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代的军事制度不同,卫所是明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朱元璋建立卫所是从元至正二十四年开始的。通常卫所设置卫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以上职务一般是世袭官员。至洪武末年,从北到南,东南沿海一带已经建立了约四十九卫、八十五所,形成了较为严密的沿海防御体系。明代的卫所遍及全国各地,各自隶属于当地的都司,而统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形成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的管理体制。在这个军事系统中,官员一般分为“世官”与“流官”两大类。其中,五军都督府和都司的官员属于高级武职,不能世袭,所以被称为“流官”。而卫所军户是都司以下的武职,是世袭的,被视为“世官”,一入军籍,只能世代充任,父死子继,代代相承。虽然流官不能世袭,但实际上这些流官又大多由朝廷从卫所世袭官员中选拔优秀者担任。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系统中的武职,其实都是由世官充任的。因此,世袭的卫所武官成为整个明代武职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世袭制促成和衍生了明代以抗倭为使命的家族传统。本节取以万表为代表的万氏家族为例,探讨明代卫所世兵制与抗倭家族文学诞生的内在关系。
关于明代的卫所世兵制,据《大明会典》:“凡袭职、替职,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军官亡故、年老、征伤,须以嫡长儿男承袭替职,或嫡长男早丧及笃疾残疾,则嫡孙袭替。如无嫡子嫡孙,则庶长子袭替。若嫡庶子孙俱无,方许弟侄袭替。其应合承继弟男子侄,务要曾经操练弓马熟闲,并当该卫所正官保结呈送,其审供查黄引选等项缘由,并与除授官员相同。”[21]此后,这种世袭制虽不断有所变更,如永乐十七年规定:“武职绝嗣旁枝者,不许袭。”[22]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大体是保持不变的。此外,明初的武官世袭还有具体规定:“先不曾立功就与职役,后亦无战功者,不准袭。”[23]所以,武官大体以习武为要,朝廷尤其注重训练世袭子弟的弓马、箭艺等武术。在卫所世兵制中,尤为重视战功、武功,建立功业成为明代从洪武至宣德年间,保障卫所武官承袭的重要基础。万氏家族亦是如此,从明初起,万氏就有先祖从事防海抗倭,并取得显赫战绩:
始祖斌,洪武初以军功授宁波卫,世袭指挥佥事,遂居鄞。北征战死,斌子钟死,逊国难。钟长子武战殁交趾,次子文捕倭没海上。祖孙父子四人死。七传至表。[24]
万家先祖万斌,字文质,响应朱元璋号召,起兵濠梁,被封明威将军,后出征塞外时,战死于浑河,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子万钟(1357—1399),字荣禄,自幼攻骑射、究韬略,洪武九年袭父职。次年,赐授武毅将军,龙骧卫副千户。十一年,征松州。十七年,守宁波卫,出海捕倭。不久调守定海,再调昌国卫。时高丽、日本在东南沿海一带骚扰,叛服不常,万钟筑城修甲,严阵以待,敌寇遂不敢轻易来犯。建文时,万钟死于靖难之役。万氏自万钟始,举家迁移至鄞县,遂为世代之居所。万钟生有二子:万武、万文。万武,字世忠,袭父职,为宁波卫指挥佥事,永乐六年,征战交趾时,战死于檀江舍,年仅二十三岁。万武无子嗣,按照明代卫所的世袭制度,可由其弟万文承袭父职。万文,字世学,曾率海船追斩倭寇,有战功。移师桃渚时,遇飓风,船破而溺死海中,年仅二十二岁,人称射龙将军。[25]
