是对有生产能力、产品适销对路,但受原材料限制的企业,除抓好现有产品生产外,利用现有设备,根据市场需求,努力抓好产品更新换代;三是对产品质量差、设备不配套、规模小、原材料不足的企业,采取逐步转产改行;四是对那些无固定产品,又无设备和市场销路的企业,实行转产或合并。经过调整,企业亏损面明显缩小。到198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77万元。但由于全县工业基础薄弱,加上调整、改革、整顿的力度不够,工业发展速度慢于农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