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萧绍海塘建设:国家与地方区域水利协作

明清萧绍海塘建设:国家与地方区域水利协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萧绍海塘建设情况的长时段梳理,笔者认为明清时期国家若以适度干预的原则来应对地方公共事务的展开,或许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在区域内外水利形势的影响下,平原上的萧山、山阴和会稽三县展开了大规模的塘闸水利协作,包括江海塘和三江闸等。本文以明清时期浙东萧绍平原外围江海塘兴修为例,通过对长时段的海塘建设和管理中组织力量的梳理,分析国家和地方在水利事业中的互动关系,重点探讨国家和地方在区域水利协作中的作用。

明清萧绍海塘建设:国家与地方区域水利协作

陈 涛[1]

摘 要:明清时期浙东萧绍平原内萧山山阴和会稽三县围绕江海塘建设展开了大规模的区域协作,其主要由民间和地方政府推动,构成了区域性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区域协作体系在清乾隆朝中央政府全面接管杭州湾两岸塘工后宣告终止,而南岸萧绍海塘建设在杭州湾“南坍北涨”理念下受到种种制约;乾隆朝之后,中央政府退出南岸塘务,萧绍海塘重归地方协作建设,三县也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水利协作组织。通过对萧绍海塘建设情况的长时段梳理,笔者认为明清时期国家若以适度干预的原则来应对地方公共事务的展开,或许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萧绍平原 海塘 水利协作 国家干预

传统中国水利领域中的协作关系是水利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之一,基于所考察对象的空间范围及影响,这种协作关系小至微观的村落级别,大可以涵盖大江大河的整个流域。作为大范围、区域性的水利活动,以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大江大河沿线的堤防、河流疏浚等工程最为典型,在利害相关的前提下,往往形成不同行政单元间(通常为州、县层级)的协作。[2]围绕水利活动中王朝国家与地方(基层)社会之间关系的考察,历来是水利社会史讨论的焦点,而水利工程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王朝国家(官府)的干预及社会力量的强力推动是构成区域水利协作体系形成并稳固的必备条件。鲁西奇以江汉平原的垸田水利为中心,揭示出传统中国农田水利领域中区域协作的发展和局限,即王朝国家的盛衰与其干预水利事务的强弱不能简单地对应,受到王朝国家本身功能的局限以及官僚系统自身的保守,王朝国家的力量对区域水利协作事务的开展是相当有限的。[3]鉴于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水利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有关国家在区域水利协作中的作用及影响还需更多的案例进行考察。

位于浙江省北部滨海地区的萧绍平原,北临杭州湾,南抵会稽山麓,西临钱塘江,东临曹娥江,为典型的冲积—海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大致自西北向东南作微微倾斜。平原北部即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江流、潮流交汇,两岸江海塘修筑工程繁巨。明清时期,南岸的萧绍江海塘环绕平原西、北、东三面,由西江塘、北海塘和东江塘组成,构成外围屏障。在区域内外水利形势的影响下,平原上的萧山、山阴和会稽三县展开了大规模的塘闸水利协作,包括江海塘和三江闸等。(www.xing528.com)

图1 明清时期萧绍海塘示意图

资料来源:以民国二十二年(1933)《修筑绍兴三江闸工程报告》所附《三江闸泄水流域图》为底图,在此基础上改绘而成。(董开章《修筑绍兴三江闸工程报告》,《水利月刊》1933年第1期,第49页)

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时段、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海塘及其经费来源和劳动力动员方式均有很大差别。[4]这种时空和类别的差异性在两浙海塘的创修过程中非常典型。陶存焕、周潮生合编的《明清钱塘江海塘》一书,对明清时期钱塘江两岸海塘修筑的历史过程、工程技术、经费来源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介绍;[5]卫国立足于国家(中央)视角,对清代两浙海塘经费和组织有过深入研究,[6]其中都涉及萧绍海塘。单就萧绍海塘的考察而言,日本学者本田治对宋元时期浙东海塘建设的经费有过初步探讨,[7]刘丹系统地考察了清代宁绍海塘体系形成过程、海塘修筑经费问题、滨海土地围垦与水利系统发展的关系等内容,并尝试提出“‘海塘型’水利社会”。[8]崔倩初步梳理了明清时期萧山境内北海塘和西江塘的修筑情况,简要涉及工程经费来源和技术特点。[9]上述研究或从技术出发,或仅从经费来源角度,对海塘修筑进行考察,除和卫国从国家视角探讨清代两浙海塘修筑中的国家职能外,其他研究还较少涉及国家与地方关系的考察。

本文以明清时期浙东萧绍平原外围江海塘兴修为例,通过对长时段的海塘建设和管理中组织力量的梳理,分析国家和地方在水利事业中的互动关系,重点探讨国家和地方在区域水利协作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