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穿萧绍平原中部的浦阳江原本经西小江出三江口入海,元明以降,杭州湾主泓道北移导致下游河道不断淤积,加之潮水顶托,西小江沿线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从元末开始,浦阳江下游开始了综合性的水利整治工程,力图开碛堰山分浦阳江西流入钱塘江,以缓解汛期西小江下游排水压力。经过绍兴府历任长官长时间的努力,包括开凿碛堰山,修筑临浦坝、麻溪坝等一系列工程措施,至明中叶,浦阳江彻底改道西出钱塘江,即今日所见浦阳江走向。[19]
在浦阳江改道西出之前,萧山江海塘之患多集中在北海塘。改道之后,萧绍海塘西段西江塘受浦阳江、富春江上游洪水及杭州湾江潮顶托,水位猛涨,塘身溢溃为患,形势最为险要。[20]一旦塘决,则萧山、山阴、会稽三县尽为鱼鳖。
嘉靖十八年(1539)六月,是时天连雨,江海盆溢,西江塘决。萧山大困,山阴、会稽俱为巨浸,府城水“高丈余”[21],湛溺官寺、人民、庐舍、田稼、畜藏无虑数千万。“百姓嗷嗷流散,浩然怀襄之势未止”[22],甚为惨烈。时萧山进士黄九皋乘机致信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傅凤翔,历陈西江塘于三县之利害关系,请求上级官员出面协调山阴、会稽两县协修西江塘。[23]此举得到了巡按傅凤翔的大力支持,他立即召集三县官员、乡绅共商修筑事宜。在经费方面,通过赎刑的方式,“发邑中诸豪坐法者代买薪石赎罪”,并召集失业浮民,推行以工代赈,完成此次西江塘修缮。加高培厚,“崇于故防四之三,基广于旧十之四”[24],“自是邑人始免水患”[25]。自黄九皋上书倡议三县协修开始,一直到清初一段时间,有关西江塘的大修基本都由三县共同完成,并发展为常态。
万历十三年(1585)五月,大雨,西江塘周老堰段溃,西江水入城市。[26]次年,秋潮异常,一夕漂毁百余庐。萧山县令刘会力请改筑石塘,其费请于朝,取诸仓谷及库羡,并派萧山田每亩征银八厘,山阴、会稽田每亩征银三厘,两院复捐赎银数百助之,共耗费约二万金,完成此次修缮。[27]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月,大水,西江塘从临浦至闻家堰多处被冲决。时任督抚亲临踏勘,并召集山、会两县同往,酌估修筑。公议筑工约需一万二千金,这次修缮采用分段修筑的办法,萧山独任其半,山、会合济其半。至次年春,工程尚未完工,出生于会稽的福建总督姚启圣捐资兴工,完成了这次修缮。[28]
康熙二十五年(1686)六月,西江塘张家堰段塘坏。浙江巡抚金铉晓谕绍兴府山、会、萧三县共筑江塘,仍按亩派费,其中萧山县输银二千两,山、会协输银二千两,巡抚金铉又提议巡抚、盐政衙门及司道、北关、府县官员等共捐银二千两,由绍兴府同知冯协一收管修理。[29](www.xing528.com)
康熙三十一年(1692)六月,西江塘杨树湾、于家池、项家缺塘陷,知县刘俨请筑备塘。巡抚张鹏翮檄署府事处州同知夏宗尧、山阴知县迟燽、会稽知县王凤采等会议,共筑备塘三百二十八丈,公议得山、会协筑一半,其经费俱出得利田。[30]
康熙五十三年(1714),西江塘再次决口,当时三县正为议修三江闸事互相扯皮,山、会两县有意搪塞,不愿出钱。直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才由知府俞卿亲自出面踏勘,最终山、会协助三分之一完成修缮。[31]
从上述明中叶至清康熙年间三县协修事例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三县跨界合作主要针对萧山西江塘。因地势原因所造成的利害关系,除萧山境内西江塘外,其他仍然以各自行政疆域为界,各筑各堤。当然,鉴于萧绍平原西高东低的地形,萧山境内江海塘决口,必然会影响山、会两县,所以,萧山在请求协修西江塘的同时,也希望山、会两县能够协助修缮萧山县北的北海塘,不过这种努力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县在海塘经费筹集上相互协济,但在具体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多有奸弊。各县分派各都里长分段修筑,远乡里长不能亲工,又包与附塘居民,往往苟且塞责,潦草完事,年年修葺而塘终不坚固。一旦坍塌,又上下欺隐,或贿赂差役以免苛责。所以小民岁有修塘之费,而无修塘之功。[32]早在万历四十年(1612),萧山生员任三宅就曾呈议请求整顿,但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33]曾经主持过萧山西江塘维修事宜的汪辉祖在日记中也提及,每有塘工开展,地方欲乘机牟利者,攘臂揽工,风声四达。“揽工者多,因价浮耳。价浮,则承办获利;获利,则攻讦丛生。”[34]这些弊端就为之后乾隆朝由中央全面接管萧绍海塘建设埋下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