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是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一年。是年,侵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妄图彻底摧毁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与此同时,桂系军阀紧密配合蒋介石的反共行动,于7月9日在广西各大城市大肆捕杀中共地下党员。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方针,中共广西省工委决定把党的工作和在公开岗位上比较暴露的党的干部,从城市转移到农村。8月4日,梁游、黄耿、区镇、唐炳泰4名党员从南宁经右江来到镇结县,在宝田中学与校长苏浥(原广西师范生,共产党员)接洽。8月15日,张茨敏、陈衷、封雪清、路璠、苏云山、黄有民、刘洁明7名党员从南宁、柳州等地转移到镇结。这些党员后来分别被安排在宝田中学和镇向中学(校址在镇远乡)任教。
外地党员到镇向、宝田中学工作后,两所学校共有党员12人,建立一个党支部,称“中共镇结县临时支部”,张茨敏任支部书记,黄耿担任镇向中学党小组组长,张茨敏兼任宝田中学党小组组长。这10多名外地党员转移到镇结这个山区县的两所学校任教,是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在学校教学的同时,做好安全隐蔽和开展革命工作。有些党员是带着党组织交给的特殊任务而来的,比如伺机与土地革命时期留在中越边境的一些老党员取得联系,在边境重建党的据点。学校党支部建立后,主要抓好教学,团结教师走上革命道路;在县城开设书店,传播进步思想;与学校里有托派思想的教师进行斗争。党员教师在师生心目中很有威信,很受欢迎,因此也使党组织在学校这个较为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安全隐蔽了几个月。(www.xing528.com)
1943年3月,广西省工委决定党的工作由城市转向农村,桂西地区工作重点是恢复和发展左右江革命根据地。4月,外来的11名党员先后离开镇结,分散到各地开展活动,中共镇结县临时支部随之解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