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等县革命老区:艰苦斗争与发展

天等县革命老区:艰苦斗争与发展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月,向都县革命委员会在向都北区重新建立,隶属于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领导,负责领导低潮时期的向都县革命斗争。同月,经右江下游党委批准,成立“中越边革命委员会”。8月,成立“滇桂边临时革命委员会”。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后,着手整顿分散在右江下游各地坚持斗争的游击队,把这些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右江下游第一联队、第二联队。

天等县革命老区:艰苦斗争与发展

(一)重建全茗乡农民武装队伍

1931年4月,龙茗县赤卫军在明江被国民党韦云淞部打散后,马镇武、马臣烈、何武等率部分赤卫军返回家乡,于当月下旬在全茗乡重新组建一支10多人枪的农民武装队伍,在全茗、茗盈、顿周等地一带活动。1932年8月20日,马臣烈率队围攻国民党秾茗乡乡长黄锦添家,击毙黄锦添等2人。事后,国民党龙茗县府派兵追捕这支农民武装队伍,马镇武、马臣烈等领导人被迫分散到他乡隐蔽活动,队伍随之解散。

(二)右江党组织领导向都县军民坚持斗争

1931年2—12月,由于桂系军阀联合黔粤军阀及民团武装,先后两次大规模“围剿”右江革命根据地,右江下游各县革命根据地基本丧失,整个右江苏区仅剩东兰西山、恩隆七里山区、向都北区、果德北区、那马北区和都安红水河一带,且处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1931年秋,中共右江特委、右江独立师党委派黄庆金、杨德惠、谭统南3位干部到云南省富州县(今富宁县)七村九弄开辟革命新区。1932年秋,在富州县活动的黄庆金等人,通过长时间的思想工作,争取到集结在那里的绿林首领韦高振和梁振标部的合作,为创建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4月,中共右江特委和右江独立师党委派黄松坚、陆浩仁、黄大权到右江下游,负责恢复右江下游革命根据地,黄举平到黔桂边开辟新区。4月20日,黄松坚一行在思林、果德交界的古芬屯,与在这一带活动的红六十二团团长腾国栋、政委黄书祥会合。6月,中共右江下游临时委员会在果德县三层峺成立,黄松坚任书记。同时成立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腾国栋任主席。

7月,黄松坚、腾国栋先后到向都北区指导工作。10月,向都县革命委员会在向都北区重新建立,隶属于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领导,负责领导低潮时期的向都县革命斗争。

1933年1月,右江下游临委改为中共右江下游委员会,属中共两广省委领导,承担领导右江地区、滇桂边和黔桂边的革命工作。此后,面对猖狂的反革命势力,中共右江下游委员会一方面深入村屯宣传发动群众;另一方面组织精干的锄奸队,开展打击敌人地方反动头目,惩处叛徒,袭击小股敌人,以斗争震慑敌人,鼓舞群众。3月,黄庆金从右江下游赤卫军第二团抽调40多名战士组成锄奸队,从中越边打回天向两南革命根据地,出没于靖西、天保、向都三县,杀奸除恶。5月,在黄庆金、黄怀贞以及右江下游赤卫军第三团全体指战员的努力下,在中越边境的革命武装力量由原来的100多人枪发展到300多人枪。同月,经右江下游党委批准,成立“中越边革命委员会”。8月,成立“滇桂边临时革命委员会”。此后,滇桂边临时革命委员会成员继续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赤卫队。1934年4月,右江下游赤卫军第三团和红六十二团二营在黄庆金、黄松坚、黄绍谦等人的率领下,先后组织“轻快队”(又名锄奸队)、“肃反飞行队”等到向都南、北区,采取小股作战、声东击西游击战的方式歼灭敌特。6月,奉右江下游党委指示,梁振标从富州县率300多名武装人员到靖西县安宁乡陇厚屯,与黄庆金、谭统南、韦高振等领导的武装队伍汇合,建立抗日救国军第十八军(后编入滇黔桂边劳农游击队第三联队),军长梁振标,政委黄庆金,下设3个师,共600多人枪。同时,撤销右江下游赤卫军第二团建制。抗日救国军第十八军建立后,于当年6—7月,先后在靖西县安宁乡、湖润乡、渠洋乡等地与靖西县民团、保安团等进行多次战斗,毙伤敌6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50多支。抗日救国军第十八军的革命行动,开创了靖西县、滇黔桂边区工作的新局面。

(三)滇黔桂边区游击根据地的形成

1934年7月初,右江下游党委在果德县召开党委扩大会,会议决定:黄松坚到滇桂边区开展武装斗争,伺机建立边区党委;撤销右江下游党委,组建思果中心县委和东兰中心县委,分别领导右江下游和上游各县的革命工作,两个中心县委由黄松坚领导。

