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抗战时期冰厂的萧条阶段

全面抗战时期冰厂的萧条阶段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抗战时冰厂萧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冰厂数量的急剧下降。据上文统计,在全面抗战前,上海的机制冰厂约有20余家,这20余家大部分分布在十六铺、虹口、杨浦一带。上海地区全面抗战时冰厂的数量只剩8家左右,与全面抗战前统计表中的15家相比,有消失也有新增的部分。与全面抗战前相较,消失的11家冰厂中,可以分为中资、英资、日资3类。

全面抗战时期冰厂的萧条阶段

全面抗战时冰厂萧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冰厂数量的急剧下降。据上文统计,在全面抗战前,上海的机制冰厂约有20余家,这20余家大部分分布在十六铺、虹口、杨浦一带。天然冰厂最多时也有一百五六十家,这100多家主要分布在浦东高桥、六里桥以及闸北一带。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因日军的狂轰滥炸加上人口的逃亡,到了1938年,剩下的机制冰厂“只同茂、洽龙、洽茂、茂昌、兴记、上海等七八家”[27]。剩下的这七八家,位置分别位于沪西苏州河南岸、法租界十六铺以及公共租界内。其中同茂、洽龙能够幸存,是因为战争开始后,“未受战事影响者,只有沪西苏州河以南自曹家渡至交叉嘴地方”,而二者正好位于这一带。至于洽茂、茂昌能幸存的原因,与其坐落在法租界不无关系,而上海冰厂能幸存,与其属于英商资本的背景也有一定关联。

至于天然冰厂,到1945年6月时的数量:“本市天然冰厂散处浦东高桥、白莲泾等地约共八九家。”[28]根据《上海天然冰产销概况》[29]一文,笔者统计得出,全面抗战前分布在高桥处的冰厂有29家,白莲泾处有5家,而分布在白莲泾附近六里桥处冰厂就有59家之多,可见战争对天然冰厂的破坏程度是相当严重的。天然冰厂分布的位置也逐渐缩小到高桥、白莲泾等几处,不可与战前同日而语。

“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占领上海,“国民党政府在战前却毫无准备,在战争爆发后,才匆忙将上海等地厂矿内迁,尽管做了很大努力,但是在仓促混乱中上海民营工厂只迁出146家,其余绝大部分工厂陷入日军控制之中”[30]。对于未能及时迁走的沦陷区的工矿企业,日军采取“军管理、委托经营、中日合办、租赁、收买”[31]5种形式进行掠夺。对于机制冰厂的掠夺主要表现为“军管理”“委托经营”和“收买”。

上海地区全面抗战时冰厂的数量只剩8家左右,与全面抗战前统计表中的15家相比,有消失也有新增的部分。具体统计如下表。

表5 上海地区全面抗战时冰厂与此前冰厂比较表

资料来源:《水产月刊》第1卷第7、8期合刊,第34页;《上海特别市冷藏制冰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S113-1-4。
③《上海特别市冷藏制冰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S113-1-4。注:这一列中并不包含有战时属于日本的4家冰厂。(www.xing528.com)

与全面抗战前相较,消失的11家冰厂中,可以分为中资、英资、日资3类。日资不必说,本来就是属于日本的企业,除去日资的2家,其余中资有6家,分别是大华、新茂昌、永新、宏昌、屈臣氏和广艺;英资有3家,是同茂、上海和海宁生。

1.以军管的方式占据的冰厂:“所谓‘军管理’,根据日本‘兴亚院’的解释,就是依‘国际公法’及‘战时法规’没收‘敌人官产’的行为,但因防止‘不逞之徒’加以破坏,私人产业则由日方暂为‘保管’。”[32]实际上就是日军打着“法规”的幌子,在事实上从事着非法侵占。在军管理的名单中,主要为纺织面粉的工厂,也有部分机制冰厂,如位于上海狄斯威路的“中国制冰厂”。[33]据笔者推测,永新机制冰厂也属于这类范畴,可能就是全面抗战结束后,从敌伪手中接收后改名为“华海冷藏厂”的,因为二者所处位置都位于周家嘴路。

2.以委托经营的方式占据的冰厂:委托经营是指“日本私人工商业者自行在华劫夺之工厂,与前述军管理委托经营不同,无论主权或经营权均直接操诸日本会社之手,与日本军队无关”[34]。以这种方式取得的冰厂,虽然与日本军队无关,不是直接靠武力占据,却是间接依靠武力取得的。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日军接管租界,属于英国的上海机器制冰有限公司也不能幸免,被“委托”给了日本水产株式会社经营。[35]这些机制冰厂虽然在全面抗战初期躲过了日军的狂轰滥炸,却依然没有摆脱日本的魔爪,也被迫沦为日本的财产。

3.以“收买”的形式攫取的冰厂: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方冰厂收购宏昌冷气公司的例子。“符志清本人战前原在日人开设东方冰厂任跑街之职,战时东方冰厂收购密勒路(引者注:今峨眉路)之宏昌冷气公司,改组为东方制冰株式会社,系全由符志清拉拢妥办手续,符志清以拉拢有功,即为日人赏识,擢升为该株式会社华经理,专代日人经营制冰冷藏业务。”[36]符志清这个名字,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到,在上文日商成立的协成公司中,他就有份参与,如今又勾结日本人趁战争期间收购华商的冰厂。被日本以收买形式攫取的冰厂除了典型的宏昌之外,还有以前属于英商后属中资的屈臣氏。屈臣氏“1940年被日商收购,改名为华中水产株式会社第二冷藏库,抗战胜利后改名为中华水产公司华汇冷冻厂”[37]

日本直接或间接地借助军事力量将大量中资、英资冰厂据为己有,即使没有占据的冰厂,也可以说被日本间接地占据了,因为“海关和总税局既是在敌人势力支配之下,则上海租界的民族工业,所需要的原料输入和制成品的输出,必须通过和缴纳为敌人所把持的关税、转口税、统税等等,这些关税大半又为敌人劫持而去,作为以战养战之资”[38]。虽然日本控制的冰厂所产的机制冰全部用于其垄断中国水产行业之用,但是在沦陷区,我国民族资本的冰厂也有所发展。“在沦陷区内敌人的威胁和包围中,我国民族工业曾在上海租界内一度‘繁荣起来’,他们据守着最后的‘堡垒’作了一次最后的挣扎。”[39]全面抗战时较之前新增的冰厂,如大沪制冰厂:“1943年华商承购同茂伙食冷藏库,改组成立大沪公司,1946年改名为大沪冷藏厂。”[40],而胜利制冰厂也是在战争期间开设的,“胜利制冰厂于1938年开业”。

在1937—1945年这段时间里,上海地区的冰厂因为战争因素,其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无论是机制冰厂还是天然冰厂,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减少,并且性质上也发生变化,在沦陷区沦为日本统制经济下的工具,通过武力手段,日本以“军管理”“收买”等方式将多数华商冰厂归入囊中,又多以“委托经营”的方式将英商冰厂占据。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中国制冰业发展历史上的萧条阶段,1937年之前蓬勃发展的制冰业,受到狂风暴雨般的摧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遭受重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