从万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来看,从先祖万斌、万钟至万武、万文,三代四将,均在幼冠承袭父职,是为宁波卫指挥佥事一职,随后在不断的抗倭征战中,该家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从而稳定地延续了以抗倭为使命的家族传统。清代诗人李邺嗣说:“自开国后数十年,国家有大事,万氏皆有一人死之。血战万里,头行骨飞,俱不得以马革裹尸还葬。”[26]万氏家族抗倭的延续,显然与明代卫所武官的袭替制度有密切关系。
随着明代边情的变化,卫所世兵制也出现了一定的弊病。洪武十四年,胡居仁提出:“今武官世袭,军人世袭,兵安得不弱?如祖父智勇兼全可为武官,子孙或愚弱可供职乎?祖父壮健可为兵,或子孙小弱亦可为兵乎?只合文武合一,兵农合一,遴选贤能,为之主治。无事时修立教化,务农讲武。有事时则简练精壮者以为兵。”[27]深刻地揭示了卫所世兵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主要办法,就是注重文武合一,而不能只是强调武功。所以,从正统初年始,明朝政府“令天下军卫子弟多习儒业,延至边徼,亦建学设官以教之。其在京师勋戚子孙袭爵及被选尚主者,亦学于国子监。至于各卫幼官与子弟未袭职者,资多可教,于是两京并建武学,此设武学之始。储养训习,以备任用。其子弟有志科目者,听仍设经授训导,品秩俸廪,如京府儒学之制”[28]。正统九年,“命各都司卫所,凡武职儿男应袭优给并弟侄年十岁以上者,俱听提调学校风宪官,选送武学读书,无武学处送卫学,并附近儒学与生员一体提督”[29]。同时,明朝规定,武官世袭子弟可以参加文举选拔,中举者可不袭替武职。在武举比试中,加重了策论考试,如果试策不合格,也不能袭替就职。所以,明朝自正统以来,军卫子弟多习儒业。由此,世兵制从明初的重视武功转变为文武并重,而不仅仅以武功作为衡量武官子弟是否袭替的标准和条件。
万氏家族的家学也在卫所世兵制的这种改革下,由“武学”向“儒学”至“文学”嬗变。发衍至七世万表,文功武业已十分显耀。万表(1498—1556),字民望,号九沙山人、鹿园居士。万表十七岁时袭替父职,为宁波指挥佥事,自幼习骑射,兼文武。每与王畿、罗洪先、唐顺之、钱绪山等人论学,被列入浙中王门(见《明儒学案》卷十五“浙中王门”五)。嘉靖三十三年,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张经任总督,专办讨倭事宜,时万表在浙江沿海抗倭,与张经多次交流对抗倭寇的策略,分析海患形势。同时,抗击进犯苏松等地的倭寇,遇寇于杨泾桥,中流矢而终告捷。嘉靖三十四年,万表授浙直海防总兵。万表著有《海寇议》(现存一卷)、《海寇后议》(已佚),为其任南京中军都督时所作,探究江浙一带倭患严重的根源,详载徐海、毛海峰等海寇啸聚滋事、出海逋逃之始末,并提出了不少防御倭患的办法。
万表以武显,亦有文名,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以诗的形式记载亲身抗倭的经历,例如《赭山战后作(时用僧兵取胜)》《闻海警有感二十首》《伏日避暑湖寺闻海贼围台州作》《越中》《西兴道中》《海宁交战闻杀周都阃有感作》,以自己的亲闻目见,表达对倭事的关注和看法。后人对万表的诗歌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顾玄言说:“鹿园才清思逸,禀履高旷。诗如空岩曲濑宛转,寥夐时复滴沥,得幽闲真趣,有韦应物深致。”[30](www.xing528.com)
万表文韬武略的显赫业绩,也极大地影响了万氏家族以后的家学门风。如万表之子万达甫(1531—1603),字仲章,号纯初,主要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达甫亦少袭祖职,为宁波卫指挥佥事,于漕运有功,为忌者中伤,罢归家居五年。随后,万达甫获浙江巡抚郭黄崖公赏识而入其幕,不久被举荐至朝廷,擢为福建都督佥事,以备倭为职事。其间训练校阅,修甲造船,倭夷率服,南海赖以息祲。后升为广东都司,转为参将,督理海运。万达甫继承了其父万表以将家而笃好词翰的家学传统,亦喜吟咏和论兵,赵志皋讲学浮丘寺时,达甫与之相谈甚欢,结为知己,著有《皆非集》二卷。万达甫有文名,据《甬上耆旧诗》载,万达甫曾被推为芙蓉池社长,与当时享誉文坛的文人焦竑、屠隆、冯梦祯等都有交往,是当时文坛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
