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元
蓬溪自唐高宗永淳元年(682)置唐兴县,继于玄宗天宝元年(742)更名蓬溪至今,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等时代一千三百余年未变,县治所在一直处于全域之北隅,县治东、西、北均四十华里左右即出境,而距本县域东南却有二百华里远,距西南更达三百余华里之遥。县治所在处于这样的“偏隅”之地,且千多年未变,而且更有早于置县近两百年于蓬溪西行三十华里之今槐花场置郡的史实,这是很值得解析的历史。从目前已可明确的原因来看,除多方面历史因素与社会背景外,最大因素无疑取决于川北古驿道这一古代交通主脉。
驿道,近代又成为坊间和文学作品对所有道路的概称。而古代最初建筑的驿道,却是专指因有专门用途劈出的道路。近代所称横贯蓬溪县北部的“川北大道”,就是一条古代主干驿道。
谈驿道须从“驿”说起。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除征服与改造自然的生产劳作以外,最早形成的社会性事物,当然地是信息表达与传递。这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需条件。也是一种自然条件和自发行为。如果没有信息表达与传递和交流,就不会产生语言和文字。
从考古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信息传达和交流的物证,即“以物示意”。史料和传说中的“鱼腹传书”、“雁足传书”等,亦属有所进步的原始通信手段。有明确史载的“烽火”传信,虽信息传递手段有提高,但信息内容还受局限,且不完整,其他如“声”“光”等传递信息方式,都是人类早期通信方式。
到春秋战国时代,才有“置邮传命”。此时“邮”的写法是“”,该项事物叫“置”,其后称“置驿”,即再后的“邮驿”。这就是完全的“传书递信”了。当然,早期书信文件的载体还不是纸,而是“叶”到木片、竹片至串连成“简”。
但邮驿这项事务纯属是封建朝廷及官府的通信机构,只传递朝廷和官府文书及军情、军令、政令,不为民用。邮驿与近代邮政通信看似一回事,虽是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的事物。但性质完全不同。邮驿史纯属人类通信史范畴,而邮政事务既是通信史范畴,但不等同邮政史。也涉及政治史、文化史等。在中国,邮驿历史长达两千多年,而近代邮政在中国的历史才一百多年。是邮政的兴起并取代了邮驿,而不是邮驿发展为邮政。也是属于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由新的通信体制和方式取代了旧的通信体制与方式。
秦王朝建立,为了封建统治和疆域扩展,为适应政令统一和军情军令传递的需要,加快邮驿建设和驿道修筑,而且颁布了《秦邮法》。
邮驿传递首先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道路。路,本是“人走出来的。”最初的邮驿路线当然是以人的自然走出的道路为基础。从秦朝开始,在朝廷号令下,为邮驿大筑驿道,人们称之为“官道”。这种官道当然也供社会民用,但它是因驿而筑,所以一直沿称驿道。驿道上供传邮兵卒休息、住宿、交换的地方建驿站驿舍。根据各站功能,驿站规模大小有别,并按不同级别配备驿卒和马匹。驿站还同时为朝廷及各级过往官员服务,担负食宿接待任务。随之,民间商人及民众又沿驿道设店,特别是在驿站四周建筑商铺开展商贸活动,久之成集市,后来的场镇,基本由此形成。
驿站基本以“三十里一驿”(半日步行之距离)建造,以后各朝代都沿袭这一规制。
邮驿事务和驿道建设各朝各代不断发展,其中各朝代又都有新的突出之点。
汉朝一度将邮驿称为“站赤”,称驿道为“驰道”(亦称“赤道”),后又复原称。首将驿站称“邮亭”,设亭长。至以后驿站、邮亭并称。但越往后“邮亭”指办理邮驿的机构,而驿站则成了这处地方的代称。即某驿站代表某地方。
隋朝发展了水路邮驿和驿站。
