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倭患,几乎与明代历史相始终。从洪武二年倭人入寇山东沿海郡县始,至万历二十六年倭退朝鲜,其间历经二百三十年。从地域上看,倭乱遍布中国东南沿海,由北而南,由沿海至内地、至邻海外邦,从最初的山东、浙江、江苏蔓延至福建、广东,甚至深入至安徽、江西部分地区,范围甚广。
明代东南海疆因其前所未有之严峻形势,引起了明代文人对海防的极大关注。相关作品据王以中《明代边防图籍录》《海防图籍录》及吴玉年《明代倭寇史籍志目》统计,约有五十多种。此外,明代涌现了大批的来自不同阶层的文人,以各种文体形式书写海防。如以戚继光、唐顺之、吴国伦、汪道昆等为代表的抗倭将领,以徐渭、沈明臣、郑若曾、陈第等为代表的布衣幕客,以万表、万达甫、万邦孚为代表的万世家族,从将领到布衣、从抗倭诗人集群到抗倭家族,文人以不同的身份投入抗倭斗争中,产生了大量的以海防为题材的诗歌作品。据笔者目前统计,相关诗作已达上千首,仅以戚继光为例,其《止止堂集》中有关抗倭的诗歌作品就有三十多首。相关的辞赋作品也不少,比如王廷禄《筹海赋》、郑怀魁《海赋》、屠隆《溟海波恬赋》、萧崇业《航海赋》、王亮《观海赋》、周用《南海赋》、田艺蘅《南观赋》等,约有十六篇。
小说则有罗懋登所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无名氏《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周清源《西湖二集》卷三十四《胡少保平倭战功》等。其中,罗懋登的这篇小说,有感于嘉靖东南倭乱孔炽,通过演绎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以昭显大国威仪、宣扬汉族文化,同时也提醒朝廷统治者关注东南海防。作者在序中称:“今日东事倥偬,何如西戎。”[3]以小说的视角来关注当时的海防。(www.xing528.com)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抗倭图卷》,是一幅描绘和反映明代嘉靖年间松江和苏州一带抗倭的画卷。画中描绘了倭寇来犯、烧杀抢掠、百姓逃难、奋起反抗、得胜班师的完整过程。除此之外,反映明代抗倭事件的绘画还有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收藏的《倭寇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太平抗倭图》、周世隆的《关公退倭图》等。[4]抗倭图以文学与图像结合的方式,表达了明人对海防的关注和重视。
明代文人对海防问题,特别是倭寇问题的关注,展现了明代文人知兵好武的传统,亦体现了明代文人逐渐走出书斋,转而关注社会现实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的形成不仅与文人高度的爱国热忱有密切关系,更与明代的军事制度改革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