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农业学大寨”运动从1964年开始兴起,1968年(“一抓三促”提出后)形成高潮。1968年3月至12月,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全县共平整土地944亩,造田造地456亩。1969年,县革委召开“农业学大寨”誓师大会,提出全县农业生产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兴修水利,造田造地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70年,县革委贯彻全国北方农业会议精神,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打破了天等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
1973年10月,县委提出“三年建战大寨县”“天等人民不等天,定要地下河水灌良田”等口号,全县大搞农业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农业学大寨”再掀高潮。1973年底至1974年,县委3次组织水利大会战,新建成水利工程144处,扩灌1.36万亩。至1975年,全县共深耕改土24.9万亩,砌墙保土1.63万亩,扩大水浇地0.5万亩,开发地下河82处,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1400多处,扩大灌溉面积8.78万亩,建成防洪排涝工程650多处,使4万多亩低洼涝地解除了水患。
此外,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县委从1965年起大搞粮食稳产高产样板田。样板田经验是种子良种化、合理用水、合理施肥、掌握季节、适时播种插秧、防治病虫害等。通过样板田,实现以点带面,力求实现稳产。全县掀起科学种田热潮。各生产队建立科学实验小组,大搞种子田、试验田、高产田,培养农村科学技术队伍,改造耕作制度,创出本地稳产高产的路子。1970年,都康公社逐龙大队那回生产队有10位女民兵组成“三八”农科组,她们以大寨“铁姑娘”为榜样,挑沙21万多担、肥泥3400多担,改造29亩低产田,当年水稻亩产达1630斤,比原来亩增1100多斤。1971年,县委总结推广“三八”农科组经验后,全县先后组建1250个农科组,参加人数1.4万多人。经过科学种田的实验普及和推广,全县粮食产量大幅增长,197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19亿斤,比1969年增长24%,第一次脱掉“统销帽”。1971年粮食总产达1.36亿斤,同比增长14.6%,开始对国家有所贡献。此后,全县粮食逐年增产。此外,学习大寨的管理方法,1970年推行大寨式评工记分,把正劳动力分为5等,最高等12分,最低等8分,其中最高等为标兵。1972年恢复定额管理,实行定额管理和农活小包工。至1977年底,全县每年都召开“农业学大寨”先进表彰会议,推广大寨经验。
都康“五八”渡槽(农大勇 摄)(www.xing528.com)
纵观天等县整个“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全过程,全县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产典型,以治山治水为中心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的工作内容是切合实际的。同时,提出的口号,也表明天等县广大干部和群众有诚意、有信心、有决心改变天等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在运动深入开展中,确实也进行并完成了大量的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左”的路线的影响下,“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也实行了许多“左”的方针政策,造成了许多错误,比如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没有做好科学论证,盲目建设,致使工程没能产生效益,造成巨大浪费。此外,推行大寨式评工记分,有违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那利水库灌区岜朝渠道(农大勇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