唐朝是邮驿规模发展的朝代,不但加宽筑牢原有驿道,扩建驿站,而且完善了全国邮驿网路。因为驿道除用于朝廷驿传以外,更大作用已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发展了通往域外的驿路,历史上形成今天称为的“丝绸之路”,实际也就是以驿道为基础以驿站为纽带形成的。唐朝还着力提快驿传速度,专设“快递”,昼夜兼程,“日行五百里”快驿。史载“平明发咸阳,暮及陇东头。”
唐朝在邮驿发展上甚为突出,但也留下历史“污点”。即滥用邮驿。史传杨贵妃为避口臭,每日要吃产于三峡一带之鲜荔枝,故专辟驿道,以快驿日日驰送新鲜荔枝至京城,每日必至。由此,累毙人马时有发生。沿途建设驿站备人备马,耗资无计。今日之巫山县大昌古镇,即是当时中途一大指挥站形成。唐朝有文人诗讽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朝将邮驿全面军事化,大力投入人力物力,以加快驿递速度。将驿站改称“铺”,配铺兵多名,设“铺司”官。并分马驰的“急递铺”和人力“步递铺”。急递铺普遍实行昼夜兼程,铺骑“白日鸣铃、夜晚举火”警示行人与其他车马及早避让。铺骑受阻碍违者坐牢,而铺骑撞死人概由死者自负。急递实行接力传递,步递每铺换人,马递所设急铺定为“六十里一铺”,根据情况和指令,或换人不换马,或换马不换人,或人、马均换的急驰。宋朝之前,邮驿人员的标志是穿前胸后背缀一“驿”字的马甲,宋朝起改缀“兵”“卒”字。
到元代,又复“驿”称,邮驿成了腐败领域。因接待过往官史,驿站建筑奢华,出现贪污浪费。驿道驿舍的建设,各级官员借口“国之要害”,大征民力,大花国财,建设无序,致使朝廷财政不堪重负,转而加重民众税赋。后虽整饬,但国力已伤。邮驿如此“超前发展”,虽给国与民带来本朝之难,但为后朝社会发展又奠定了基础,故史上极少贬斥。
到了明朝,邮驿发展出现划时代全新事物,于永乐年间出现了供民众使用的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后又出现为海外华侨通信服务的“侨批局”(亦称“侨信局”)。民信局和侨批局都是自成体系,通达范围有限,故使用费用昂贵,非一般民众所能使用,大多为商贾、财主使用。官办邮驿仍如习进行。明朝的国家大法《大明律》中,订有专章《邮驿律》,以保障邮驿和规范民信局。
到清朝,邮驿标志依然按明朝所改的,官办邮驿用“兵字”,规模较大的民信局用“驿”,驿站(邮亭)和水驿船头挂“驿”旗,急递马驿举“邮”字旗。将“”,普遍改写为“郵”。除了民信局、侨批局有大的发展以外,还出现了其他民间通信组织,如“信轿行”,西南地区的“麻乡约”等。但都是自成体系。即使相互联合经营,其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仍是很局限的。
这些民间通信组织之所以能应运而生,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外,所依赖的仍然是历代建筑下来的,遍布的驿道这个物质基础条件。历史越往后,驿道的作用越是不仅限于邮驿,而是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的交通线。
到清朝后期,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才有了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办的正式邮政通信机构—工部局书信馆,中国人称为“客邮”。(www.xing528.com)
客邮是现代意义的邮政通信方式。西方国家早于中国几百年就办邮政了,十八世纪就开办为市民公众服务的国家邮政,而中国封建统治者仍将通信认识局限于行使政权和军事工作。
1866年,由帝国主义控制的海关也兼办邮政,是为海关邮政。但仅传递各国驻华使馆和海关公私信函,以及在华外国人与国内信件。
在这个过程中,也使清政府发现,邮政像神经一样,事关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进步诸方面。而且该事务许多方面涉及国家主权。1878年,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劝说”下试办邮政,开始收寄华、洋公众邮件。但开办处所很少,通达范围亦小。仅此,清政府从中进一步发现,邮政对于国家和社会普遍的重要作用和政治意义。因而于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批准开办“大清国邮政”,这才是中国真正意义的现代国家邮政开始。但是,邮权一直控制在各列强手中。这也是帝国主义为何支持清政府开办国家邮政的不明言的先决条件。因为将邮政开办后,更有利于他们对中国各领域的渗透、掠夺和控制。直到辛亥革命后,邮政仍由外籍人员把持。直到国民政府的“中华邮政”,仍是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操控邮政事务,以各种借口染指中国邮权。