12月,中共滇黔桂边区临时委员会在富州县谷拉乡九弄村多立寨成立,书记黄松坚,委员黄德胜、赵润兰、韦纪。接着成立滇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劳农会和劳农游击队第三联队。黄庆金任革命委员会主席,黄松坚任劳农会主席和游击队第三联队政委,梁振标任第三联队司令员(总指挥)。滇黔桂边区党政军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以富州县为中心,以黔桂边和右江上下游为主要活动地区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全面形成。这个革命根据地活动范围发展到当时的3个省20多个县,分别是广西省的百色、凌云、乐业、果德、恩隆、向都、那马、奉议、恩阳、东兰、凤山、南丹、万岗、都安、天峨、镇边、靖西、天保、田西、西林、西隆、河池等县;云南省的富州、广南、麻粟、坡县;贵州省的册亨、贞丰、罗甸县。1936年5月,中共边区临委改为中共边区委员会,腾静夫任书记,赵润兰、黄德胜为委员。边区革命委员会和劳农会合并为滇黔桂边区劳农会。此后,边区党委和劳农会继续领导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这个革命根据地也成为土地革命后期中国南方一个主要的游击区域。(www.xing528.com)

(四)中共思果中心县委和右江下游第二联队的建立

1934年11月,在创立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同时,成立思果中心县委,陆浩仁任书记。思果中心县委下辖中共恩隆县特支和那马县特支,领导思林、果德、向都、那马等县的革命斗争,受中共滇黔桂边临委领导。

1935年1月,成立右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右江下游地区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指挥机构,滕国栋任主席。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后,着手整顿分散在右江下游各地坚持斗争的游击队,把这些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右江下游第一联队、第二联队。其中,把活动在向都、恩隆、思林一带的游击队整编为第二联队,黄绍谦任联队长,李修学任政委。联队下设4个中队、12个分队,共400多人枪。原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师六十二团二营(即向都北区常备营)编入第二联队。

第二联队成立后,主要活动于思林、果德、向都、恩隆等县交界的百陇地区。敌人见多次“围剿”后,幸存的红军仍坚持革命活动,便调集数倍兵力“围剿”第二联队,企图把第二联队一网打尽。1935年夏,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保存实力,第二联队转移到敬德、天保、奉议三县交界地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1936年4月初,中国工农红军右江下游第一联队、第二联队改编为右江下游赤色游击队第一联队、第二联队。

(五)镇结县东区赤卫军的建立及其武装暴动

1934年末,隆安县杨湾乡农军领导人陆振贤、黎光臣、许业留等三人在隆安、镇结、果德三县交界地区进行革命活动。1935年初,在镇结县大隆乡立岭村立屯建立立岭农民赤卫军连,共80多人,陆大都任连长,黄加和任副连长。接着又在坡平村建立坡平农民赤卫军连,共120多人枪,连长许胜增,副连长梁国选、许善增。同年夏,立岭村和坡平村农民赤卫军与隆安县杨湾乡农民赤卫军联合整编为杨湾赤卫军独立团,团长陆振贤,副团长黎光臣,共1000多人枪。

1935年9月12日,杨湾赤卫军独立团在立屯召开会议,决定于9月18日举行武装暴动,拟由陆振贤、黎光臣率领杨湾赤卫军连主攻同乐乡和都结乡;陆大都、黄加和率领立岭、坡平两个赤卫军连主攻大隆乡,然后到都结乡与陆振贤部会合,再攻打陆连乡,最后顺路而上,攻打镇结县城。

9月18日,陆振贤部和陆大都部分别攻占同乐乡和大隆乡。当晚,两路赤卫军1000余人会师都结乡,在都结街召开庆祝大会。会后各部赤卫军分散投宿于都结街附近各村屯。

赤卫军独立团的武装暴动很快传到国民党镇结县政府,县长罗绍翰于18日当天即派警兵杀害了在县城做内应的县苏维埃政府委员赵维祺,当晚率县民团、县特种队和县警备队300余人枪,以及东区团练、土豪劣绅共1000余人枪,连夜赶到都结乡,将赤卫军驻地层层包围。由于赤卫军大部分兵力分散在各村屯,突然遭到敌人的袭击,只能被动突围。在突围中赤卫军1人中弹牺牲,200多人被俘。同年12月21日,罗绍翰、刘栋平、方西牙又率县民团、县特种队和县警备队共200余人枪,由大隆乡乡长梁猛带路,大举“扫荡”坡平、立岭及附近各村屯,烧毁民房24间,掠夺200多户农民的财产。立岭农民赤卫军连领导人陆大都、黄加和被捕后遭杀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