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过30岁的年轻人,写信给一位百岁老人诉说自己的苦衷。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写作,可阴差阳错当了一名医生,而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一点也不感兴趣。老人立刻回信说:“做你喜欢做的事。”这位医生接到信后当机立断,弃医执笔,后来竟成了大名鼎鼎的作家,他就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其实在我们身边,像渡边淳一那样,为“做你喜欢做的事”而跳槽改行的并不鲜见。比如,激光博士孙逊当了流行歌手,学导弹的王江成了音乐总监……
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有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力,表现出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情感浓厚、意志坚强等特质。同样,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可以说,兴趣是职场人士的精神家园。
但是,许多人明明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然而还要“泡”在其间,“钉”在其中。他们也许是为了生计,也许是为了安逸,也许是为了所谓的前途。其实,一个人的前途,有多少是在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上得到发展的呢?
人的一部分特质是天生的,职业兴趣上的个体差异很大。因为,一方面,现代社会职业越来越分化,各种职业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它们对个体的吸引力和要求也就迥然不同;另一方面,个体自身的生理、心理、教育、社会经济地位、环境背景不同,所乐于选择的职业也就各不相同。即使是“有志者事竟成”,但改变兴趣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其结果很可能是成本大于收益。因此,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该寻找到兴趣和职业的结合点。你喜欢做的事,往往正是你的天赋之所在,你的事业之所在。美国曾对2000 多位著名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他们中间很少有人为谋生而工作,而大多出于对某一领域问题的强烈兴趣,从而不计名利报酬,忘我工作。他们的成功,与他们的兴趣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然,兴趣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兴趣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的过程:有趣往往出于新奇,如果新奇感消失,兴趣也会随之逝去;乐趣则是在有趣定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兴趣开始变得专一了;当乐趣同社会责任感、理想、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时,乐趣便变成了志趣。因此我们可以说,职业兴趣是一种志趣。
职业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和职业实践中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职业兴趣品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兴趣的对象、兴趣的空间、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和兴趣的可能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职业兴趣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不同表现为个人职业兴趣品质的差异。比如有的人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有的人对社会科学感兴趣;有的人对写作、设计等智力操作感兴趣,有的人对维修、加工等技能操作感兴趣。不同的职业需要有不同的兴趣类型,一个喜欢发明创造的人如果从事文秘工作便会苦不堪言。同样道理,一个擅长技能操作的人如果从事推销工作可能一事无成。这种兴趣品质上的差异,是人们选择不同职业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兴趣对象的差异方面,有的人偏重于物质生活需要,因此比较倾向于职业的工薪待遇;有的人偏重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比较倾向于职业的社会地位;有的人可能对某种职业活动本身感兴趣;而有的人对某种职业活动的目的、任务或产生的结果感兴趣。(www.xing528.com)
在兴趣空间的差异方面,有的人兴趣广泛,对许多事物都趣味盎然、乐于探索;有的人兴趣比较单调,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在比较狭小的圈子里,对除此之外的事物都不感兴趣。
在兴趣稳定性的差异方面,有的人在短时间内对某一种活动的兴趣很浓,如痴如醉,但很难持久,过些日子就会被另一种活动的兴趣取而代之;有的人则不同,兴趣持久稳定,数年甚至数十年有增无减。
在兴趣效能的差异方面,兴趣的效能就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兴趣能够产生的效果,包括就业准备和求职行为。它取决于兴趣的性质,如果是出于乐趣,作用力较大,会积极热情,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职业理想。
在兴趣的可行性差异方面,有的人的职业兴趣脱离客观条件,过于浪漫,往往想得好,做不到。有的人的职业兴趣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因此容易心想事成。
议一议:
谈谈下列《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