在我们今天遂宁市范围,遂宁、射洪于清朝1903年,蓬溪于1904年才建立现代邮政机构。而且起初还不是正式邮局,均只是“代办”“信柜”这种低级机构。在“中华邮政”在大陆的中后期,才逐步升格扩充为低等邮局。只是到了新中国建立,中国才建立了完善的,邮权独立于世界的“中国人民邮政”,邮政成为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国防服务的部门及为全民服务的公用事业。
中国的邮驿可以说是一开人类通信历史先河,而现代邮政的开办,在人类通信史上却是年轻的。在民信局出现时,中国是官办邮驿与民间通信机构并存。在“客邮”海关邮政及至“大清邮政”建立,通信亦是国与民的机构并存局面,多系统各自进行。“大清邮政”建立后,才开始考虑并着手进行“撤驿归邮”。到了“中华邮政”时期,才初以低资费挤垮民间通信机构,而且才完全撤并完邮驿。更有英国和英属印度设置于西藏的“客邮”于新中国1955年才最终撤走。
这一切通信进行所依赖的必须条件,都只有既成驿道。就蓬溪而言,到民国的“十年内战”时期才修筑了从南充经蓬溪接遂宁的简易公路。但大量人员、物资流动仍只能依靠原有驿道。直到新中国初期,邮政未开行汽车邮路,邮件运递仍只能是驿道步行邮路运递。
驿道的建筑,无疑是一个从低级到提高,邮驿网路从疏到密的过程。既有主干道,又有分支线路逐步形成驿传网络。在我国北方和平原地区,驿道可以砂土筑成。而在南方和丘陵、山区由于翻山越岭,上坡下坎和路面泥泞,则主以石板铺筑,才可适应随时可行、畅通。
横贯蓬溪北部的大驿道,是有名的“川北大道”,无疑是古老驿道。它东从现新会入县境,往东经南充、万县、越三峡达旧时楚国,中途分道越大巴山,经襄樊、南阳达中原腹地。县内经上东、赤城镇、附西、板桥、西从槐花出县境,往西经射洪达古蜀国;再往前可达康藏;于今成都(古蜀)往西南至滇越到南亚及印度洋。这条古驿道也就如今天的国道,在邮驿上也就是今天的一级干线邮路,经蓬溪县境七十华里余。该道的分支驿道,也就如今天的省道、县道。再下面称为“大路”的众多道路,也就如今天的乡道、村道,构成旧时社会交通网。
话说至此,通过邮驿与驿道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在古代的巨大作用,甚至在一些方面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唯一作用,就不难考辨出,蓬溪置县于今天看来并不适宜的地方,绝大因素就是基于川北古驿道这条“国道”交通线。如没有这条大驿道,不可能置县于此,因为就缺乏了县治的最重要条件及置县的必要。那么,早于蓬溪置县近二百年的今槐花置怀化郡,无疑更是因在川北古驿道上所处位置比当时蓬溪还重要。
按史料记载,蓬溪设驿在明朝才有专门记载,这当然不准确,不是原始记载。置驿肯定早于置县,至少也于置县同时,史载“西门外置朝天驿”,应是蓬溪置县前的驿站才合历史规制。而槐花按史志记载是“隋代置驿”,也显然不准。无疑是西魏怀化郡前就已置驿了。所谓“隋代置驿”,实是隋代废郡后只存驿的缘故,置郡时不需体现置驿。废郡后再用怀化之名多有不便,故按谐音更名槐花,史载就只见槐花驿了。到宋朝将“驿”称“铺”,民间延称“槐花铺”应是就此开始。按“三十里一驿”“六十里铺”的邮驿规制,从棉花就近相连的驿、铺看,槐花西至“迓镇驿”(今射洪官升境)三十里,迓镇再往西“党家铺”(今射洪金山)也三十里;槐花东至“朝天驿”(今县城西门外)三十里,再往东“里坝铺”(今属南充)三十里。而槐花东与里坝铺及西,与党家铺间,都是邮驿六十里的急递铺间距。