同样地,万达甫之子万邦孚,不仅战功显赫,其文学造诣也十分突显。万邦孚(1554—1628),字汝永,号瑞岩。万历年间,倭犯朝鲜,巡抚万世德上奏:“将门习知海务者,无逾臣邦孚。”[31]遂于万历二十六年,授游击将军,出海援朝鲜,立下了赫赫战功。万邦孚著作丰富,除了著作《一枝轩吟草》,据乾隆《鄞县志》,还著有《汇选筮吉指南》《通书纂要》《万氏蒙训》《日家指南》等。万达甫曾告诫其子孙:“世轻纨绔子为不知书,多冥行耳。吾家世读书,汝祖文学德谊中外,仰若景星庆云,岂以武阶诎哉!”[32]万表认为,万氏家族以武官为世袭,但是仅有武略,会为人所轻视,作为世袭武官,也要读书治文,这才是利国兴家的重要基础。万邦孚四十余岁才有子万泰,东征三年始归赐名幼子,自小亦教之以诗书,注重以文武传家,正如万邦孚嫡子万泰所作《七歌》中所说:
我生之初在帝城,吾父秉钺方东征。呱呱弗子迄三载,归来摩顶赐嘉名。常自教儿手一卷,授书先授《春秋传》。十叶家声藩本朝,岂知自我始贫贱。呜呼二歌兮愁如结,劳劳析薪负荷绝。[33]
按照明代军制,一般说来,卫所流官职位要高于世官,而且流官与世官分属两种不同的职务系统,两者之间并不能随意替换,也不随意兼任。但是随着对武举文治方面的重视,以世官身份升迁流官成为可能。据明代武举制度,从弘治十七年开始,“奏准武举三年一次举行,一日答策,次日射箭。考试策略、弓马俱毕,中式者照例拟升,仍将中式姓名仿文举事例,出榜、赐宴,俱送团营听用。”[34]武举选拔以谋论能洞识韬略,作论能精通义理,文法整齐并弓马俱优者,列为上等。无论是考选还是推选,这几项都是朝廷选官择将的重要标准。所以,能在策论、文法、射箭都表现突出者,就有机会升迁不同的职位,而不必拘于原来的旧职。万表、万达甫和万邦孚都是体现这一制度变化的典型代表。万表曾中武举第一,擢为都指挥,后又升为左军都督。万达甫由荫职,累迁至中军都督佥事、广东都司。万邦孚亦以世荫,后升为山东都督府都督佥事,直至升为武将的最高职位总兵官。万氏三代,职位都由原来的世官转为流官,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不同职务系统的升任,也是受明代武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万氏十一代万斯大在总结其家学时说:
由始祖及瑞岩公,九世十人,继官戎卫,虽号为勋阀而自定远祖下,皆读书明义,以忠孝贻谋。故世忠公至交趾,万里还书,戒其弟守先世图籍,留心书史。历竹窝(万全)、兰窗(万禧)、慎庵(万椿)三公而益勤,至鹿园公而大盛,以经济理学称名臣。纯初公、瑞岩公皆名诸生,起为大将,世有文集。我先考以乡举起家,文章节义,卓卓千古,世谓其崛起将门,而不知家学渊源酝酿已三百年之久也。[35]
万氏家族一门九代十人都投身于明朝的抗倭事业中,显示了万氏以家族为单位的文人武将群体对国家海防的关注,这在中国家族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当然,抗倭文将世家的出现,与万氏家族的家学传承有直接关系,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归功于明代卫所世兵制的确立和不断改革。除了万氏家族以外,其他如以王世贞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从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开始,到王世贞,王世贞的长子王士骐、次子王士骕、侄子王艺,家族几代抗倭,由专崇武艺的武官转向文武并治的将领,也是典型的明代世兵制影响下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