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机制冰的制取及机制冰厂分布+改写的书名:海洋文明研究第4辑

机制冰的制取及机制冰厂分布+改写的书名:海洋文明研究第4辑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资料统计,每日制冰最多的机制冰厂为上海机器制冰厂,可达到70吨;出冰最少的为同茂,为3吨;所有机制冰厂每日出冰总数为331吨左右。机制冰的贩卖,并不是商家直接从冰厂拿货,而是由专门的冰贩去贩卖,商家从冰贩的手里买冰。根据已知的31家机制冰商进行统计,可得出当时机制冰商的籍贯如下表所示。依据表中数据可知,从事机制冰贩卖工作的,大多来自外地,上海本地人从事贩冰工作的较少。

机制冰的制取及机制冰厂分布+改写的书名:海洋文明研究第4辑

机制冰的制取是与制冰机的发明和改进密切相关的,“1876年德国人考尔·范·林德归纳了氨压缩的理论,制造出性能优良的氨压缩机”[12]。其主要利用了氨水气化时吸热的原理,从而使水变成冰。

1880年,上海出现第一座机制冰厂。从机制冰厂的出现到1936年的50余年中,机制冰厂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增加,而且从最初洋人开设冰厂,到之后华人开设的冰厂后来居上,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几个小的阶段,详细情况见下表:

表2 1880—1936年上海机制冰厂的发展

资料来源:《上海冷藏史》第5—7页,《水产月刊》第1卷第4期、第1卷第7期、第1卷第9期,《申报》(1880—1936),等等。

据上表可知,在1880—1936年之间,大体可分4个阶段,前2个阶段主要是外国开设的冰厂占据主要地位,并且从数量上看并不是太多,而后2个阶段是逐渐发展和壮大的时期。在1921—1930年,新出现的冰厂就有8家之多,而且华人开设的冰厂出现并且在数量上超过洋人开设的制冰厂。在1931—1936年这个时间段内,全上海的机制冰厂数已经至少有15家,《申报》的统计甚至有20余家。[13]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水产月刊》出现之前,并未有真正的关于冰厂数量的调查,表格的前三部分多依据《上海冷藏史》和《申报》中在该时段所提到的冰厂;而第四部分,则是有确切统计数据的部分。所以表格中的数据是指在本时段内出现的冰厂数。

据资料统计,每日制冰最多的机制冰厂为上海机器制冰厂,可达到70吨;出冰最少的为同茂,为3吨;所有机制冰厂每日出冰总数为331吨左右。[14]冰厂多分布在租界地区,尤其是公共租界杨浦和虹口一带以及法租界十六铺周围。这种分布范围与机制冰厂自身原因有关,因为机制冰厂是由西方传来的,造冰的成本较高,应用范围有限,所以受众一般多为“菜馆、冷食铺、影戏院、跳舞场、兵舰,住户为主”[15]。机制冰的贩卖,并不是商家直接从冰厂拿货,而是由专门的冰贩去贩卖,商家从冰贩的手里买冰。正如《水产月刊》中提到的:“非直接向制冰公司购买,另有机制冰贩,从中贩卖,由各冰贩向制冰公司购入,再行销售。故此冰贩,可谓机制冰销售之唯一交易者。”[16]所以有必要对其分布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机制冰的辐射范围。据《水产月刊》统计,1934年共有机制冰商45家,其中地址不详的有14家,另外31家所在位置有具体记载。根据已知的31家机制冰商进行统计,可得出当时机制冰商的籍贯如下表所示。(www.xing528.com)

表3 机冰商籍贯表

资料来源:《水产月刊》第1卷第7、8期合刊,第34、35页。

依据表中数据可知,从事机制冰贩卖工作的,大多来自外地,上海本地人从事贩冰工作的较少。“在上海的中国人中有许多是外地人,他们是被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吸引到这里来的。职员、外语通、经营广州零星装饰品的商人和餐馆的老板,主要是广东人。买办、仆役、船员、木匠、裁缝、男洗衣工、店员则主要来自宁波。”[17]而从事贩冰行业的,则是海门人占绝大多数。而从资料来看,冰贩主要集中分布在租界范围内,即今天的杨浦区、虹口区、黄浦区和静安区等,以上几个地区也就是机制冰的主要消费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