本文前面已讲到,古代邮驿与近代邮政,并非同概念事物。邮驿通信与现今中国的机要通信可以类比。机要通信是“党的通信”“国家政权的通信”,不属于邮政通信与邮政业务范围。正因于此,即使在新中国初期,党和国家的机要通信亦仍自立体系进行。在新中国人民邮政经过相当发展,并已具备“党和国家通信部门”职能条件下,再因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形态下,才于1957年将机要通信交予邮政部门承担。邮政部门自己按传统说法也叫做是“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任务。”时至目前,国家仍还有一个层级的通信不在邮政系统进行。所以,机要通信在邮政内历来一切不沾“邮”字。
从这一点上更可明白,古代邮驿、驿道、驿站等,在历代政权建置中的影响之重大。
所以,川北大驿道是历史上怀化置郡和蓬溪(前唐兴)置县不变的主要因素而可以肯定。特别是槐花,大驿道于此处北分支道经射洪青岗、仁和达盐亭(早期广汉郡),再北上接“金牛古道”;西南分支道至青堤渡,过涪江达通泉(今柳树),至康家渡过涪江达古时长江、始兴诸县。这些都表明怀化置郡地位。
就槐花当地山川地形而言,按古代风水观念,也不亚于蓬溪四周山形各有奇态,场镇周围和南北均有足多坝地,有两条丰富水源河流于场边汇合,场南有古围堰,又有多条二级大驿道外联和通江,形成置郡最佳条件。
川北古驿道在蓬溪境内,蔚为峻美,形成的特有景观是:今县城往西行,出下河街口城门牌坊即登西门垭,垭上是古建群落,并直望十里外凉风垭;凉风垭直望十里外石门垭(抵板桥场);石门垭直望前五里柏树垭;柏树垭直望再前五里皂角垭(抵槐花铺);皂角垭俯瞰槐花全貌,并直望以西龙门垭;龙门垭又直望西南五里外黎庄垭,行前二里到土桥店还同望西前三里外高坎垭。在此处驿道分而后合。若马行宜走黎庄垭(垭上左分道至青堤康家渡口,右分道合高坎垭),若步行宜走捷径高坎垭。行至高坎垭山脚,但见石阶驿道如“天梯”直上云端,尔后则体验“高坎”。过高坎垭后前行五里坦途就出县境。回返亦如是,始终给旅人以行中即至感觉,前途在时时召唤您、鼓励您向目的地进发。
在凉风垭和石门垭的上下山结合处,垮河是古桥,称“躬背桥”。桥东头是一处大“腰店”,在上下凉风垭中途有“七星照月”;桥西头上下石门垭途中是“一窝蛋”等自然地貌景观。行人到此,均不自觉地放慢行速或驻足观赏。同行者间免不了还有番议论、品评、感叹。
各垭口都是黄桷树、古柏树和其他树木浓荫遮日,风景和视野各异。垭口或垭旁均有店家。
尤其石门垭、柏树垭、高坎垭山雄垭高。而凉风垭更高,且雄踞于长长苍岭之上,垭店也最大。总之,几十里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旅途似游览。
这条古驿道,笔者从少时起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行走无数回,但所述还都只是这时期所见,记忆难忘。更有在文化大革命的步行革命“大串联”中,又行经过蓬溪县境外东西两头百里远该大道。至今忘不了古人搞建设是很讲科学的,十分讲究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和简省。现国道318线许多路段,凡沿古驿道走向的,都可见古驿道取了不少捷径,而且把可能与效果最大优化结合。同时,驿道本身是步马共行,但也有因地形山势步、马分行,分而再合的步行捷径。共行的自是舒缓路径,所铺石板长和路面宽约两米(五尺),如取近途翻山越前另切之道上坡下坎再合大道的,因是陡坡陡坎不宜马行,则只供步行,故所铺石板长和路宽就只三尺左右。而且尽量避开险崖水边沿,以保行途安全。凡跨河越溪架桥处,不但桥大宽于路,且两头必有宽坪,以防拥塞。
总之,这条大驿道在古代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其“国脉所系”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新中国建立初期,虽有现代公路铁路,但通达区域很有限,而且运载工具的车辆制造还在初创阶段,所以行旅和社会物资运输、商品流动仍主要通过这条大驿道。笔者孩童时期所见大驿道及分支大道上,终日行人不断、挑夫成伍、骡马成队的情形,记忆仍很清晰。
川北大驿道促成了古代置怀化郡和蓬溪置县千年未变,而置郡置县又促进了这条大驿道的千年繁荣。这是不需质疑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