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就业信息应力求做到“早”“广”“实”“准”。所谓“早”,就是收集信息要及时,不能事到临头再去“抱佛脚”。所谓“广”,就是信息面不能太窄,要广泛收集各个方面、不同层次的就业信息。有的学生只注意根据自己预先设定的目标收集有关地区、行业和单位的就业信息,放弃或忽视了后备信息,在求职遇挫时感到无所适从,造成被动。“实”就是收集的信息要具体,用人单位的地点、环境、人员构成、待遇、发展前景,对新进人员的要求,联系电话等各方面信息,掌握得越具体越好。“准”就是要做到准确无误。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人才,在生源、性别、相貌、外语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都要搞准;另一方面,用人信息也和商品信息一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注意你所了解的信息是不是过期信息,人家是否已经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等。
毕业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
第一,校内职能部门。就目前的就业机制看,学校是连接就业所涉及的有关对象的核心环节。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为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他们既与毕业生就业所涉及的各级主管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录毕业生所依赖的主要窗口。这一特定的位置,使他们对就业信息的占有量大于任何一个部门,同时其所掌握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相提并论。就政策而言,全国的、行业的、地方的用工信息,在他们这里收集得都比较完整;就需求信息而言,他们接触到的所有信息都是用人单位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而来的,可信度最高。
第二,利用各种“门路”。这里的“门路”是指途径、渠道,以“三缘”为基础。作为社会人,与社会的联系不外三种“缘分”,即“血缘”“地缘”“学缘”。以“血缘”而论,每个人都有父母等亲人,而且父母及亲人也都有自己的朋友和熟人,以此延展下去就会变成一个网络。以“地缘”而论,故乡的友人、朋友、同学以及他们的朋友、同学都属此类。以“学缘”而论,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直至大学,都有许多同伴、同学和师长,而他们也各自都有许多亲友、同学等。通过这些“门路”,你所获取的信息量就会激增。另外,本专业的教师比一般人更了解本专业学生适合就业的方向和范围,在与外单位的科研协作或兼职教学中,对一些对口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了解得比较详细。而校友大多在对口单位工作,通过他们提供的信息往往也比较具体、准确,成功率高。(www.xing528.com)
第三,打电话、写求职信或登门拜访。这要求毕业生有“毛遂自荐”的强烈意识,并且对自己单方面拟定的意向单位要有大概的了解和预测,这种形式主动性强,但盲目性大。
第四,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信息。学校采用就业信息网为本校毕业生发布求职信息;用人单位也通过网络发布招聘人才的信息,甚至不少主管部门也通过网络发布有关的招聘通知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