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俊华[2]
摘 要:清初迁界禁海,衢山岛因悬处外洋,官府难以有效管控,而被长期委弃封禁。然而,衢山岛及其周边丰富的柴薪、土地、渔业资源,吸引大量流动人口进入衢山岛,冲击着国家的封禁体制。清中期以后,国家对衢山岛的政策从厉行封禁到封而不禁,最终主动推进展复。在此过程中,潜赴、移住衢山岛的人口出现定居化倾向,水利设施修复,土地开垦推进,定居聚落出现,寺庙等公共空间形成。衢山岛逐渐从荒岛贼穴发展为烟户繁庶的海岛社会,并在展复后升科编户,被纳入以编户齐民为主体、由地方士绅领导的新的地域秩序。
关键词:衢山岛 海洋政策 外洋岛屿 地域秩序(www.xing528.com)
海岛既是国家发展海洋事业、加强海防建设的前哨,也是民众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基地。明清时期,随着大批沿海民众以不同的方式移居、开发近海岛屿,海岛的开发由传统单一的模式开始向以渔业、农业、海上走私贸易等为主的多样开发模式转变。[3]在此过程中,借由各种海洋政策的推行,王朝国家的权力不断向海岛地区渗透,而开拓海岛的民众也基于海岛各异的地理条件、发展程度等,针对不同的国家政策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使海岛地区在二者的互动中逐步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近年来,关于国家海洋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海岛社会的影响,已有比较充分的研究;大中型海岛如何进入国家的历史进程这一课题,也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4]但是,沿海较小岛屿是如何从荒岛、贼穴这样的“化外之地”,转变为烟户繁庶、升粮编户的海岛社会的,尚需进行更多的研究。[5]
浙江衢山岛位于长江口南端、杭州湾外缘、舟山群岛中北部,自明初以来即为国家海防要地,隆庆三年(1569)清廷曾于衢山附近鼠浪湖岛置汛地。然而,由于衢山岛地处外洋,[6]远离汛地,官府难以进行有效控制,所以从清初禁海到光绪初年开禁,衢山岛一直处于封禁的状态之中。对此,谢湜在关于明清时期舟山群岛迁界与展复的研究中有所涉及;[7]祝太文则从康熙年间衢山封禁相沿成例、道光之后开禁升科以及封禁的原因与影响等方面,对衢山岛从封禁到开禁的历史作过比较详细的论述。[8]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海岛民众的视角出发,看他们是如何在与国家政策的互动中,不断推进衢山这一外洋岛屿的开发,并最终确立海岛社会秩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